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意义
笔者将身份建构确定为本研究的对象出于以下五点考虑:
第一,本研究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建构研究为着眼点,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关于说话人身份的研究。语用学研究关注说话人意义、行事效果等,但仍需要对说话人加以研究(Yule,1996;陈新仁,2009b)。说话人身份在言语交际中的存在是一种常态、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任何语言的使用必然涉及使用语言的人,现有关于语境理论的探讨基本没有离开一个主题,即谁在说话以及对谁说话(Yule,1996;何兆熊,2000)。本研究将围绕此主题进一步推进对说话人身份的研究。在言语交际中,以往学者们注意到说话人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会采取不同的会话方式。然而,另外一个普遍现象容易遭到忽视,即同一个说话人对同一个说话对象在相对稳定的语境中也会使用不同的会话方式。我们认为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这是因为说话人在使用不同的身份说话。本研究即可以弥补以往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另外,以往对身份的研究大多未能在会话发展中加以考察,也缺少较多的真实语料作为语料来源,因而对身份的属性及其分析或许需要进一步考量。
第二,本研究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进一步验证语言顺应论的解释力,并进一步完善语言顺应论的分析性框架。
Verschueren(2000)提出的语言顺应论是一套完整的语用研究理论,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是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综合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张克定,2002,p.1)。陈新仁(2001,p.388)指出,语言顺应理论兼收并蓄,它探讨了发生在话语组织的各个层次的语言顺应特征,揭示了语言顺应发生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探讨语用现象的理论框架。由于语言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它“把各课题都贯穿起来了”(何自然、于国栋,1999),因此语用学就有了一个连贯的、合理的分析框架(Jaffe,2001)。然而,作为一个宏观的理论建构,语言顺应论具有忽视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刘正光、吴志高,2000)和解释不充分(杨平,2001)等不足,还需要具体可操作的分析性框架(陈新仁,2009a;毛延生,2009)。另外,语言顺应论的核心是语言顺应的动态性研究,这是当前语用研究的中心任务,关于动态性的考察则体现在语境制约以及语言结构之中,还应该包括语言使用的时间和空间维度(Verschueren,2000,p.147)。本研究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力图克服语言顺应论的不足,从而为论证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提供理论依据,即以语言顺应的可变性、功能性和商讨性三个核心成分(陈新仁,2004a,p.34)为维度,统一考察身份建构的生成机制,从而整合以往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变异的研究、会话分析关于会话结构的探讨以及语用学关于语境的考量,克服以往研究对身份建构这一语用现象单一分析的不足。最后,本研究进一步深化语言顺应论关于交际需要的研究,认为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不同层级的交际需要。
第三,从语用学学科发展来看,本研究关于身份的探讨将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心理语用学的研究。现有语用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交际者社会心理属性的考察(陈新仁,2009b),而身份是交际者社会心理属性的一个集中体现。Giles和Robinson(1990)指出,以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语用学的传统问题时需要考虑说话人的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社会心理语用学(social psychological pragmatics)”这一术语最早使用于1997年,出现在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William Turnbull与Karen L.Saxton合作的“Modal expressions as facework in refusals to comply with requests:I think I should say‘no'right now”一文中。该文指出社会心理语用学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语言资源如何用来发挥人际作用。1998年,Peter Muntigl和William Turnbull在“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and facework in arguing”一文中指出,社会心理语用学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用来分析言语交际的新途径”,主要任务是“分析会话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随后,Muntigl和Turnbull(1998)指出该研究的开拓性与发展潜力,更为宏观地论证会话乃至整个语言使用创造并反映社会结构。在这一学术背景的影响下,陈新仁(2009b)为社会心理语用学拟定了五个研究课题,涉及影响话语产出和理解的五大因素,分别是人际因素、社会身份、个人动机、心理倾向和社会心理策略的利用。本研究以身份建构为对象,既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也将为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语用研究提供启示。
第四,从语用学研究的研究范围来说,本研究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路径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会话分析的语用学研究。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主要是指以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为代表的研究。其他的包括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路径、Grice的合作原则分析方法,以及Labov主导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刘虹,2004,p.8)。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力图摆脱结构主义语言学所强调的形式和实体的桎梏,将语言的研究拓展到言语的研究,从而强调在语言使用中研究语言的重要意义。因此,会话分析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对会话结构的描写转向关注会话过程中各种结构的社会意义上来,而探讨会话中交际者身份建构的研究则不可避免地需要考察其动态顺应性特征,从而推进会话分析的研究。
第五,从应用角度来看,本研究关于医药电话咨询会话的分析将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语境下商业会话的研究。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成效显著,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我国已经完成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医药电话咨询会话作为一种新的商业会话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和时代意义,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该会话类型的特点、了解咨询顾问身份建构与交际目的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商业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和销售伦理提供一定的启示,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了解商业劝说语言的策略,识别销售会话中的劝说技巧和劝说陷阱,进行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