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业小企业发展活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企业活力相关理论概述

什么是企业活力?企业活力理论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学界对于企业活力的研究也开始进入实践应用阶段。

一、企业活力理论的提出

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活力理论的提出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不同学科关于“活力”含义的认识

“活力”在生物化学中表示酶、细胞等的促进反应的能力。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7年指出,“活力”实际上是物质做功能的能力,并用“能”这个术语来表示这种“活力”。显然,生物学、物理学这两个学科主要是着眼于力或能所具有的对外作用的功能、效应来理解和定义“活力”的。

《现代汉语词典》将“活力”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活力”用英语表示为“vigor”,意为身体或精神上的力量或能量。目前约定俗成的“活力”涵盖了以上两种解释,包括个体感到他们所拥有的体力、情绪能量和认知灵活性三个维度的能量。这种解释,把“活力”看作是反映人生命力状况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概念。其核心在于认为,活力本质上是有机体内在具有的在内外因素约束下维持自身存在并有效影响环境的综合机能。在内外因素约束下能维持自身存在并能有效影响环境,即有活力;不能维持自身存在也不能有效影响环境,即没有活力。能高绩效地维持和实现自身存在发展并能高绩效地影响环境、高绩效地使环境向预期方向转化,即活力强,反之则活力弱。

不难看出,此处关于“活力”的定义,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从外在功能和内在效应角度来定义“活力”,把“活力”理解为事物内在具有的良好的自我维持、自我支撑、自我存续发展的能力。其二,把“活力”看成是万物(这里主要是指人)自我存续运行的内在机能与在情感、认知、意志层面与外在事物的相互作用,实现与外在事物协调统一的能力。显然,这种关于“活力”的认识,对研究企业发展问题极具启发意义。

(二)“活力论”思想中关于“活力”的论述及其评判

活力论主张有某种特殊的非物质的因素支配生物体的活动。它认为,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生命现象不能归结(还原)为基本的物理、化学现象。20世纪初,德国胚胎学家和哲学家H. A.E.杜里舒提出新活力论,他把活力论定义为生命过程的自主理论,并企图依据胚胎学的成果予以证明。黄天授.活力论[EB/OL].(2007-02-20)[2016-12-06].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27/2007/2007022050945.html.活力论中的有机体的“活力”强调了有机体的自主性、目的性、整体性、组织性、协调性、有序性等生命活动特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贝塔朗菲在创立有机系统论的过程中,批判地吸取了这些合理要素。

历史上的活力论思想尽管是研究和探讨生命现象、生命本质问题的理论,但对企业活力问题的研究,仍具有启示意义。其一,把活力看作是生命体的本质和根本支撑力量,具有活力,生命体则能存在;不具有活力,生命体则不能存在。这种观点有助于启发和理解企业活力是企业存活发展的根本支撑力量的观点。其二,把活力看作是一种能调节生物发育的精神实体,以保持胚胎的完整性并使机体具有自己修复和再生的能力的观点,对于理解企业活力是企业组织机体内在具有的一种自我维持、自我修复和自我再生能力,具有积极启示意义。其三,强调活力是机体自主性、目的性、整体性、组织性、协调性、有序性等生命活动特征的基础、根据、来源和根本保障,对于理解企业活力对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和地位,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学界关于“企业活力”含义的研究概况

学界关于企业活力内涵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能力论。企业活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组合。陈江良等人认为企业活力表现为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约束的综合能力。周扬明、高会宗则认为,企业活力体现在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市场的应变力、科研的开发力、资产增值力、领导人的进取力、职工的向心力等综合能力表现上。周扬明,高会宗.企业活力与动力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20.闫泽涛、计雷认为,企业活力可以体现为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灵敏而准确的反应能力、有力而正确的决策能力和果断而及时的行动能力的总体状况。闫泽涛,计雷.关于对企业活力产生的结构性基础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6):123-129.支持能力论观点的学者相对较多,他们普遍认为,各种资源在企业内部积累最终会转化为企业能力的表现形式并反映在企业活力上。然而,这种观点主要从企业能力层面表现企业活力,没有揭示企业活力的本质。

