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文化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结构视角下色彩文化分类

一、基于文化构成的分类

根据马克思的文化构成论及色彩文化的具体特征,笔者把色彩文化构成分为器物色彩文化、制度色彩文化、精神色彩文化三部分(见图3.1)。其中,器物色彩文化是指在各类实物载体中所保留的色彩或者色彩组合存在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文化指义。器物色彩文化是色彩文化的基础,也是历史遗存至今的色彩语言载体。器物色彩文化广泛存在于各类器物载体上。这些载体从大类分,可以分为建筑、家具、器玩、服饰、美术作品等。其色彩因为历史性的存在,呈现出一种破损或叠加的状态。尤其是在建筑色彩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留下丰富生动的色彩资源。器物色彩文化资源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古代用色的真实存在,虽然经历时间长短不同,保存状态有所差异,但是,如果系统研究,从所存部分甚至残片中仍然能够找到当时色彩的存在和表意。其二是散落现象比较严重。因为天灾人祸,器物色彩文化资源的存在状态比较散乱。有一些经过整理后被保护起来,成为人类珍贵的文化资源。但是,还有很多器物色彩文化资源散落在原野、墓葬、民间等,这些器物色彩文化资源亟须保护。

图3.1 色彩文化构成

制度色彩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其他文化的契合程度也不尽相同。早期的色彩文化制度与巫术或者部落生存相关,此时的色彩文化制度以识别、区分或警示为主,大部分还处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如族裔色彩符号既是部落色彩标识,又是族裔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辐射力的扩大,色彩制度逐渐被纳入国家或者宗教文化管理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文化规范,如以中国五色和皇权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古代服色制度。色彩规约与宗教文化结合后,形成了等级分明的宗教服色制度,如基督教绘画中耶稣、圣母以及圣教徒的服色都有明确的色彩规定,与之相对应的教皇、红衣主教及其他神职人员等也有等级森严的服色规定。佛教文化中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色彩制度,如藏传佛教中的五色规范。这些色彩制度的形成从时间纵轴的角度分析,是由其特定的区域、民族、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元素内化凝结而成,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空间断面的视角分析,这种文化形式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等综合影响下融通发展的结果。色彩文化与具体民族文化兼容发展的特征,促使某类色彩形象或者色彩组合形象成为某一个民族的吉色或者忌色,甚至演化为色彩崇拜,明确反映出该民族色彩审美特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民族色彩审美文化,并逐渐脱离物质或者体制而转化为精神文化。

二、基于文化层次的分类

从文化所在区域、影响人群的素质和辐射力等分析,色彩符号分为高雅文化和民俗文化两部分。其划分依据是该文化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位置、影响力等。高雅文化一般与社会的上层建筑结合紧密,在社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俗文化又称为民俗文化,其在民间自我生成、传续和传播的文化。该类文化广泛地存在于广大民众中,虽然地位低下,属于社会下层,但是因为接地气而十分鲜活。两类文化虽然特征迥异,却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各有自身的脉络和发展空间。但两者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态势,随着朝代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本的俗文化,会因为发展和完善而演化为高雅文化。如《诗经》原来只是民间小调,后来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而成为古代文学经典。唐朝时期的词是民间小调,到宋朝就发展成为一种显学,成为高雅文学。颜色学也是如此。紫色是间色,间色不能作为正色使用,地位比作为正色的朱或者赤要次一等。但是因为人们喜爱,尤其是上层统治者喜欢,在春秋时期就因齐国国君小白喜欢紫色而在齐国普遍流行。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色彩观念也在改变,到唐朝时期紫色已经成为官服中的最高级的色彩符号。至此,紫色的位置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紫色,紫色被认定为与官运、财运结合在一起的吉色,“紫气东来”则是预示着富贵即将到来。但是,一般来说,雅文化多与文人文化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有雅乐的说法,雅乐既有庙堂之乐的指义,也有阳春白雪之意。与“诗书画琴”结合在一起,有时也与色调结合在一起,如冷色调、淡色调、墨色调多被称为清雅、高雅。

