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群居和一之道

一、人的合群性是“人为天下贵”的存在根据

“能群”是人的价值所在。即便是类人猿,它们也有高度的组织性与社会性,也有依靠群体生活来克服个体低能、无能的弱点,以赢得强化共同生存能力的需要,人的群体性、群居性是人的天性,所以马克思把人看成是类的存在物。

人既是个体性存在,也是群体性存在。首先,在原始社会,人与禽兽并居,与万物同在,人与禽兽的差别只有一点点,正是人的合群性使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其次,人类早已认识到人的群体性的价值,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人能群,即人能自觉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构建一个属于人的世界;再次,人的生存经验告诉人们,任何个人离开群体都是难于自立的,“人之生不能无群”,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荀子·富国》),离群索居会陷入生存困境,群居而纷争则易起祸患;第四,在人成为人的努力过程中,同时形成了群居和一的共同追求。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离群索居的人要么是动物,要么是超人,要么是禽兽,要么是上帝,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可见人只能是关系中的人,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离开对群体的依赖,这就是人最早领悟到的生活真理,最朴素的思想境界。

二、“和一”是群居生活的最高原则

“群居和一”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是人类早已领悟的生活真理。人的群体生活只有“和”,才能形成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无穷力量。

早期人类个人的力量是极为渺小的,人与人的合作是人的生存需要,人谁也不能不正视群己关系问题,这就产生了合作的需要,产生了团体意识与社会理念。人少不了对群体的依赖,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与人的觉醒的混合,是人的群体意识的产物。人类早就提出“和一”的群居理想生活,如“大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些在那个时代都是非常高尚的思想境界,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社会理想,成为后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种不懈追求。《论语》中大量的为己为人、求己求人、立己立人、侮己侮人等论述就足以说明,在古代人与群、我与他的关系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受人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起源于人的团体意识,所关注的是人与人的良好关系。

人是在群体中生存与发展的,人需要相互磋商、合作、关心,需要精神、物质的授受交流。古人说:“道不远人”。思想是人的存在的标志,有人就有交流,就有道,就有思想,这是人的社会本能,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产生的依据。只要有人的群体活动存在,就会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存在,思想道德意识的交流活动是人的群体性生存与发展的润滑剂、催化剂。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需要,是在于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目的存在的非平衡性。思想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人为了营建、维系并不断优化人所依赖的、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结构而存在的。

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开始过群体生活,人就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这两者是共在的,虽然早期的人类没有文字,更没有专职思想教育者,但早已有图腾意识、原始宗教理念等,人的精神生产、精神消费活动已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尽管人们相互之间的思想影响与精神交往是原始性的、模糊性的、自发性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在原始社会那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没有大兵、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有条有理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5页。,其靠的是“一切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显然,没有相互间的思想交流与思想影响,没有人际的友谊与合作,这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三、人的“群居和一”品性是在教育互动中获得的

“君者,善群也”,虽出于荀子之口,其实修己合群、群居和一,都是最原始的道德理念。

《论衡》中说:“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也”。由于种种原因,人际存在矛盾,需要调节人际关系,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和谐,这就需要互教互学的集体风尚。而且人要生存,更要发展,只是凭先天获得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后天获得性,这就需要互帮互教,这都是原始群居生活中提出来的思想教育内容与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群居和一需要、生存发展需要催生的,是人的整体性存在的内在规定。只有活跃的思想意识交流,才能明分使群,使人与人之间和敬、和亲、和顺,和齐、和睦,成为和谐的整体。

只要有人群存在就会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存在,思想道德教育是群居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无论从历史过程看,还是从社会生活看,反映的都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要求。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思想教育者或被教育者,只要有人的群体存在,人的交往关系存在,就会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这是生活法则;只要有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存在,就会看到别人的不是,产生提醒他的责任意愿;看到别人的困惑,产生消解他的责任意愿;看到别人的无知,产生提示他的责任意愿;看到别人的才智,产生学习模仿他的责任自觉。

其实,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社会性本能使然。假如把你关在一个富丽堂皇的处所,却要让你永远孤独地寂寞而处,不让你跟任何人接触,这样的生活谁能长期地忍受下去呢?

要么日益枯槁,要么变成疯子。人一旦离开群体必然产生异变。

劳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只要在生产劳动中就能认识到共同意志的必要,认识到人的精神价值的存在,认识到人的群体生活的需要,认识到理想世界追求的需要,而这不仅是生活体验的结果,也是通过思想交流影响的结果;而且人早已在自身的生产、生活和生命活动中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才能形成抵抗和利用自然的伟力,才能克服个人生存能力微弱的缺陷,因而滋生了朴素的集体观念。原始的人伦意识,形成“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墨子·天志中》)的整体观念与社会理想,人们把有良道则相互教诲作为人的基本的道德理念,作为强化集体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良道相教维护集体意志,追求劳动效果,分配劳动成果,这种教育是生活性的、团体性的、原始性的,因而也是自发性的,虽无政治性,所追求的只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人性,但也有强制性,违反集体意志要受到惩罚。“群居和一”的生活理想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动力源所在,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