其二,资源论。企业活力是受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素质交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刘树人等认为,企业活力是指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遵循着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企业自身素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状态。刘树人,张久达,张晓文.中国企业活力定量评价[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152.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从企业内在资源之间、企业内在资源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层面来揭示企业活力,其缺陷在于仅仅着眼于竞争来理解企业活力,从而把企业活力的性质和存在形式简单化了。

其三,生命论。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企业活力就表现为这个系统在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的全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李维安等人认为,企业活力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所表现的生存力、自我发展力和再生力,它是企业“生命机能”强弱的综合体现。李维安,等.现代企业活力理论与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5.不难看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用一种均衡论取向来解释和规定企业活力的本质。此外,在企业生命存在的高度来定义企业活力,把企业活力统一于企业生命存在,是该定义的显著特性。由于没有均衡,就没有事物的稳定存在,活力与生命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观点显然有其合理性。但其缺陷则主要在于:一方面,它仅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再生角度来理解企业活力,而未能从企业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企业对外在环境的影响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它也未能揭示企业活力的内在构成及其存续机制,从而使得关于该问题的认识,还显得模糊与抽象。

其四,功能论。企业能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数量、高质量的产品,就是具有活力。这种观点是从企业与其外部市场关系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活力的,或者说主要是从企业输出的某方面的功能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活力的。由于企业离不开与其外部市场的关系,必须具有对市场的某种功能,故该观点在此意义上有其合理性。然而,企业除此外,还存在着由其内部资源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内在联系。不协调好企业这种内部关系,必然会诱发企业存在的种种危机,企业活力也就无从谈起。

其五,状态论。企业活力是企业自身素质和能力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状态。该观点的实质,是从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等企业与外在约束参量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活力。由于企业内在参量的约束,对企业活力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忽视企业与其内在参量之间的关系,否则,这种理解就必然是不全面的。

其六,效益论。企业活力用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其高低的根本标准。该论点主要出现在我国早期对企业活力的研究上,由于早期我国国有企业主要受政府管制,自主经营权是否下放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活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出现,对企业活力的认识不能将外部行政力量主宰的经营自主权的得失作为最主要的约束条件,而需要加入各种外部影响因素综合反映企业活力才更为准确。

上述观点主要从单一角度对企业活力定义,另有学者结合上述几种观点对企业活力做出进一步认识。李垣、汪应洛认为,企业活力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交互作用使其生长能力现实状态及变化趋势呈现出的综合结果。李垣,汪应洛.关于企业活力基本内涵的探讨[J].管理现代化,1992(5):31-33.孔祥毅等人认为,企业活力是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在准确察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内部资源,使自身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自发性动力。孔祥毅,等.企业发展动力学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75-90.杨元富认为,企业活力是指企业在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自身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一种良性循环状态。杨元富.国有企业活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论坛,2001,21(1):67-69.上述学者将资源说和能力说两者结合对企业活力进行定义。刘守德认为,企业活力是企业素质、能力及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具体地说,企业活力就是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环境里将自身的系统化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进而发挥取得经营成果的程度。他强调了企业活力可以由内活力(素质和能力)向外活力(经营成果)转化而得以表现。该学者将资源说、能力说和效益说三者结合对企业活力进行定义。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见:第一,从结构上,企业活力由生存性、成长性、再生性三方面生命层次特性构成;第二,从影响因素上,企业活力受外部环境和自身素质等资源的相互作用;第三,从表现上,企业活力由内活力(企业能力)向外活力(经营成果)转化而得以表现。因此,企业活力可以是多种观点的综合解释。