三、基于社会学的文化分类

从社会学的角度划分,文化分为文化和亚文化。其中文化是指占据主体位置的文化。亚文化又被称之为副文化,或次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该类文化隶属于集体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显著差异,如反主流、反潮流、标新立异等。美国学者波普诺(David Popenoe)在其《社会学》一书中对“亚文化”的定义做了如下解释:“从广义上来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78.澳大利亚学者盖尔德(Ken Gelder)也对亚文化的概念做了近似的解读。“亚文化群(subcultures)是指一群以他们特有的兴趣和习惯,以他们的身份、他们所做的事以及他们做事的地点而在某些方面呈现为非常规状态(non-normative)和/或边缘状态的人。”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11):94.以上两种定义与亚文化或者亚文化群的概念中有两点是基本吻合的。其一,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有显著区别或者有对立性,并被某一些群体所认同、践行的价值以及行为方式;其二,亚文化的践行者为某人群或者社群。

新时代因为新的族群、新人类的集聚,亚文化也在不断诞生和繁衍。该类文化虽然初步具备了文化的一些特征,但其文化架构还不是很稳定,认知度、传播频率都比较有限,因此,暂时处于亚文化状态。如目前家喻户晓的朋克、摇滚,以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少数族裔的文化,都曾经被列入亚文化范畴。后来随着影响力的扩大,逐渐转变为显性文化甚至主流文化。

色彩因为流行趋势发展的快节奏而呈现出文化更替的频繁化。如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几次重大事件成为色彩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首先,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灾难的人类在心理留下重重伤痕,压抑和痛苦交织在一起造成这一代人缺乏激情,生活显得灰暗无趣。这一些情绪在其下一代的内心留下烙印,并产生相反的情绪,他们极力寻找释放情绪的窗口,尝试不同的释放形式。如POP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POP诞生于英国,发展壮大于美国。波普艺术给人的色彩意象是“大众化的”、“鲜艳的”、“趣味性的”、“年轻的”。20世纪60年代具有波普风尚的服装色彩呈现出对比强烈、明亮、夸张的特征,多运用原色对比,活力四射,与以往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但在刚开始时因为波普艺术的色彩特征处于艺术和照片之间,其色彩意象与正统艺术观念存在较大冲突,因此,其始发期带有亚文化的性质。但是因为契合当时大多数人内心的期待,因此波普艺术的色彩逐渐成为风靡全世界的色彩符号,成为20世纪主要的色彩文化形态之一。流行色符号对于服装品牌发展来说,是一个呈现规律性快速发展的信息流。每一次流行趋势从形成到褪去也是亚文化和文化之间的转换。一些大牌服装倡导流行的经典服饰配色都是经历潮流、认同和固化的过程。如Dior用土耳其绿和浅玫瑰红的配色方案对传统的玫瑰红产生了强烈冲击。对于传统色彩价值观来说,这种配色不够纯正。但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充满新意。这类现象刺激一些色彩创意者大胆寻找新的色彩表现,譬如苹果绿、冰蓝、夏日金等拟人或拟物化颜色词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同样道理,摇滚风尚下黑色系列服装的色彩意象、民谣歌手质朴低调的自然色彩系列、甲壳虫乐队引领下的时装色彩系列,在文化中都有一个先锋期、流行期及退隐期的过渡。这也是其从局部到整体、从亚文化到文化过渡的过程。

四、基于文化学的分类

文化学把色彩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四个层次。其中,物态文化属于表层文化,代表着一种客观存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代表中层文化,是文化与社会、与人类生活结合的产物,是文化在人类社会里的具体体现。观念文化是深层文化,代表着某个国家、地区的文化观,或者某个民族、族群的文化感,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反映在色彩认同方面,后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最为明显。以色彩制度文化为例。色彩制度广泛存在于社会制度、民俗民生及宗教文化中,一定的色彩制度对该国家或地区的色彩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决定了其居民的用色习惯。如中国的五色制度、官服色制度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色彩礼仪做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这些制度一旦被上层统治者纳入治国体系,就具备法律效力,譬如中国清朝以前,私自制作黄袍可以被定为死罪。官服设色也有完备的制度,特别是明朝时期,对各级官服的用色、纹样作了详细规定,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官府色彩制度的典范。与此相似,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相关的色彩规定,如韩国的五色体系、日本的四神兽色彩等。在民俗事务中,如祭祀、婚丧等活动,其色彩规定也是秩序森严,丝毫不能越礼。宗教色彩制度的规定非常严格,在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对每一种颜色的色相、内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象征图形都有具体的规定。无论是日常的宗教活动还是宣传宗教的挂图,都不能违背这些规定。观念文化虽然没有具体的形态,却对人类的判断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突出的例子是体现在人类对于色彩的认知和审美。例如红色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中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有避邪、驱凶的功能。因此,在祭祀、婚庆、开业等场合中,中国人喜欢用红色作为主色。但是在西方语境下,红色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含义。红色代表低廉、危险、鲜血等符号。这是不同的色彩观和审美观所造成的。

