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连接天地,沟通神人 青铜神树
年代: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尺寸:通高396厘米
材质:青铜
出土地: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收藏地:三星堆博物馆
【引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不同地区间文化、人群的交流与互动,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空间上看,古蜀文明主要分布于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从时间上讲,古蜀文明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中的第一个高峰。
揭开三星堆的神秘面纱
1986年7月至9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连续发掘了两个祭祀坑,使三星堆遗址立即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可谓一举成名。广汉市地处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带,而所谓的“三星堆”,实际上就是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顶部为椭圆形,南北长、东西窄,最高处高出地表约10米。三星堆作为一处古代遗址,早在1929年春天即已被发现,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50年间,相关文物考古机构曾对其进行过多次调查和发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器、玉石器、房址、窖穴等遗物和遗迹,并提出了“三星堆文化”的命名。只不过由于考古材料比较零碎,没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知名度和影响力十分有限。三星堆命运的巨大转机就发生在1986年那短短的两个多月,两个祭祀坑相继被发现,出土了金、铜、玉、石、骨、陶、象牙等质料的文物。其中,一号坑内出土器物300余件,二号坑内800余件,数量众多,精美绝伦且独具特色。至今,一提到三星堆,人们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长着“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面具,身穿“燕尾服”的青铜立人像,还有金光熠熠的权杖等。当然,还必须要有这件枝繁叶茂、挺拔壮丽、造型奇美、堪称“青铜树王”的神树。
青铜铸造的东方神木
二号祭祀坑中共出土青铜神树6株,可分为大小两种,其中最高大的一株、也是保存状况最好的一株,残存的高度为3.96米,估计其完整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如此体量的青铜树,在商周时期是绝无仅有的。这件青铜神树由底座和树的干枝两大部分组成。底座为圆形喇叭状,由三个拱组成。树干笔直挺拔,下端接铸于底座的正中,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又可以分为三个枝丫,共有九条树枝。树枝均柔和、自然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在二、三层树枝与树干相连接处都套有一个炯纹圆环。树干的顶部已经残缺,上面原来应该也有一只小鸟。加上其他树枝上的九只小鸟,共计有十只小鸟。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飞龙固定在树干上。
这件青铜树设计巧妙,造型奇美,层次清晰,浑然一体。仅仅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来讲,这件器物都绝对称得上是一株令人拍案叫绝的青铜神树了。艺术源于生活和现实,如果我们据此进一步追问,这件青铜神树又源自古人当时什么样一种生活状况或者思想状态呢?首先,神树底座铸有三个拱形,象征着连绵起伏的三座神山,上面饰云纹,似有祥云缭绕。树枝上有十只立鸟,鸟在中国古代常常代表太阳,因此树上共有十个太阳,这可以很轻易地让我们联想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其中所记的扶桑、扶木是同一种树,是东方神木。与此相对应,这株参天挺拔的青铜神树就是扶桑的象征,是一株太阳神树。神树上有一条龙沿树干蜿蜒而下,寓意这条龙借助神树,可上下于天地之间,起着沟通天地的作用,这么说来,这株神树还具有“天梯”的功能和性质了。
青铜神树上的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