2005《财经时报》采访
采访人:《财经时报》
采访时间:2005年9月
问:作为一个早期并不是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服装设计师,许多人对您并不太了解。能否详细谈谈您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
答:我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我依然站在我们深厚的土壤上。
我自小就受伯父的引导而进入艺术的殿堂,一直沉浸在美术的世界里。并受我的国画恩师的影响而造就我的性格的形成。那时,我甚至没想过自己还会去干别的什么,还能干别的什么。就这样,一直到我的少年时代,我还迷恋其中,并挥洒了人生的一段少年情怀,进行了一段少年游,浪迹天涯,横穿南粤大地与异域山川,一路漫游一路画……
后来在家人的要求下终于回到“俗世”,进了我家乡的刺绣厂。就在这期间,我又有幸遇到了几位美国时装界的大鳄,他们训练了我,给了我设计才华和能力,他们把我带到了纽约,使我得以在美国出名。我不回避我在那里获得的声望,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作为中国人的成就。回想过去,那时,我这么一个乡村的孩子竟然鬼使神差地斗转星移,一下从一个中国南方的乡村到了世界第一大都市,至今想来依然令我唏嘘不已。生命之旅,是那么的无从预测、不可思议!
当然,事实上我的家庭是一大豪门望族,在海外的人很多,我的家族中出了许多国际上的名人,在各个领域,包括艺术家、商业领袖、太平绅士……不过我从未在意这些,幼小时一味地沉浸于画中、后来又投身于时装艺术世界里。我也许是个专注的人,专注得甚至有些傻气,经常有人说我无法生活和不懂人情世故。但是,纽约这座世界最商业化的城市把一个初来乍到时甚至嚎啕大哭的我,竟然训练成了嫁接时装艺术与商业运营的时装从业者。
问:您是如何走上时装设计之路的?在您的时装设计道路上有哪些特别值得铭记的事情?能谈谈让您声名鹊起的那次社交宴会吗?
答:是的,那是一次有趣的宴会——也许是唯一的一次、也许是空前的一次。作为终端的消费者,他们是不知道自己穿的衣服背后的故事的。避免撞衫是社会名媛力求做到的社交礼仪,但那次宴会空前奇怪的是——总共不到50位贵妇的现场竟然多达12位穿着一样的礼服,记得这件礼服的编号叫做“8411#”——现场大家相互看着、尴尬着。那是我十多年前特别铭记在心的一幕,也是我声名鹊起的开始。未来不知是否还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也许再也不会有了!我年轻时,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我曾经颠覆过礼服业,创造了无数的时尚传奇。
这的确是一个设计师成名的绝妙机会。然而,也是最能体现创新意识、技艺价值的。而技术创新,同样也是时装界发展的一大主因。
问:您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答:设计灵感是一种彰显高潮的东西,能把美以一种极度巧妙的且深刻的方式,传递给潜意识,并获得高峰体验。要讲清楚我的设计灵感是不容易的,灵感来自一种情绪,而且可能是极其平常的东西,比如一本书,一次谈话,或是对人们生活起居的观察,都是我的灵感之源。而且每个系列的灵感都有所不同。这些灵感都来自于极富神奇魅力的古老中华文明,她滋养了我们五千年的民族灵魂,也是我所有灵感源泉的“故土”。我们的民族服饰充满灵性,浑然天成的美理应获得全世界的惊赞。
问:您觉得您设计的服装有哪些特别或者与众不同的地方?
答:在我的设计中,我想呈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变的面貌。我希望我制作的服装可以陪伴人们的一生。我不会对潮流趋之若鹜。我喜欢那些没有时间年代之分的东西——你猜不出它们是来自过去还是未来。
我崇尚时装的个性而不是统一的外观。为每个购买我服装的人创造不同的风格,富于现代感而又各有特点,同时这些不同风格又可以融合在一个系列中。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人们目的都想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让自己看上去最美。我设计每一套服装时都从内心深处在为人们设身处地地考虑。
每个设计师设计的服装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正如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原则。我一直追求“优雅,含蓄,雍容,华贵,精雕细琢的美”的设计理念。我信奉“中的精神”。这是一种相对禅意的境界阐述。你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精神”,也可以理解为其他浑然天成不经雕刻的创作风格。我追求低调的完美主义和低调的奢华。
问:您对时尚潮流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什么看法?
答:时尚即是流行,即某段时间内人们对某种着装风格的认同和趋同,甚至是狂热。每次流行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是历史的循环上升,在变化中表现传统,在传统中升级,符合了这样的规律,时尚不光只是奢华,是一种生活哲理的体现。
问:人和服装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女人。你认为您的服装带给女人什么?会不会去设计男装?
答:女性潜在的美感,诱惑和神秘是永恒不变的,她们的内心世界丰富神秘。我的服装历年来表达的主题都与中华的“母性”气质息息相关。而关注女性内在的情感体验由此成为我创作服饰过程中不可逾越的考虑因素之一。时代的转变,会令女性在生活中不断产生新的历年,意识。我的任务就是把女性独有的气质表现出来。我为所有的女性制作华衣,所有女性都可以在我的服饰王国中寻找她们的缤纷美丽。
人们也可以从我的MARK FAIRWHALE(马克·华菲)男装系列中感觉到我对年轻男性的时尚以及我的穿衣哲学和追求。
问:在这个品牌服装纷争的时代,您如何经营您自己的服装品牌?