在色彩符号传播的过程中,有隐喻和明喻之分。一般来讲,越是广泛流通的色彩符号,越是以明喻的身份存在,这样的符号不存在异议,大家也容易识别。一些区域或者是局域色彩符号,如部落、族裔内部的色彩符号,呈现在外部的色彩指义与其在母语环境中的表达是不一致的,其寓意多以隐喻形式出现,这样虽然有利于族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外界来说,却容易产生误读现象。

五、基于区域特征的色彩文化分类

从地域的角度看,每个区域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积淀、风俗习惯等形成了自身特殊的色彩文化。比如,北欧和南欧因自己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各自的色彩性格。南欧临近地中海,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所以其居民喜欢活泼、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风格。北欧因为气候寒冷,多雨雪,冬季偏长,尤其是丹麦、挪威、冰岛等国,因为地域接近北极圈,一年四季阴冷多雨,其居民对清冷色系的物品比较适应,因此,其地域色彩特征呈现清冷色系。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每个地域环境中产生的色彩现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亚洲的区域文化特征

亚洲地域广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在人文色彩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形成了以中国、印度、日本、东南亚等为主的几个大的色彩板块。中国传统色彩风格整体偏于鲜艳明亮。就中国的民间色彩而言,朱红、赤色、桃红、藤黄、胭脂、柳绿、柠檬黄等成为中国民间色彩最典型的色彩。但是,因为我国地域广大,不可能只存在一种色彩风格,而是多种色彩风格并存,有着异常丰富的民族色彩语言。如江南地区自古用色就偏于清淡,不同于北方强烈浓郁的色彩风格。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大中城市为范围的居民色彩风格已经趋向清冷色系。但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民族服饰还是多保留传统服饰的色彩特征。印度因为地域特征和佛教文化使民族色彩体现出浓郁的南亚风格。特别是女子服饰,绚丽多彩,个性十足。中东地区的伊朗,其织物设计色彩比较奢华灿烂,尤其是古代波斯精美的地毯、壁毯等驰名中外。至今仍然保留这一特定地域热烈醒目的装饰色彩风格。此外,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也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民族色彩。但就整个亚洲区域而言,因为在地球上处于东方,因此与西方相对应而被定位为东方色彩,或者东方美学体系。在这个大的色彩文化体系中,存在着东方文化的共同性特征,如充满东方哲学的韵味、空灵、含蓄等的审美观贯穿在每一个艺术作品中。不管是三宅一生的服装色彩,还是贝聿铭的建筑色彩、包括赵无极、张大千的艺术色彩,都具有这类特征。这是亚洲色彩审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西方色彩设计师特别关注、着重研究的地方。

