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动物志(第八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双翅目 Diptera

双翅目Diptera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是昆虫纲中四个最大的目之一,包括蚊、蠓、蚋、虻、蝇等。它们适应性较强,种类和个体的数量很多,食性复杂多样,有植食性、腐食性、捕食性、寄生性等。双翅目昆虫与人类关系密切,包括一些重要的或具危险性的农林害虫、卫生害虫和畜牧害虫,以及一些有益的天敌昆虫和植物的传粉昆虫。

主要特征:头部一般呈球形或半球形,活动自如,与胸部明显分开,以小的颈部与后者相连。复眼1对,较大,位于头部两侧。许多类群复眼雌雄异型,雄性为接眼式,复眼在额区相接,有时复眼在颜区接近或相接;而雌性为离眼式,在额区宽地分开;偶尔雌雄复眼均为接眼式。单眼3个,位于头顶正中央小的单眼三角区内或稍突起的单眼瘤上;有的类群仅有1或2个单眼,有的类群如大蚊科则无单眼。高等虻类和蝇类单眼三角区有1对发达的单眼鬃,单眼三角区后有1对单眼后鬃;头顶两侧一般有1或2对明显的顶鬃,若有2对,位于外面的称为外顶鬃,位于里面的称为内顶鬃。长角亚目和短角亚目额一般无明显的鬃,仅舞虻总科偶尔额两侧有鬃。蝇类额有间额鬃和侧额鬃(又称颜眶鬃)。长角亚目触角鞭节细长,分节明显,形状比较一致;短角亚目鞭节一般基部较粗,明显向末端变窄,节数少,分节不明显,末端刺状,称为端刺;芒角亚目鞭节由粗大的一节(第1鞭节)和细长的触角芒(arista)构成,触角芒多位于第1鞭节基部背面,通常分3节,基部2节很短,第3节细长。口器吸收式,取食液体食物,通称为喙,包括舐吸式和刺吸式两种类型。双翅目昆虫大多数类群口器属于舐吸式,喙较粗短,有肥大肉质的唇瓣;而一些类群如蚊科属于刺吸式,有细长的口针。喙的长短和粗细有变化,蚊科和一些具有访花习性的类群喙很细长,为头高的数倍。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构成,三部分愈合紧密,前胸和后胸较小,中胸相当大而构成胸部的主体,这与中胸有发达的飞行器官有关。胸部有2对气门,分别位于中胸和后胸。蝇类和高等虻类胸部有发达的鬃。肩胛有肩鬃,盾片正中央2列为中鬃,外侧2列为背中鬃,盾片两侧内方有翅内鬃;盾片前侧缘位于肩胛后,有肩后鬃,盾缝前有缝前鬃,盾缝后翅基上方有翅上鬃;背侧片有背侧鬃,翅后胛有翅后鬃;有时盾片后部位于小盾片前,有发达的中鬃,为小盾前鬃。小盾片一般有2对小盾鬃,小盾基鬃和小盾端鬃。双翅目昆虫前翅通常发达,膜质,但有时翅退化或无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前、中、后3对足发达,为步行足,有时前足特化为捕捉式。

腹部呈粗长的筒状,基部粗且向后逐渐变窄,基部第1、2节常退化或愈合,有5~8个可见节。雌性端部第3、4节缩小成套筒状的产卵器。腹部有时很细长。腹部直或稍向下弯曲,有时强烈向下弯曲;有的类群如大蚊科不少种类雄性腹末明显膨大,向上弯曲;而长足虻科和许多蝇类的种类雄性腹末明显向下钩弯。腹部第1~7节有7对气门,第8节无气门。双翅目昆虫雄性外生殖器结构复杂多样,有对称型与不对称型以及旋转型与非旋转型之分。雄性外生殖器一般左右对称,有时左右不对称;许多虻类的雄性外生殖器为旋转型。雌性腹部一般向后逐渐缩小变尖,具有9个可见节,第10节退化近膜质,末端有1对细长且向后水平伸出的尾须。雌性外生殖器结构简单,由端部第3、4节组成。