答:首先,我要强调,创立品牌并非我一开始的人生设计。但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不得不运用平生所学,去拓展商业成衣的市场。我希望自己民族的时装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但我们国家的服装依然没有成长起来,在商场里,很容易就发现很少有中国的品牌能与世界品牌在一线商场均衡对决。这或许本来就不是我该干的事情,因为我本来仅仅是一个时装艺术的追求者。但是,只要我们的时装业尚未成长起来,那么时装设计师就将失去他们的土壤。为此,我去创造自己的时装品牌。
毫不隐瞒地说,就是在这种民族情结的驱使下,我首先选择高端入手——即创立了MARK CHEUNG女装高级成衣系列。基本上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主要是在这一高端领域。现在看来,这一品牌基本上在中国、尤其是北方的最高级的商场里都有了很大的专门品牌店或者专厅。而且,像在北京燕莎这样的高级商场里,MARK CHEUNG(马克·张)的销售业绩经常处于前三名。
但是,我的品牌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这本来就是一大跨领域的巨大挑战。我花了巨大的代价才弄懂中国这个广阔而复杂的市场。包括20世纪90年代初,就因为我导入了原汁原味的美国休闲风格,结果损失了数百万美元。后来我的每个品牌都历经沧桑,有的甚至彻底失败。
不过我的基本品牌架构总算搭起来了。我创立的第二个品牌MARK FAIRWHALE(马克·华菲)主打的是中端市场。因为铺的面比较广,所以可能更多人知道这个品牌。接下来我要全力推的是一个介于这两个品牌中间线路的中档品牌。此外,我的高级定制、职业装等几个领域的品牌也推的比较顺利。
如果说我的品牌运营小有成就,那也是我的美国老师不吝赐教的结果。我学习了美国人与欧洲人的时装运作,反过来又去同他们竞争,这也许算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拿来主义”的另一个演绎版本吧。不过,作为个体而言,我依然深深地感激我的美国恩师们。
孕育和推出一个品牌系列绝非易事,在自己的设计风格和对中国市场做了细致周密的调查和仔细定位之后,我才带着自己的服装艺术进入中国市场,去寻找合作伙伴。目前我有几个品牌公司,都在出售着我设计的时装。我不是商人,所以不参与品牌公司的具体经营运作。我只想做好我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扮演好我现在的“角色”,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体验,将中国时装艺术“美”传播到世界各地。要想在千变万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设计风格不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竭尽全力、持之以恒。
问:您在高级成衣定制领域已经耕耘20年了,您怎么看中国的服装市场?高级成衣定制在中国的发展会怎样?
答: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机遇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的服装市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时期,中国已经接受了时装的革命,从新建筑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已经认同时尚。当前,通讯已经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与国际信息沟通可谓“无时差”。中国服装设计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也得到了飞跃,正逐步鼎立于世界时尚舞台。
中国服装市场朝着国际时尚一体化进展着,但是中国人的穿着习惯将会是中国服装市场国际时尚一体化最大的阻力、反力和张力。中国,我认为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市场,国际时尚主流与中国主流精英所崇尚的穿着习惯将互相融合,也许将成为世界新主流时尚。上面说到中国主流精英的穿着习惯,追求事业成功的个性化,所以高级成衣订制,在中国肯定是前途无限的。
问:最近的另一个女华裔获得美国设计师协会的大奖。华裔设计师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如何?以后会将重心放在中国市场吗?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正好反证了我前面说的,中国设计师的才华毫不逊色于国外设计师。
其实,已经有好几位华裔设计师在美国功成名就了。好像已经有很多中国人知道安娜·苏(ANNA SUI)、谭玉燕(VIVIAN TAN)等这些在美国成名的华裔设计师。
现在看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华裔设计师在美国、欧洲发展。而且,我相信,他们也将取得一定的成就。
不过,在国际上要取得成就,最好的办法是创业,创造自己的品牌。因为短期内世界顶级奢侈品的品牌往往不会将首席设计师的宝座赋予东方人。
不过,创造自己的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未来,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设计师的世界地位也将逐步提升。那时,中国设计师取得任何成就全世界都不会惊讶。
至于回到中国发展,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华裔设计师在海外取得成就,再回国发展则其身价会得到提升。况且,中国市场是那么巨大、那么充满潜力!
华裔设计师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是比较艰难的,艰难的无法形容,而安娜·苏、谭玉燕是非常骄傲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能有这样的成就,可以说她们是经历了多少的艰辛。在美国的时尚业几乎是犹太人主导的,或者可以说主宰着美国时尚业的主流。
对于他们会否将重心放在中国,基于我对他们的理解,他们现在的事业在日本发展得很好,日本与中国都同属于东方,我相信他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就像我20世纪90年代的期待一样。但真正能在中国市场成功,我相信所有人包括国际顶级的奢侈品牌也一样要热爱这里的土地、理解这里的生活习惯和方——尊重我们的目标顾客,真诚为他们设计,提供极好而且他们需要和期待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