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曹·司·部·局
均指中央到地方的分支機構。《廣韻·豪韻》:“曹,曹局也。”《廣韻·厚韻》:“部,署也。”《爾雅·釋言》“局,分也”郭璞注:“謂分部。”《廣韻·燭韻》:“局,曹局。”(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七〇“局隨增”注引《考聲》:“局,曹也。”從中央到地方的分支機構,上古至漢代多稱曹;隋以後多稱司;部,原先多指中央或地方的派出機構,隋唐以後專指中央主要政務部門;局,從北齊爲省、臺下面分支機構,一般爲皇宫服務的機構。“曹部”、“部司”、“曹局”、“曹司”同義連文,皆泛指分支機構。《漢書·王莽傳下》:“及曹部監杜普、陳定大尹沈意、九江連率賈萌皆守郡不降。”《晉書·石勒載記上》:“罷并、朔、司三州,通置部司以監之。”《南齊書·臨川獻王映傳》:“映以年少臨神州,吏治聰敏,府州曹局,皆重足以奉禁令。”《北史·杜銓傳附族玄孫正玄》:“曹司以選期將盡,重以啟素。”又“素讀數遍,大驚曰:‘誠好秀才。’命曹司録奏。”
殷商時期,設官原始而任意,職事籠統、軍政合一、文武不分,官吏以泛稱爲主,同時政府機構部門設立也不細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統治方式有了變化,《漢書·百官公卿表》曰:“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並争各變異。”各國都設置了中央集權的官僚機構,不但有了文武分職,《尉繚子·原官》:“官分文武,惟王之二術也。”而且確立了中央地方政府機構。隨着官制制度的逐漸完善,分工更加明確,這就促使了一批下屬機構的誕生,它們是爲應付部門内部更加細緻的事務而設置的。我國古代中央和地方的機構設置相同,有的下屬機構名稱最初都是從中央機構分出,同時也作爲地方分支機構之稱,由於都是從某一部門分出的機構,故這些詞語都含有剖分、分部的意思。這些分支機構的類名是:曹、司、部、局。
曹,《説文·曰部》“曹,獄之兩曹也”段玉裁注:“兩曹,今俗所謂原告、被告也。”何金松以爲是表示種植的兩行農作物,引申爲對偶。《楚辭·招魂》“分曹並進,遒相追些”王逸注:“曹,偶也。”古代公府郡縣的衙門南向設置,分設的機構多在東西兩廂,並排成列,兩兩相對,所以也被稱作“曹”,《漢書·百官志》:“東西曹掾,比四百石。”曹,作爲政府機構在戰國時已出現,《雲夢秦簡·語書》云:“法術,移書曹,曹莫受,以先府,府令曹畫之。其畫最多者,當居曹秦令、丞。”其中“府令曹”爲郡府所屬衙署,其餘諸曹指縣政府機構。《墨子·號令》:“吏卒侍大門中者曹無過二人。”岑仲勉注:“曹猶今言‘處’或‘科’。”漢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分支機構多稱曹,《後漢書·百官志》:“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爲四曹。”《後漢書·鄭太傳》:“以公業爲尚書侍郎。”李賢注引《續漢志》曰:“尚書凡六曹……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漢)王充《論衡·程材》:“説一經之生,治一曹之事,旬月能之。”東漢太尉府有西曹、東曹、户曹、奏曹、辭曹、法曹等,尚書臺有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等。而郡縣分曹略如公府曹,如民政(户曹、比曹、時曹、田曹、水曹)、財政(倉曹、金曹)、交通(集曹、漕曹、法曹)、軍事(兵曹、尉曹)、治安(賊曹)、司法(決曹、辭曹)、教育(學官)、衛生(醫曹),等等,不過分曹多少有别,《後漢書·百官志·州郡條》:“諸曹略如公府曹,無東西曹。”隋以後曹改爲司。
司,最初是主管、掌管的意思,《詩·鄭風·羔裘》“邦之司直”毛傳:“司,主也。”《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杜預注:“司,主也。”因而古代的官吏稱“有司”,百官稱“百司”。後由主管義轉爲機構名稱,隋代開始作爲尚書省的下屬機構,《隋書·百官志下》:“佐官以曹爲名者,並改爲司。六年,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隋書·後妃傳·序》:“時又增置女官,准尚書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唐代始成爲尚書省各部下轄機構的名稱,一般每部下轄四個司,第一(與部同名)爲頭司,其餘爲子司。如吏部的頭司叫吏部司,子司是司封、司勳、考功。(《新唐書·百官志一》)以後司的使用範圍也在改變,宋時也有作爲獨立機構名稱的,如殿前司、侍衛司、皇城司、提舉常平司等。再如唐代兵部的别稱爲縉雲司,《佩文韻府》卷四之六“縉雲司”注引《古今考》:“兵部稱西曹,又曰樞省,又曰縉雲司。”《元史·百官志一》:“在外者則有行省,有行臺,有宣慰司。”明清兩朝,六部各司皆稱清吏司,中央有通政司,省一級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
部,《説文·邑部》“部,天水狄部”桂馥義證:“部,猶益部、冀部、刺史部也。部,屬也。”部,從咅聲,咅即剖,古音與“剖”同,故也有剖分的意思。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爲十三個監察區,每區由中央派遣一名監察長官,稱爲刺史,其所管區域,叫刺史部,簡稱部;在郡的範圍内,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分兩部、四部或五部;掌管郡、縣軍事的都尉、縣尉,也往往分若干部,稱爲東部都尉、西部都尉、北部都尉等。東漢以來,諸曹有時也稱“部”,《後漢書·卓茂傳》:“是時王莽秉政,置大司農六部丞,勸課農桑。”《晉書·職官志》:“魏尚書郎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凡二十三郎。”二十三郎分管的機構多稱“部”。東漢光武帝置尚書臺,尚書令直接秉承帝旨,三公之權大減,只爲備員而已,三公事務“悉歸臺閣”即尚書臺或省,其掌管事務的有九卿、六部之設,六部即六曹之變名。漢成帝時,在尚書僕射下置尚書四人分曹任事,光武時增爲六曹,這六曹至隋唐則演變爲六部,部遂成爲中央主要政務部門的名稱,即吏、户、禮、兵、刑、工六部,一直沿用到清代。
局,同樣有分義。《爾雅·釋言》:“局,分也。”《禮記·曲禮上》“進退有度,左右有局”鄭玄注:“局,部分也。”局作爲下屬機構名,晉時已有,《晉書·劉毅傳》:“安帝下詔曰:‘西府二局,文武盈萬。'”作爲臺、省下的分支機構則從北齊始設,《通典·職官三·中書省》:“中書之官舊矣,謂之中書省,自魏晉始焉。梁陳時……分掌二十一局事。”《通典·職官三·門下省》:“北齊門下省……統左右局、尚食、尚藥、尚衣、殿中,凡六局焉。”從所列機構看,局多指宫内分設的有關皇帝衣食起居的部門,即内務部門。如《隋書·百官志下》:“[門下省]統城門、尚食、尚藥、符璽、御府、殿内等六局。”又[門下坊]“統司經、宫門、内直、典膳、藥藏、齋帥等六局。”又“[殿内省]統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輦等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