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商文化背景下的三苗生活 四羊方尊
年代:商晚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通高58.6厘米,上口最大径44.4厘米
材质:青铜
出土地:1938年湖南省宁乡市黄材镇出土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引言】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传说曾存在过炎黄集团(华夏集团)、蚩尤集团(苗蛮集团)和东夷集团。这三大古代氏族集团在中华大地上纷争、融合,构筑了一个史诗般的英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与文明形成的重要根源。黄帝蚩尤大战,蚩尤部落战败后余部南迁又组成了“三苗”部落联盟。到了殷商时期,三苗所在的以两湖平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既是商王朝的南土,也有土著势力。而四羊方尊就是三苗文化的典型代表。
受尽磨难的国宝
1938年4月的一天,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的转耳仑山,姜景舒三兄弟正在半山腰挖土种红薯,无意间将这件已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的四羊方尊挖了出来。只是方尊的口沿被敲掉了手掌大小的一块碎片。宝物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地古董商张万利闻讯后就立即找上了门,用400大洋购买了这件宝物。卖掉宝贝时,姜景舒将之前不小心敲掉的碎片留了下来,当作纪念。后来,四羊方尊被转手卖到了长沙,幸亏当时长沙县政府派人查处,没收四羊方尊,交由湖南省政府保管,收藏于湖南省银行。日寇进逼长沙时,四羊方尊迁往沅陵。不幸的是,四羊方尊在日机轰炸下碎作20余块。此后,这些国宝碎片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木箱内,无人问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1952年,四羊方尊被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重新找出来,由文物修复大家张欣如进行了拼合、修复,这件宝物恢复了往昔的风貌。1959年,四羊方尊被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此一直“定居”于北京。1963年7月,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调查四羊方尊当年的出土情况时,找到了当事人姜景舒,见到了其家尚保存的四羊方尊口沿部分的一块(长10厘米、宽8厘米、厚0.3~1厘米)。1977年6月3日,姜景舒将保存达39年之久的四羊方尊残片捐献给国家,现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方尊的工艺之美
四羊方尊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器物和艺术品之一。它造型奇特,器身为方形,口沿外敞,长颈挺拔,腹部鼓出,下有方形高圈足。颈部饰三角形夔龙纹和兽面纹,前者为纵向分布,后者则是横向展开。肩部四面正中装饰立体龙纹,双角直立;四角分别为高浮雕一只羊,其头部和颈部伸出器外,羊角内卷,粗壮有力,双目凸出,炯炯有神;羊的身躯向下延伸,尊的腹部即为羊的前胸,羊腿浮雕于尊的高圈足上。圈足装饰夔龙纹,与颈部的纹饰相呼应。该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同时,该器的四个边角和四面的中线上装饰扉棱,既增强了造型的气势、丰富了装饰的种类,也巧妙地掩盖住了铸造中合范时留下的瑕疵。而这种长钩状扉棱是中国长江流域殷商时期青铜器纹饰的一个显著特色。该器通体漆黑光亮,饰纹美丽,铸造精良,集浅雕、浮雕、圆雕为一身,充分展现出了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中“三层花”的效果,堪称是中国商代青铜器工艺品中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四个突出的羊头,起到了画龙点睛般的效果,使整件器物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给观赏者造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这件方尊纹样繁缛,但是主题突出;神秘、古朴,又不乏意趣、活力;造型稳重雄奇,但是又不乏灵动、平和;刚柔相济,将直线与曲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体装饰精美绝伦,将平面与立体充分地融合为一身。
四羊方尊局部
如此精美的器物,不仅仅需要巧妙的设计,甚至是非凡的想象力,更需要高超的制造技艺。四羊方尊是用复合陶范及分铸法做成的。尊体铸型以扉棱为界,分为口颈、肩腹和圈足三大段,用范24块,加上尊腔、圈足泥芯和盖范各1块,总共由27块范、芯组成。羊角和龙头都要事先铸成,嵌入范中,浇注时再和尊体铸接。这种巧妙的分铸法和高超的合范技术使得四羊方尊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效果。
宁乡青铜器和三苗文化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就湖南本省而言,可谓一处独特的“青铜器之乡”,此地出土了大量的商周时代青铜器,数量达300件之多。除了四羊方尊,还有人面纹方鼎、虎食人卣、象纹大铜铙、兽面纹提梁卣、兽面纹大铜瓿等,均体现了中国商代青铜文化的高度发达。这些青铜器的造型,生动且写实,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类青铜器所表现的庄严古朴明显不同,显得清新秀丽。
据史籍记载,宁乡之地属三苗。三苗之聚居地在历史典籍中的记载变化多样,但是湖湘之地作为三苗旧地,争议并不大。《战国策·魏策一》载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足以证明三苗的聚居地所在,此类资料还很多。虽然在商代甲骨文的记载中没有明显的关于三苗的内容,但是考古发掘的资料已经显示出了宁乡这个地方在青铜文化上和殷商所处的中原之地的差异性,可见,对于三苗文化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加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