二、企业活力理论的形成基础

通过对企业活力理论形成奠定基础的各类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可见国内外对于企业活力问题的研究起源较早,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活力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指出:“竞争战略旨在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作用力建立有利的、持久的地位。”他还指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第一个问题是由产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的吸引力。并非所有产业都提供均等的持续盈利机会,产业固有的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产业中某个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第二个中心问题是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在大多数产业中,不论其产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利更多。”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夏忠华,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56.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需要由竞争战略来实现,而竞争战略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则在于“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作用力建立有利的、持久的地位”。显然,这种“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作用力建立有利的、持久的地位”,就是对企业活力的一种表述。他用来刻画“竞争战略选择”的“中心问题”的两个指标——“产业的吸引力”和“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显然也是企业活力的具体表现。在他看来,企业的活力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无疑是企业活力的一种重要表现,但这种单方面地解释和说明企业活力的观点,把企业活力的本质问题简单化:其一,企业活力是企业机体十分复杂的综合性的内在力量,而竞争优势是企业活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仅用竞争优势,并不足以解释和说明企业活力。其二,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活力互为因果关系,企业竞争优势本身的生成,又依赖于企业内在活力。任何缺乏活力的企业,不可能产生企业竞争优势。同样,当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时,又能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这表明,企业竞争优势并不足以解释和说明企业活力问题。仅用竞争优势来解释和说明企业活力问题,必然陷入循环论证之中。因此,无论是企业活力,还是企业竞争优势,都需要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来解释和说明。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企业核心能力》中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并定义为“组织中的集体学习、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普拉哈拉德,哈默尔.企业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3):82.。此后,诸多学者对核心能力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但有这样一些共同之处:其一,并不把核心能力看作单一资源构成的,而是看作多种资源共同构成的,特别是把其看作是多种资源相互协调的产物。其二,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资源是知识、规范和社会资本。其三,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资源,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长时间积累的产物。核心能力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核心能力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2)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3)核心能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刚性。多萝西·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M].孟庆国,侯世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8.该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活力的来源,企业活力的生成需要由多种资源的协调来共同构成。问题在于多种资源按照怎样的原则、在怎样的基础上、沿着怎样的方向、围绕怎样的目的来相互协调、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企业核心能力,进而使企业具有活力。生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多种资源,并非在任何原则、任何基础、任何方向、任何目的的约束下都能生成真正有效的企业核心能力,并进而使企业真正有效地具有活力。

(三)瓦纳·菲尔德基于资源的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活力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的获得来自于对资源的排他性占有,如企业专利与商标、品牌声誉、客户基础、组织文化及拥有特定技能或专有知识的雇员等。该观点看到了企业对上述资源的排他性占有,对企业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问题在于,这些被看作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本身的形成和被企业排他性占有,是以企业具有活力为前提的。

(四)潘罗斯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潘罗斯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活力来自于企业对内部未被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资源的利用,或是由于企业掌握了某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徐建伟,李武武.内生性企业成长理论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1 (4):38-40.问题在于,企业以怎样的理念、怎样的方式、怎样的规范体系、怎样的原则,在怎样的基础上,来利用企业内部未被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毕竟,企业对上述资源的利用,对所掌握的某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开发运用,并非在任何理念、任何方式、任何规范体系、任何原则、任何基础的情况下,都能促使企业活力生成。可见,这种观点并不足以解释和说明企业活力问题。

(五)信息沟通理论

沟通在管理学中是指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的过程。信息沟通理论认为企业的活力还来自于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沟通。这种沟通可以通过正式组织的形式,也可以借助非正式组织的形式,或是利用现代的通信技术工具。由于信息沟通只是企业活力生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这种观点对企业活力问题解释的有效性,同样是有限的。

(六)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的活力决定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按照广为认同和接受的伊查克·爱迪思的观点,企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从孕育到死亡期10个阶段。在产生、成长和成熟阶段,企业具有较好的活力,而在此以后,企业活力便明显下降。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1.这种观点把企业活力的生成和存在,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其合理性。但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对于企业活力而言,其生成的基础何在?导致其衰亡的根源又是什么?其衰亡是否具有不可避免性?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具体有效的回答,企业活力就仍未得到有效解释和说明。

