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陪护员(基础知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文化背景对照护的影响及文化照护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发达,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的接触和交往日益增多,出现了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体系。医疗照护工作同样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中,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和患者进行沟通,提供多元文化照护,以满足患者身心、社会、文化及发展的需要,对陪护员来说是一大挑战。

一、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对作物的培养及人本身的开化与修养。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目前公认的文化定义是:“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二)文化要素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符号、语言、价值、习俗、规范。在所有的文化特质里,符号或形象和语言是最有决定意义的。

1.符号

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声音、文字、颜色、图画、手势、姿态或表情等都是符号。

2.语言

语言能够表达意义和经验,并传递给下一代。语言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化,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媒介,它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3.价值

价值是人们用以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如陪护员的价值观主要有奉献、服务患者和家庭等。

4.习俗

习俗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是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各种礼仪、民俗等。

5.规范

规范是日常情境中指导行为的规则,它能调整人类的行为,保证人们交往的有序进行。

二、文化背景对照护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影响疾病发生的原因

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态度或生活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生。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以豪饮为荣,以酒交友、待客,劝酒不饮被认为是无礼行为,结果导致发生乙醇成瘾和慢性乙醇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社会、历史、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地区的经济、科技、医药等发展水平不同,也使疾病的发生原因不同,例如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近亲婚配,致使发育迟滞和精神分裂症等遗传病的发病率较高。

(二)文化背景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反应

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对同一种疾病、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反应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支持等文化背景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反应。

1.性别的影响

不同性别的患者对疾病的反应不同。确诊癌症后,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的反应更加积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贤惠、宽容,而只有心理稳定、能够容忍委屈和打击才能做到贤惠和宽容,所以当女性遭受癌症的打击时,相较男性更能够承受由此产生的痛苦和压力,表现出情绪稳定和积极态度。而社会要求男性挑起家庭和社会的重担,而面临癌症时,男性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为家庭和社会工作,从而产生内疚和无用感,感到悲观和失望。另外,我国文化社会更多地容忍女性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当众哭泣得到怜悯和安慰;而男性不能转移自己的痛苦,转而把自己和他人、社会隔绝起来,出现程度不同的社交障碍。

2.教育程度的影响

教育程度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教育程度高的人患病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原因、治疗和照护效果。教育程度低的人认为治疗和照护是医务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当病情恶化时,则抱怨医务人员,更换求医途径,开始寻求民间的偏方,有时还会由于认知错误导致情绪障碍。

(三)文化背景影响患者的就医方式

文化背景和就医方式有密切关系。个人遭遇生理上、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问题时,如何就医,寻找何种医疗系统,以何种方式诉说困难和问题,如何依靠家人或他人来获取支持、关心、帮助等一系列就医行为,常常受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宗教观念的影响

宗教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就医行为。例如,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认为疾病是鬼神附体或被人诅咒,所以对患者的治疗首先是请宗教领袖或巫医“念经”或“驱鬼”,祈求保佑使患者免除灾祸。当上述措施无效、病情严重时,才送到医院救治。

2.经济条件的影响

患者的经济条件会影响患者的就医方式。经济条件好的人出现健康问题后通常会立即就医,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则往往会忍受疾病的痛苦而不去就医。

(四)文化背景影响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而对生命终结的认识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观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传统的死亡心态文化

中国传统的死亡心态文化包括死亡心理文化和死亡意识文化。例如,对待死亡的态度、临终时所关心的事情、对待自杀的态度、死亡价值观等。

2.中国传统的死亡行为文化

中国传统的死亡行为文化包括不同民族的居丧习俗(如临终关怀习俗、哭丧习俗等)、不同民族的埋葬方式(如土葬、火葬、水葬等)以及不同的埋葬制度、丧礼及丧服制度。

三、文化照护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陪护员在照护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方面的照护措施,如饮食照护、心理照护、支持照护等综合方法,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二)教育原则

患者有获得有关疾病信息、知识的需求,应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如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三)调动原则

文化照护的目的之一就是调动病患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配合他们的文化需求,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配合疾病治疗和照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护,对疾病预后充满信心。

(四)疏导原则

在文化照护中,当出现文化冲突时,陪护员应对患者进行疏导,使其领悟并接受新文化照护。

(五)整体原则

在实施照护时,陪护员不仅要考虑到病患本人的因素,还应评估其家庭、社会因素,争取得到各方面的合作、支持和帮助,帮助病患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四、文化照护策略

病患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而进入陌生环境,如医院、养老院、康复机构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陪护员在照护过程中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病患的文化要求、健康—疾病的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向他们提供多层次、多体系、多方位、高水平、有意义和有效的照护,使其适应现有的文化环境。

(一)帮助病患尽快熟悉环境

通过入院介绍使病患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科室、病房的环境、设备、工作人员、规章制度等文化环境。

(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陪护员应了解沟通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三)尊重病患的风俗习惯

在饮食方面,应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如回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肉,每年九月斋戒期间从黎明到日落禁止进食和饮水。特殊忌讳:南方人忌讳数字“4”,认为是“死”的谐音,不吉利,所以在安排床位上应尽量避开患者所忌讳的数字。民族习俗:有的民族术前不宜剃阴毛;有的民族手术前要进行祈祷等。此外,在临终照护、尸体料理和悲伤表达方式等方面要尊重患者的文化模式。

(四)尊重病患的宗教信仰

很多人都有宗教信仰,作为陪护员不但要了解其所患疾病,还要了解他们的信仰,要尊重他们,允许他们默念经文及做祈祷以保佑平安。对信基督教的患者忌说“星期五”和“十三”,了解佛教病患不吃荤或在天黑时吃荤;伊斯兰教徒在睡前、饭前都要跪在毡垫上做祷告,毡垫不允许用脚踩及跨越,祷告时,不允许别人在附近站着或经过。

(五)加强节日人文关怀

有些没有家属陪护的病患,节日来临时常感到孤独、情绪低落等,作为陪护员在节日期间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可以布置灯笼、彩带及彩灯,使病房或家庭充满了节日气氛,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愉快,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及康复活动,如游园活动就深受病患喜爱。游园节目以简单、不动用危险品、病患能操作为原则,如踩气球、抢凳子、吹蜡烛等,并给予适当奖励。节日期间为病患购买花生、瓜子、苹果、香蕉等食品,食堂可为病患加餐。春节、元宵节可组织陪护员与病患一起包水饺,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送月饼等,就餐时为他们提供饮料,护患共同举杯祝福,使病患感受到家的温暖。

(六)尊重病患的文化爱好

有些老人喜欢下棋、打球、书法等,陪护员应尊重他们的爱好,努力为他们提供娱乐场所,陪同病患下棋、打球等,使他们心情愉悦。

相关连接

文化影响就医行为

案例:电影《刮痧》里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移民美国已经8年,和太太简宁、儿子丹尼斯一起过着幸福甜美的生活,并且将许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接到美国团聚。一天,丹尼斯发烧、腹泻,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行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疗。第二天晚上,由于丹尼斯在下床时磕破了头,许大同急忙将他送到医院急诊科。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时,发现了孩子背部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受到了家庭虐待,直接打电话报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父母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他们对孩子的监护权。

分析:刮痧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应用范围广泛,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中国老百姓经常用刮痧治疗中暑、头痛、发热等。而美国人因为不了解中医治疗法,仅仅凭借皮肤上的紫痕就认定孩子受到了身体虐待。这部电影提示我们在接待来自不同文化的患者时,护理人员应深入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对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并且学习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