(二)欧洲的区域色彩文化特征

从区域特色看,形成了北欧、东欧、南欧等几个个性鲜明的地域性色彩文化中心。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这些国家的色彩一方面保持了其民间和传统色彩承传的人文特征;另一方面又接受了整个欧洲文化的色彩影响。例如芬兰的平面设计和绘画作品的色彩运用都体现了传统意味之下的明亮和幽默感。东欧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和俄罗斯,尤其是罗马尼亚的色彩风格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色彩风格有很多不同之处,许多织物上的色彩保持着浓郁的传统古典色彩之美,插图设计也体现出具有现代感的民间乡土气息的色彩特征。俄罗斯地域辽阔,民族构成也比较复杂,所以,俄罗斯的区域色彩既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又具备现代色彩的意味。这是因为俄罗斯与欧洲诸国接壤,彼此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受现代艺术的影响比较广泛。同样是地处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其色彩风格有相似之处,更有其不同特征。西班牙文化最具野性,其色彩风格也比较风格化。无论是毕加索、达利的作品,还是斗牛表演、西红柿节等,其色彩都充满冲撞感,充满野性的诱惑,这是西班牙民族的性格体现。意大利的色彩就相对含蓄一些,与艺术、音乐等联系较紧密,节奏欢快、充满快乐。同样是浪漫的国度,法国人的浪漫和意大利的浪漫有所不同。印象中的意大利更加注重经典,喜欢慢慢品味。法国人更加艺术,对时尚、手工艺更加看重,因此,其色彩风格更加注重文化符号、故事演绎。如爱马仕的橘色传奇,就是以传统工艺见长。整体上看,欧洲的色彩文化更加具有现代感和艺术性,对色彩研究的投入也最多。目前世界流行色协会的主要专家还是以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人为主。从设计发展看,欧洲是现代色彩的发源地,也曾经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尤其进入到现代设计之后,欧洲各国将保留传统、优化人文环境与演绎现代色彩故事相结合,创造出许多经典的色彩案例。在色彩冷暖方面,相比之下德国人的色彩偏冷调,法国人的色彩偏于暖调,意大利和西班牙人则趋向于热烈欢快的色彩。

(三)美洲的区域色彩文化特征

在北美洲的文化语境中,印第安土著文化和美国现代文化构成了北美洲古典与现代对抗的基本线索。在这种情况下,北美洲的色彩文化既有原始意味的、充满野性张力的印第安文化,又具有现代的、夹杂多种前卫观念文化的美国主流色彩文化。尤其是一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很多文化、艺术名人都移居到美国,这对美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兼收并蓄的文化发展策略使得北美洲的色彩文化在传承欧洲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现代意识和包容性。但从整体上看,美国本土的色彩艺术还是有些偏于商业化,色彩语言的底蕴没有欧洲的丰厚,也没有欧洲作品色彩的细腻,比较起来仍然是两种色彩语言体系。

拉丁美洲及南美洲的文化更多的是西班牙文化,其色彩风格整体上偏于艳色系。其中,西北部的墨西哥人特别喜欢明亮、活泼的色彩,他们将湖蓝、柠檬黄、玫瑰红等色彩运用在纺织品上,甚至用于建筑物的外表上。墨西哥妇女喜欢将斑斓的色彩以描绘面具的方式美化自己的面容,据说这种偏爱色彩的方式是为了掩盖她们的情感以表示对殖民者统治的愤怒。在南美洲,著名的玛雅文化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危地马拉、秘鲁、阿根廷和巴西等地,曾经出土很多很有创意的色彩作品。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中,像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家,接触到更多的现代文化。巴西还被誉为“金砖”四国,可见其发展潜力。因此,其色彩语言不仅呈现出传统的意味,而且还追随工业化的扩张呈现出现代的色彩效果。整体上拉丁美洲及南美洲的色彩文化偏于鲜艳浓郁风格,这可能与他们的地域环境——地处热带相关,也可能与他们较深的肤色相关,在此,色彩显示出特定地域的人文特性。

(四)非洲的区域色彩文化特征

古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色彩特征,并对欧洲和西亚的色彩文化有着明显的影响。非洲有著名的埃及文化、库什文化、马格里布文化、阿克苏姆文化、斯瓦希里文化、西非文化、中非文化和南非文化。研究表明,非洲最早的美术繁荣地是撒哈拉地区,其原始岩画世界知名,随后是以金字塔为象征的埃及古王国美术的繁荣和兴起,再后受到伊斯兰教美术的渗透。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尼罗河是非洲最早、最大的美术繁荣地,其发展与扩散成为非洲艺术的中轴线,尤其是北部非洲,无不烙上埃及艺术的印记。在非洲特定的地域条件下,形成了深沉、浓艳的色彩装饰风格,色彩对比较为强烈,色彩节奏比较欢快,无论在绘画,还是装饰色彩运用上,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非洲古代文明的色彩气息。

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性造成了人类色彩丰富多样的人文特质和风格。这些色彩之所以在视觉上能够被我们明确区分出它们各自不同的人文特色,其原因就是区域色彩特征的支持。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到人种以及各个国度历史的内部进行考察研究,就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人文色彩感受,这是一个值得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色彩的文化性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想对人文色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必须把人文色彩研究置于一个宏观的视野下进行整体研究,从宏观的角度观察色彩的人文特性,并把握色彩文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