(七)企业基因理论

企业基因最早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提出的,他指出企业作为一种类生物体,与生物体一样有自己的遗传基因,正是组织的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而基因的变化发展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厉琨.广州医药三位一体传承企业DNA[J].培训,2014(9):36-46.而关于企业基因的结构有很多不同的提法,其中被较为广泛认同的是尼尔森提出的企业基因结构,他认为企业基因结构包括组织架构、决策权、激励机制和信息传导四个要素。此外,企业基因还会通过变异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基因变异的动力来源,企业通过“搜寻”“创新”以及“学习”获得基因的变异。加里·L.尼尔森,布鲁斯·A.帕斯特纳克.公司基因:以成果为导向,释放组织潜能[M].余向华,张珺,司茹,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以上基因理论的研究尚未达成广泛一致的观点,对于企业基因的具体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甄别,具体研究中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居多,大多缺乏数据支撑。

上述分析显示,既有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活力的基础和根据问题,做了多层面的探索,从不同向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现了企业活力的基础和根据的某些方面,但都未能系统性地揭示企业活力的基础和根据。更进一步,具体到对宁波市工业小企业的研究,文献资料基本没有。因此,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工业小企业的情况对该问题做出新的探索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基于上述分析,参考学界关于活力以及企业活力内涵的研究成果,可以对企业活力内涵做如下界定:企业活力是企业内在具有的维持其生存发展的机能及其有效影响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均衡性相互提升关系的机能。由此可以引申出企业活力包含:生成能力、成长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生成能力是指新企业产生以及原有企业的再生能力,前者主要是新企业孵化形成过程,主要依赖于外部环境各类要素;后者主要是企业生成过程中受到挫折需要重组确立新的发展方向的过程。成长能力在本书中主要指企业通过整合内部各类资源获得的企业发展壮大的能力。适应能力本书是指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灵敏而准确的反应能力、有力而正确的决策能力和果断而及时的行动能力的总体状况。

三、企业活力的实证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活力研究主要停留在规范研究层面,即对企业内涵和指标评价体系的探讨。由于企业活力指标涵盖广,数据搜集困难,企业活力的实证研究文献较少,主要以评价为主,运用的评价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及其衍生的类型和因子分析评价法。阎军印、孙卫东、李永辉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16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从生存与发展力、应变力、竞争力和盈利力四个方面对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活力进行定量评价。阎军印,孙卫东,李永辉.企业活力的定量评价研究——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活力定量评价[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9(6):559-564.何春蕾、匡建超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方法的企业活力评价方法,即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运用模糊方法对企业活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何春蕾,匡建超.基于模糊方法的企业活力综合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 18(3):42-45.杨绪忠利用层次分析法测定评价企业活力的有效性。杨绪忠.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测定企业活力[J].统计与决策,2001(7):30-30.胡斌、章仁俊、邵汝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克服层次分析法存在的计算复杂和当一致性检验不满足时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的缺点,提出采用逐一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集,针对指标灰色特性建立了企业创新活力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胡斌,章仁俊,邵汝军.企业创新活力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22(9):105-107.郑敏、奉小斌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活力进行评价。郑敏,奉小斌.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活力评价[J].物流科技,2008,31(2):114-116.丰红星利用LISREL软件对新疆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三个关键因素即企业家、企业文化和创新群体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明创新文化对于提升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性。丰红星.新疆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32-36.方琳、李丽君、韩瑞香根据1999—2011年期间31个省区市的人才、专利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指标采用各地区每年的专利(发明)申请受理量的增加值]与高校人才集聚(指标采用各地区每年的高校教职工人数增加值)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校人才集聚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方琳,李丽君,韩瑞香.人才集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关系研究——基于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