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面向区域中小企业 建设教学服务型本科院校

一、对学校战略定位选择的理性思考

从目前高校和在校生的数量来看,我国算得上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了,但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是社会的期望,也是高校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解决当前高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的问题。因为,高校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该在全国高校分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突出自己的特色,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高校几大社会职能中,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要务。在当前普遍认可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的高校分类中,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只能将其归属于“教学型”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归类于“教学型”是与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办学状态相一致的。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当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能力逐步增强时,是否需要对其功能定位做进一步的拓展呢?如果需要,如何侧重呢?

从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历程看,一些地方性高校之所以能够较快地发展,成为有特色的“名校”,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育人之外的功能定位选择上。如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确定的“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的办学定位,使其从一个规模很小的非教派学院发展成为全美著名的大学,“威斯康星理念”也成为现代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代名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紧密相连,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发展,对地区高等教育结构提出新的需求,新批准设置了一批本科高校。所以,新建本科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应成为其使命,也是学校进行办学定位思考的基本依据。

宁波大红鹰学院升本之初,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到学校考察时指出,新建本科院校重新定位问题有三条出路:一是办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二是朝专业性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三是朝着学术性、研究型高等教育发展。而大众化阶段,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本科生去搞纯学术研究,因此,最重要的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朝着专业性、应用型高等教育道路发展(潘懋元,2008)。这为学校的定位和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导。又有专家建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努力建设一批教学服务型大学(刘献君,2007)。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研讨自身发展战略定位时十分认同这个观点,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也应该成为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追求的目标。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人才培养永远是第一位的,办教学型院校是必然选择。但是,如果地方性本科院校将“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仅仅理解为培养人才,不去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对学校的“其他需求”,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学校会在发展进程中弱化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最终又使得教学功能的发挥成为无源之水。所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在“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持服务”之外,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状态和发展趋势,有选择地确定服务方向和服务领域,并且不断地拓展服务功能。新建本科院校将其定位在教学服务型,一方面会更加有利于育人功能的发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因为地方经济区域特征各异,学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时,更容易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特色。高等学校的现代使命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也不仅是提供一般性社会服务,其使命还在于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推动、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这也应当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理想和追求。

二、学校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确定

在明确了教学服务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办学定位后,如何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被列为学校升本后的首要命题。宁波大红鹰学院作为一所首次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新建本科院校,适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要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鼓励高校多元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在明确学校教学服务型基本类型定位后,还要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强对所在区域经济特征、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调研,加强对各类高校,尤其是区域内同类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细分人才需求市场,科学确定学校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指导思想、服务面向、发展目标等基本要素,并以此体现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特色化路径选择,为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形成和传承奠定基础。

宁波大红鹰学院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南翼。在宁波及浙江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们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内生性增长的基石。近几年来,浙江中小企业产业规模、技术装备和空间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具有研发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综合应用能力强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一部分中小企业积极实施产业升级转型战略,正在从加工、建筑、商贸等传统产业领域向现代服务业、机电制造业等现代产业领域拓展。在此过程中,设备升级改造、技术引进消化、新产品研发等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都需要获得技术和智力支持。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宁波市《区域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行动宣言》明确指出,区域高等教育需要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加快构建适应宁波建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发展战略,为宁波大红鹰学院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学校明确了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办教学服务型高校的基本战略目标,并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给予了清晰的阐释:坚持“以人为本,德能并重”的办学理念,秉承“自信,专注”的校训,弘扬“百折不挠、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崇高目标”的大红鹰教育精神;以“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为办学理想,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为中小企业培养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研究、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的教学服务型本科院校。

三、加快服务型办学体系建设

“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是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发展理想,也是办学实践的基本方向。“量身打造”一大批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立志为中小企业发展做贡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发挥学校知识、人才密集优势,将学校建设成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企业发展研判、咨询、服务中心,使学校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在解决人才需求和智力、技术支持需求时首先想到的高校。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两大方面深入,加快建设面向区域中小企业服务型办学体系。

把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作为学校服务型办学体系的建设根本,逐步建成与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结构相关度较高,与中小企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体系。宁波市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港口城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包括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低碳、节能、环保等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技术的应用,促进以智慧型装备与产业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提升;加快发展外贸出口、进口、运输物流、金融服务、会展、休闲旅游等六大服务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中介、高端培训等服务业主导产业。因此,学校近期要重点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集群、新兴产业紧密相关,或符合中小企业紧缺型人才需求的优势专业;重点建设好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主体的信息产业相关专业群,以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为主体的制造业相关专业群,以艺术设计、动画、广告学为主体的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群,以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群;并积极扩展适应金融服务、商品流通、文化传媒等领域人才需求的专业,逐步建成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体系。

把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作为学校服务型办学体系的建设方向,逐步形成面向中小企业的多方位服务体系。把加快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作为建设重点,以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技术应用和现代服务学科为目标,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通过学科建设为学校拓展新专业奠定基础,使教师学术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得以提升,最终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把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实施各种保障和激励政策推动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多方面合作。设立应用技术研究院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跨部门组织科研团队进行重大横向课题研究。面向产业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解决、行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企业新产品设计研发、行业发展趋势研究等领域设立各类应用研究所,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

在“教学服务型”中坚持育人为根本,现阶段学校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按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一所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依此为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能力。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队伍、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构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这就是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否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就要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影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过于宽泛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空泛,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合;二是以完全的学科知识逻辑体系选择课程,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弱化,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质量评价标准制定依据模糊、评价标准笼统、评价主体错位,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适应多类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积极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人才模式的顶层设计时,学校所遵循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价值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即人本基础上的社会需求导向原则”,并在学校人才培养基本定位下,以满足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学生个人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为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不同产业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中小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质要求差异是显著的。因此,学校按照多样性原则来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对于工科类人才按照较强工程意识和项目研发能力要求,将其培养成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人文社科类人才按照知识面宽、一专多能的要求,将其培养成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时,根据在校学生入学基础、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个人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学校在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评价原则等方面进行多样化改革,在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培养能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31-35.

[2]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与发展[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3):1-5.

(本文作者:孙惠敏,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