卵长卵圆形或纺锤形,卵壳表面光滑或有刻纹。幼虫体呈细长的筒状,胸部和腹部均无足,属于无足型。双翅目幼虫根据头部的发达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全头型、半头型和无头型。长角亚目的幼虫属于全头型,幼虫头部发达完整,具有骨化的头壳,口器发达。短角亚目的幼虫属于半头型,幼虫头部不完整,部分缩入胸部,口器有些退化。芒角亚目的幼虫属于无头型,幼虫头部不明显,口器退化,仅有1或2个口钩。蚊和虻类为裸蛹,成虫羽化时蛹壳从背面纵裂,属直裂类。而蝇类为围蛹,蛹包被在幼虫最后一次蜕皮形成的外壳内,成虫羽化时蛹壳前端呈环状裂开,属环裂类。

生物学与经济意义:双翅目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种虫态。幼虫一般有3或4个龄期。大多数种类为两性生殖,卵生;少数种类胎生。双翅目昆虫的习性复杂,成虫和幼虫的食性和生境通常不同,大多数种类喜欢潮湿的环境。成虫一般自由生活,多白天活动,少数种类黄昏或夜间活动;幼虫多生活在隐蔽的环境中。双翅目昆虫在栖居习性方面分化较大,有陆生生活、水生或半水生生活、水面生活、潮间带生活4种类型。双翅目昆虫的食性复杂多样,有植食性、腐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大多数种类的成虫取食植物汁液、花蜜,以补充营养。但有些种类如蚊、蚋、蠓、毛蠓、虻和部分蝇类的成虫吸食人畜血液,甚至传播各种传染病。许多双翅目昆虫幼虫食性为腐食性,取食各种腐烂的动植物残体或粪便,在降解有机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不少双翅目昆虫幼虫食性为植食性,如瘿蚊、实蝇、潜蝇等蛀果、潜叶或作虫瘿为害,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还有些类群食性为捕食性,如食虫虻科、舞虻科、长足虻科以及食蚜蝇科、瘿蚊科和丽蝇科的部分种类等。丽蝇科一些种类捕食白蚁、蚂蚁或蝗卵;食虫虻科成、幼虫均为肉食性,捕食小型昆虫等;虻科幼虫为肉食性,捕食小动物;舞虻科和长足虻科多捕食蚊、蝇等卫生害虫;瘿蚊科一些种类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和蜗类等。有些类群食性为寄生性,如头蝇科、寄蝇科、蜂虻科等,是重要的天敌昆虫。丽蝇科有的种类寄生于蚯蚓或蜗牛;寄蝇科幼虫多寄生于鳞翅目幼虫和蛹,也寄生于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头蝇科幼虫寄生于叶蝉和飞虱的若虫;狂蝇科、皮蝇科和胃蝇科幼虫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虱蝇科和丽蝇科部分种类的幼虫寄生于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外,吸食血液。蚊科、蠓科、蛾蠓科、蚋科、虻科、鹬虻科、蝇科的部分种类是重要的吸血性昆虫,但多雌性吸血,雄性大多数非吸血性,而以植物汁液为营养,但家蝇类的吸血种类,雌雄均吸血。虻科雌性成虫善飞,主要刺吸哺乳动物的血液,如牛虻等;蚊科成虫在黄昏或夜间活动,雄蚊取食花蜜及其他物质,雌蚊刺吸人、畜血液,可传播疾病,是重要的卫生害虫。双翅目许多科的昆虫有群飞的习性。

分类:双翅目已知130余现生科和120000余现生种。双翅目昆虫高级阶元的分类一直存在两亚目和三亚目两种对立的分类系统。两亚目系统把双翅目分为长角亚目Nematocera(包括广义的蚊类)和短角亚目Brachycera(包括虻类和蝇类),三亚目系统则把双翅目分为长角亚目Nematocera(包括广义的蚊类)、短角亚目Brachycera(仅包括虻类,或称为直裂亚目Orthorrhapha)和芒角亚目Aristocera(仅包括蝇类,或称为环裂亚目Cyclorrhapha)。由于虻类最高等的类群舞虻总科与蝇类界限模糊,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倾向于使用两亚目的分类系统。本动物志系统记述浙江天目山双翅目昆虫51科409属924种,其中包括18新种。

双翅目分科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