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倡导”是对前人“大学之道”优秀人文精神的自觉承继
习总书记将“三个倡导”和中华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大学之道”联系起来加以阐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三个倡导”思想之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渊源,更重要的是启示我们要在继承前人所谓“大学之道”的优秀人文传统基础上来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
古人所谓的“大学之道”,是指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所说的做人道理。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之道”就是“人生的大学问”,是君子之学。“四书”可以说代表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以来的主流价值观,它们集中了中国人“人之为人”的思想大智慧。宋元以后的成人教育首先得学《大学》,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孙中山先生曾指出:《大学》这一本书,是我国所独有最完整、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古人看来,天下学问包罗万象,但最大、最根本的唯有道德之学才能称得上是大学。它首先是指成人之道,即“人之为人”的基本学识;其次是指成贤之道,即使人学识渊博并品德高尚的基本途径;再次是指成圣之道,即使人具有最完善德行和最完美操守的人生大学问,“大学之道”的根本指向在于道德养成的“大学问”。习总书记之所以在引述了《大学》中“大学之道”的说法之后,接着说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其重要意义就在于说明了“三个倡导”是现时代人之为人的“大学之道”。
在前人看来,“大学之道”的道德养成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其实今天我们以“三个倡导”来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也是如此。在当今已经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中国社会中,“三个倡导”所提出的道德准则,首先是作为基本的为人之道被人们所认知的,它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都已在不知不觉地践行着“三个倡导”的价值观,所以它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不是一种外在的高不可攀的道德要求。其次,“三个倡导”作为一种凝聚社会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它集中地体现在现实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身上,成为他们自觉追求人生高尚的道德坐标,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三个倡导”,它是一个需要通过用心努力才能达到的人生价值目标。再次,“三个倡导”作为一种彰显时代精神和构建美好社会的至善境界,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它是需要毕生为之奋斗的终极追求。总之,“三个倡导”既是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并都能做到的现实价值准则,又是引领人们提升自我并走向崇高理想境界的终极价值追求。
《大学》开宗明义道出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养成进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认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贯彻“大学之道”的三大“纲领”,将它们作为贯穿和统领《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道德修养“八条目”的基本要求。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道德精神,也同样需要汲取和继承古人这个抓“三纲”的思想智慧,并赋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其一,明明德是《大学》作为“大人之学”的第一纲领,讲“三个倡导”也要从明明德起步。
所谓“明德”,是指光明正大的品德,也即做人不搞阴谋诡计、信守光明磊落的品德;“明明德”,就是指将这种光明正大的品德发扬光大。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呢?《大学》设计了“格致诚正”四方面循序渐进的进修路径,先是“格物”,观察和研究处身其中的各种事物,然后从中获得做人的知识、懂得道理,即所谓“致知”;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意思是相通的。但是,通过“格物、致知”有了知识以后是不是就一定能做个好人了呢?古人认为不一定。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学知识、讲是非的,所以,又接着提出两个要求:一要“诚意”,就是动机要真诚;二要“正心”,就是心地要纯正,即做人做事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出于善心。明明德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知识、战胜私欲、激发善心的过程。
今天我们贯彻“三个倡导”,也应将“明明德”作为首要问题。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难明的是自己的本性真心,最难战胜的是利己欲望。在现实中往往不乏这种情况,同样一件大家都觉得好的事情,出于功利心的人或许会比出于善心的人做得更声势夺人、哗众取宠。“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为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树立了准则,但核心的核心在于弘扬善心,也即按“大学之道”揭示的“格致诚正”路径,将提高文化品德的功夫落实到正心弘善上见成效。所以,看一个人“三个倡导”践行得如何,要害的问题不在于你是不是比别人做得更光彩夺目,而是在于自己有没有去除了利己之心来认同它、宣扬它;关键的问题在于看自己是不是具备了善良之心来理解它、贯彻它。对共产党员来说,要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善心;对所有人来说,要秉承“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的善心,这样,就能将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公平”、“正义”,个人层面的“诚信”、“友善”等方方面面要求都贯通起来。
其二,“亲民”是《大学》“大人之学”的第二行动纲领,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也要“明明德”后再落实到“亲民”上去。
