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料理才地道?
在如今的日语里头,“中华料理”和“中国料理”的区别似乎犹如“洋食”和“西洋料理”之不同。“洋食”指的是日式西餐,如:西红柿鸡粒饭、蛋包饭、碎牛肉饼。“西洋料理”指的则是相对地道的法国菜、意大利菜等。
“东京街上的中餐馆众多,但是其中能吃到地道中餐的地方并不多。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道中餐馆的标志是什么吗?”大学一年级的汉语课上,老师问了我们。下午的课,本来睡眼惺忪的学生们一听到有关饮食的话语就本能地醒过来,擦着眼睛兴致勃勃地倾听老师接着要说什么了。“现在我教各位找地道中餐馆的秘诀——你们好好记住吧——那就是仔细看外面的招牌,如果写着‘中华料理’最好敬而远之,如果写着‘中国料理’就可以进去。我保证十之八九你们能吃到地道中餐了。”
那是一九八〇年代初,中国大陆各城市的街头还处处看得见“文革”留下来的红色大标语的时候。至于台湾,则是蒋家王朝仍然稳坐钓鱼台,解严还遥遥无期的年代。老师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打出“中国料理”招牌的餐馆才会提供地道中餐,而“中华料理”店卖的则一定是不纯的中餐。我们学生也不够机敏实时提出这些问题弄清楚。不过,三十年后的今天回想,估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当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不久,被允许出国到日本来的人很有限,其中有资本开餐馆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东京众多中餐馆里,中国大陆人经营的馆子其实不多,但如果是他们开的店,恐怕就不会用“中华料理”这样的名称了。毕竟“中华料理”是日语而不是汉语。
其次,在战后的日本,“中”字代表中国共产党政权,“华”字则代表台湾国民党政权。说到“日中”下面一定是“友好”;讲起“日华”跟着无非是“亲善”。“友好”的对象是共产党,“亲善”的对象则是国民党。傻学生没有察觉到,但是老师表明的有可能就是他自己的政治立场。他宁愿要我们光顾“中”国餐馆,而不要我们出入中“华”料理店都说不定。
日本有许多老华侨开的馆子,挂的是“中华料理店”的招牌。例如,棒球大明星王贞治的父亲,一九二〇年代到日本来的浙江人王仕福曾在东京开的“五十番”,算是“中华料理店”。会不地道吗?关键似乎在于:战后日本高校的中文老师,很多视北京为正统,不仅语言如此,而且饭菜都是。
那位老师自己从没带我们去过他心目中的地道中餐馆。不过,其他老师推荐的馆子我倒去了几家。其中对位于新宿二丁目的随园别馆,至今印象深刻。那家的招牌菜“合菜戴帽”是用春饼卷起来吃的,在当年还没尝过北京烤鸭的日本大学生而言,充满着异国情调。另外,闻名于世的红烧海参,我也在那里平生第一次吃了。还有,水饺也跟日本人常吃的锅贴很不一样。总的来说,随园别馆是老派的鲁菜馆,挂的是“北京料理”的牌子,说地道够地道,只是后来我本人在不同的地方尝过了各色各样的中餐,体会到“地道”的中餐其实是五花八门,而且日新月异的。
这些年,来东京开餐馆的大陆人、台湾人都很多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国家认同也比过去复杂许多。在如今的日语里头,“中华料理”和“中国料理”的区别似乎犹如“洋食”和“西洋料理”之不同。“洋食”指的是日式西餐,如:西红柿鸡粒饭、蛋包饭、碎牛肉饼。“西洋料理”指的则是相对地道的法国菜、意大利菜等。同样道理,日本人说“中华料理”一般指路边小馆子卖的日式拉面、锅贴、韭菜炒猪肝等平民化的日式中餐,或者从超市买来味之素Cook Do系列综合调味料自己做的麻婆豆腐、青椒肉丝、酢豚(糖醋肉)、八宝菜(全家福)等。“中国料理”的形象则相对倾向于高档菜式,如:北京烤鸭、鲍鱼、鱼翅之类。
同时,三十年前很少有的“上海料理”“北京家常菜”“台湾素食”等招牌如今也常在东京街头看得见了。在韩国餐馆、商店集中的东京新大久保车站附近,甚至开了“中国延边朝鲜族菜馆”。跟昔日比较,吃地道中餐的机会确实增加了。尽管如此,当有人问我:“东京的中餐馆,你说哪一家做的菜地道?”我都会回答说:“如果你有钱,有时间,干脆买张飞机票,去一趟台北也好,北京也好,上海也好,香港也好,保证能大开眼界,体会到地道中餐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