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臺(台)·省·閣(閤)(合)

均爲古代朝廷中樞機構的稱呼。《玉篇·至部》:“臺,閣也。”臺,始於皇帝内廷秘書機構尚書,後移至外廷;省,自臺出内廷後取代之,成爲禁中機構;閣,本是臺、省等機構的邊門,專稱單用較少,一般與省、臺連用。“臺閣”、“省閣”、“臺省”同義連文,表中樞機構之稱。《後漢書·仲長統傳》:“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後漢書·獻帝紀》:“尚書令以下,既詣省閣謝。”《晉書·石弘載紀》:“季龍府僚舊昵悉署臺省禁要。”


臺、省、閣成爲中央機構的名稱與我國古代社會制度的發展歷史有關。古代皇權和政權的争鬥一直貫穿於整個封建歷史時期,特别是漢以來,中樞機構的權力常和皇帝的個人權力發生衝突:平庸的皇帝往往被掌握實權的大臣所挾制,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爲了擺脱這種挾制,則起用身邊的親信去掌握行政權,以達到控制中央機構權力的目的。“臺”、“省”、“閣”成爲中樞機構的稱呼,就是這種“宫”、“府”權力鬥争造成的。官署名稱的更改就直接反映了這種權力鬥争的微妙關係,最早稱臺的中樞機構是尚書,後改稱尚書省,那是因爲尚書臺成爲中樞機構以後權勢威重,皇帝不放心,魏文帝時則把它改爲周邊的執行機構,另設“中書省”掌握中樞機秘,所以魏晉以後,尚書臺、御史臺、蘭臺等,都發展成爲獨立的外廷官署。南北朝時,皇帝又置“門下省”限制中書省的權力,這樣就形成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

臺(台),作爲中樞機構之稱始於漢,東漢光武帝置尚書臺,尚書令直接秉承帝旨,地處機要,這是劉秀鑒於西漢後期大臣專權的弊病,於是剥奪三公職權,將權力收歸自己控制下的“尚書”,《後漢書·仲長統傳》:“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文中的“臺閣”指的就是“尚書”。“尚書”在秦漢時期是宫内主管收發文書的小吏,是九卿中少府的屬官,由此,則逐漸發展成了中央政事機構。臺,是帝王宫廷的標誌,《爾雅義疏·釋言》:“臺者,門臺也。《禮器》云:‘不臺門。’古者天子諸侯門皆有臺。”尚書在宫禁之内,故稱尚書臺。(漢)應劭《漢官儀》:“尚書郎出入臺爲郎中。”《資治通鑑·漢孝安帝建光元年》“新蒙表録,顯列二臺”胡三省注:“漢制,尚書、御史皆曰臺。”除尚書、謁者、御史三臺外,還有符節臺、蘭臺。漢代以後,臺還作爲某些高級官職的尊稱或别稱。如《晉書·天文志上》云:“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以天象喻人事,稱三公爲三台。三公或宰相又喻稱爲台鼎、台輔、台衡、台衮、台鉉、台席、台階、台岳等。又“晉宋間,謂朝廷禁省爲臺,故禁城爲臺城,官軍爲臺軍,使者爲臺使,卿士爲臺官,法令爲臺格。”(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六《臺城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82頁。而在地方代表朝廷行尚書省事的機構,則稱行臺。宋以後,稱臺的機構唯有御史臺。明改御史臺爲都察院,從此不再有以臺命名的機構。

省,本義是審視、審核。《説文·眉部》:“省,視也。”《爾雅·釋詁》:“省,察也。”漢代稱宫禁之地爲省。(漢)蔡邕《獨斷》卷上:“漢天子所居曰禁中,亦曰省中。”“省中”即“宫中”。關於宫廷稱“省”的原因,有兩種説法:《漢書·昭帝紀》“共(供)養省中”顔師古注:“省,察也,言入此中皆當視察,不得妄也。”這是認爲“省”從宫廷門禁森嚴,出入宫廷要對其門籍進行嚴格審查,由此得名;又《獨斷》卷上:“禁中者,門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父,大司馬陽平侯名禁,當時避之,故曰省中。”《漢官舊儀》注亦曰:“省中,禁中也。”這是認爲“省”從避諱而來。其實原來就有“省中”的稱呼,《文選·左思<魏都賦>》“禁臺省中”李善注引《魏武集》荀欣等曰:“漢制,王所居曰禁中,諸公所居曰省中。”後來因避諱“禁中”而流行開來。《陔餘叢考》卷二七《省》:“後世以尚書、中書諸官署設在省中,遂移爲官署之名曰中書省、尚書省。”魏晉以後,由内廷發展起來的中央官署,多稱爲省。省、臺可互稱,因時而異,《舊唐書·職官一》:龍朔二年“改尚書省爲中臺”,又光宅元年“改尚書省爲文昌臺”、“改門下省曰鸞臺”。隨朝代不同,“省”的内涵也在發生變化,如秘書本是内廷官職,晉時併入中書省,别置秘書寺,後改稱省,掌中外三閣圖書,統著作省,由此秘書省又成爲了外廷官署。還有行省,雖然名義上是中央的分支機構,實際上已成州以上的一級行政區了,只是未成定制,《陔餘叢考·省》:“至元設行中書省於各路,遂又移爲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中央機構的“省”至明洪武十三年(1380)廢除中書省之後,便不復存在了。

閣,西漢時官府辦公處所之稱,有時寫作“閤”、“合”。《漢書·朱博傳》:“於是府丞詣閤,博乃見丞。”東漢三公官署稱“黄閣”,《宋書·禮志二》:“三公黄閤,前史無其義……三公之與天子,禮秩相亞,故黄其閤,以示謙不敢斥天子,蓋是漢來制也。”張超與陳公箋:“拜黄閤將有日月是也。”“閣”單用專稱機構的很少,一般臺閣、省閣連用,《後漢書·董卓傳》:“於是尚書令以下皆詣省閣謝,奏收侯汶考實。”尚書供職禁中,出入“閤門”,所以稱其供職處曰“閤”。文獻中閣、閤常混用,對此古人早已注意並作了考辨,(明)謝肇淛《五雜組》卷之三:“閣與閤,世人多混用之。閣,夾室也,以板爲之,亦樓觀之通名也。”閣是古人庋藏飲食之所,即今房中之板閣,後廣其制,作爲藏書畫、登眺之所,乃樓閣之閣,如西漢之藏書有天禄閣、麒麟閣、石渠閣。而“閤”指正門旁邊的小門,《説文》:“閤,門旁户也。”《漢書·公孫弘傳》“開東閤以延賢人”顔師古注:“閤者,小門也。東向開之,避當庭門而引賓客,以别于掾史官屬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去,[秦]信謂左右閤都尉曰……”“左右閤都尉”即守閤門的軍官。閣、閤相混已久,《五雜俎》卷之三:“今人閨閤概作閨閣,至以朝廷東閤亦巍然揭東閣之額,而不覺其非,蓋黄閣老,子美詩已誤用矣。今若稱閣下爲閤下,舉世有不笑之者耶?”(按:杜甫《奉贈嚴八閣老》詩云:“扈聖登黄閣,明公獨妙年。”)後世還有誤閤爲殿的,《雲麓漫鈔》卷三:“自前殿唤仗入後殿,必自東、西閤門過,所謂入閤,過此門耳,非謂後殿可名閤也。……謂殿爲閤,近世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