它揭示了人们在修养好自身品德后如何投身公共事务的基本路径。在古人看来,从“明明德”到“亲民”,是由“格、致、诚、正”的内修功夫进入到“修、齐、治、平”的外用(古人也称“外王”)功夫,也就是从“做人”到“做事”。
对于什么是“亲民”,古人有不同的说法。南宋大儒朱熹认为“亲民”的“亲”字就是“新”字,“亲民”就是“新民”,也即“醒民”,是让百姓觉醒的意思。在他看来,所谓“亲民”就是让那些已经“明明德”了的人去教化百姓,从而使他们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他理直气壮地将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将“亲民”看作是道德高尚者居高临下教化和施恩于百姓的事情。现在学界对《大学》中“亲民”的解释也大多采用此说。对朱熹的这个解释,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就不认同,他认为亲民就是“爱民众”,批评朱熹将“亲民”解释为“新民”是将《大学》中“亲民”的意思说偏了。在王阳明看来“明明德必在于亲民,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就是说,因为能“亲民”,才能“明明德”。所以,王阳明不同意朱熹将“亲民”解释为“新民”,王阳明认为“亲民”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也即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准来管理好老百姓,就是说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去感化民众,让民众也能觉悟,也能明其明德。由此看来,在“亲民”观上,朱熹和王阳明有根本的区别,朱熹是居高临下去教化百姓的路线,王阳明则是身体力行来感化百姓的路线。这正是阳明学说在近代东亚各国的民主启蒙思潮中还能重新发扬光大的原因所在。今天,我们在贯彻“三个倡导”的实践中同样需要借重王阳明的“亲民”思想。
当然,从理论上说,在亲民观问题上,无论是按朱熹的认识,还是按王阳明的认识,都不能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亲民观念相提并论,因为从立党宗旨上来说,“亲民”不仅是共产党衡量其党员为人品质是否合格(即“明明德”)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全部事业的命脉所系和终极价值所在。所以,共产党人讲“亲民”,不仅不能停留在朱熹的水平上,还应超越王阳明。但事实上,当下为数不少的共产党员对于“亲民”的认知,非但没有达到王阳明的境界,有的可能还不及朱熹。比如,为什么共产党人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立党宗旨?有的党员可能想到就是因为共产党人是社会先进分子代表,觉得自己应当道德高尚,所以就得为民做事、作民表率,这不是停留在朱熹的水平吗?
在当今人民是主人的时代讲为人民服务,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为了施恩于百姓,而是为了在服务民众中提升自己的品德。所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以“三个倡导”的价值观来讲为人民服务,就不能仅仅只是关心民众疾苦,能为人民多做好事就可以了,而是要遵循“修齐治平”人生道德修养的进阶路径,从修身起步,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以此为根本,将管好自己、管好家庭与做好本职工作统一起来;将发扬个人美德、提升民众道德与完美社会及国家公德统一起来;将发挥个人的工作能力、促进社会的凝聚力与增强党及国家的领导力统一起来;将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彰显民族及国家的强盛感统一起来。这也正是党的十八大之所以要将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分别提出要求的意义所在。
其三,“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主旨所在,也是“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所在。
止:达到;至:最,极;至善:最高的善,就是善德的极处,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欲念与邪思妄识,心灵达到纯净的上善之境;“止于至善”就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最完美的善的境界。“大学之道”提出的“明明德”和“亲民”,这两个纲领最后都要以“止于至善”为终极目标。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大力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价值观,就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价值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所以,“止于至善”正是“三个倡导”的终极意义所在。
人们的道德修养怎样才算“止于至善”了呢?朱熹的说法是:“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是说在人们的日常道德操守中,无论是在做人的内修(“格致诚正”)功夫上,还是在做事的外用(“修齐治平”)功夫上,去除了个人私欲杂念、按天理行事就是“至善”。那么,什么是天理?朱熹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这里他把封建伦理看作永恒的客观道德法则,这是唯心主义。不过,我们参照他关于“止于至善”的说法,把他所说的天理转换成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在贯彻“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中,彻底去除私心杂念,在做人、做事方方面面都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就可以说我们的人生价值达到了完美的至善境界。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为主体的社会时期,在这样的时期,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民主、自由、平等成为这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基本道德诉求;也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以实现“中国梦”来作为激励全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口号,并将每个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个人梦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起来,正如他说“十三亿个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中国梦”。这正是对每个中国人自觉践行“三个倡导”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生至善境界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