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达Ⅱ:张辉诚的创新教学心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
千辛万苦的快乐

方新舟

在第二届“学思达”亚洲区年会中,张辉诚老师问几位来宾:在AI人工智慧的压力下,教育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我请在场的七百位老师闭起眼睛,想象2050年的景象。为何是2050年?第一,现场大部分老师到那时已经超过65岁,开始依赖养老金生活。更重要的是,今年进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2050年时40岁,他们受过完整的十二年义务教育,进入社会服务十多年,是社会中坚、国家栋梁,但是他们的工作却极可能被人工智慧、机器人取代。届时,全世界人口会从现在的75亿成长到98亿,世界会变得又热又平又挤。而台湾地区的人口会从现在的2300万减少为2000万,65岁以上人口占35%,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形,能做事赚钱的人不到一半,即使没有发生大灾难,像地震或战争,大家今天含泪接受的养老金制度也会破产。

我相信很多人在想象这景象时,会为自己、为下一代紧张。我们确实应该很紧张,而且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毕竟台湾地区没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在大环境变化这么大这么快的情况下,我们唯一能依赖的是用教育开发每一个人的脑矿,让台湾地区渡过难关。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希望一代能比一代好吗?

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只要看几个统计数字,无论是实质工资或会考成绩,就知道我们花很多钱在教育上,但是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成效。这问题错综复杂,尤其在多元民主的社会,各方利益团体各据山头,争论不休,难有共识。

我个人认为,问题的症结只有一点:台湾当局效能太低,拿不出办法解决教育投资不彰的问题。台湾当局早就在说高龄化少子化是台湾地区的生存危机,但是我们做了哪些事来降低危机呢?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兵临城下,而我们还在用填鸭式教育教死书,未来还有希望吗?

幸好近年有几位老师不怕别人指指点点,也不怕被贴“造神”的标签,勇敢地站出来大力推广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翻转教育,让新的学与教模式由下而上遍地开花。其中以张辉诚老师所创的“‘学思达’创新教学法”最受到肯定。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学思达”跟近代脑科学所发现的有效学习方法紧密结合,因此能适用最多学科,效果最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Coursera上的一门课:“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就知道“学思达”方法是符合现代科学方法的。

辉诚老师在上一本书《学思达Ⅰ:张辉诚的翻转教学实践》谈了很多“学思达”的理念,以及“学思达”教师们的实践成果,带动很多老师及家长的兴趣。但是很多老师很挣扎。他们看了书、观过课,内心非常向往能用“学思达”教他们的学生,但是他们找不到时间来刻意练习。偶尔鼓起勇气尝试,因为没有人可以现场指导,怕失败、怕耽误学生学习,热情很快就消失,又退回到自己不喜欢的填鸭式教学。

辉诚老师的这本新书《学思达Ⅱ:张辉诚的创新教学心法》,就是为了协助老师在有限时间内,尽速跨过教学障碍,成为“学思达”的专业教练。诚如辉诚老师书中所言:“台湾任何创新教学,如果回避了成绩的竞争,也就回避了传统讲述的明星老师,甚至是补习班所能创造出的好成绩挑战,这样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台湾教育现状。”

虽然我衷心期望这本书能协助很多老师很快地翻转,不过以目前体制,我觉得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想起“北一女”孙誉真老师告诉我的地球生物演化史:38亿年前地球上几乎没有氧气,这时蓝绿菌可能就已经存在,默默地利用阳光能量,把水分子转化成氧气,释放出氢离子与二氧化碳结合成糖类,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生产者。十几亿年过去,蓝绿菌产出的氧气在大气中积累了足够的浓度,产生了隔绝有害紫外线的臭氧层,于是生物爆发性地演化,才会有今天的人类。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蓝绿菌被真核细胞所吞吃,成为光合作用植物里的叶绿素,直到今天仍在以各种样貌宁静地进行大气改造。

老师就像蓝绿菌,我们每一位都发挥光合作用,改变学生,学生也吸收了我们的文化及价值观,未来的某一代学生将会改变台湾。这不是科学神话。大家看看翻转成功的“学思达”老师,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像布农族歌谣《负重歌》里说的:“纵然汗流浃背,千辛万苦,我的心里却非常快乐。”谨以此向辉诚老师和所有实践翻转教育的老师们致敬!

(本文作者为财团法人诚致教育基金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