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地儿演出的艰辛
那时撂地儿的场地大多要码三层条凳,绕一圈,可坐四五十人,其他人则站在凳子外面听。撂地儿的第一个艰辛在于“打钱”(收费),它不像买票入场,只要你入了场,就要交费。相声的场子大约是二十分钟打一次钱,一到快要打钱的时候,外面站着的观众往往就撤了。靠里面的观众一回身走,就能带走一大片,用艺人的话说就是“撞了一个大窟窿”。此时艺人也会说些“片儿汤话”讽刺那些不给钱、不局气的观众(早些年就会开骂了)。打钱时或用笸箩(用右手中间三个指头——食指、中指、无名指夹着笸箩边沿),有时也用张开的折扇(币制改革前没有硬币)。一般都是给几分钱(币制改革前的几百元),给一毛钱那就是很阔绰的了。一场下来多者挣八九毛钱,少者一两毛而已。与当今曲艺明星收入不可同日而语了。艺人们称这种挣钱方式叫“平地抠饼”,它像前面提到的“踏爨”,都很形象。“平地抠饼”既容易也艰难。对于才艺高、有观众缘的,来钱就容易,反之则难。因此逼得艺人去出彩、出新。
第二个艰辛是“招人”(艺人叫作“圆捻子”),因为一要钱,人就会走一大半。此时的相声艺人就要靠“打板儿”(打花样竹板)、“白沙洒字”(边洒边唱)、“唱太平歌词”等来“圆捻子”。待人来得差不多了,才开始新的一段。说书(包括唱大鼓的)因为上一段结束时,艺人往往要留个“扣子”,所以不担心听众流走。
撂地儿说相声不像在剧场,剧场中两个人并排站在桌子后面说,撂地儿演出则是坐着说。表演对口相声时,两位艺人或是坐在一边,中间有个小桌,或坐在对面两人隔着场子说。唱大鼓的场子一般要比相声场子大,大多有天棚,遇风雨天还能演出,老观众也不会走散。天桥的两个相声场子都没有棚子,稍有风雨,观众自然走散,等于半天没干。这是撂地儿演出第三难。
天桥的撂地儿演出主要在上述这两个市场里。当然,撂地演出不仅仅在天桥,像一些庙会,比如土地庙(今宣武医院)、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四大庙会都有曲艺撂地儿演出。但庙会是逢正日子才开,如土地庙是逢三,阴历初三、十三、二十三;白塔寺逢四、五,初四、初五,十四、十五,二十四、二十五……因此只有比天桥撂地儿艺人还落魄的艺人才在几个庙会之间来回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