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李东华著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甚至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这是因为,国际竞争虽然可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展开,但从根本上看,产业上的优势,特别是战略产业上的优势,还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组织的合理性,以及产业技术的先进性等等,由于这些反映了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国民素质、政府管理水平和国家发展潜力,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决定了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换言之,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甚至其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是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的。
产业国际竞争力既取决于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也与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进步等竞争优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被区分为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是不可分割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在承认各国产业存在着比较优势,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的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和分析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不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国际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定产业与本国其他产业生产率差异和他国各产业生产率差异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而国际竞争优势的实质则是各国产业的(与他国相同产业相对的)生产率的绝对优势。也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各国产业间生产力优势的不同表现。国际竞争力所体现的绝对优势,同亚当·斯密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绝对利益)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共同点是两者都反映了各国相同产业的直接比较的生产率差异。区别则是,后者强调的是国际贸易中的各国产业的互补性,而前者强调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产业的替代性;后者所要解释的是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原因)和有利性(合理性),而前者所要解释的则是一国的某些产业能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占有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盈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不仅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各国产业及其企业之间的竞争,并进而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竞争力。国际贸易既是产业分工的必然,也是产业竞争的结果。通过国际贸易,一方面制造业活动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改变着全球范围资源配置,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生产网络的建立和扩散,即跨国公司将连续的生产过程分解开来,进行跨国界的扩散(传统的生产方式则是将这些生产过程在同一地点组织起来),增加了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地区内部之间的贸易。由于国际贸易,各国产业和经济的竞争、发展越来越多地相互联系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及直接投资开始超过国际贸易,不仅成为企业最终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而且还成为获得生产要素,尤其是利用当地资源,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尤其是,随着日本、韩国、华人跨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及亚洲各国间“区域内贸易”数量及规模不断增长,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直接投资布局及区域贸易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进步,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较优势理论曾经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许多解释。然而,科技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促成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和成长,创立了当代世界增长最快的全新产业(如通信和信息产业);科技进步推动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同时为每个行业的竞争提供必需的手段;科技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通过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改变着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改变着产业竞争优势。在今天的全球性市场竞争中,科技进步或技术领导地位通常意味着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的成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的经济实力竞争也日趋激烈。大量的事实表明,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实力。而各国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则表现为其某一产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换言之,一国整体经济竞争力的强弱,乃至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由其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的。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也就迎合了世界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形势下的新的需要。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这是一项由美国总统直接建议的研究项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各国学者也出于不同的背景和认识,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以及提高竞争力的方案。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研究,它们每年一度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已成为目前评价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经济界、政府部门以至老百姓关心和议论的一个热点,国内一些学者和经济界人士也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说,在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上,研究工作落后于现实需要,尤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1992年国家科委曾专门下达了“国际竞争力研究”项目,而真正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则是从1995年开始的,它是由中国社科院金碚等完成的“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课题。至今为止,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成果仅有:金碚等的《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国家体改研究院的《中国国际竞争研究报告》。但上述成果主要是以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估为主,而对相关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则几乎没有涉及。
本书着重以美国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国家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分工、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跨国企业等主体角度,对有关国家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既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阐述,又有对产业的竞争力的个例剖析。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讨论了国际竞争力的理论问题。从有关竞争力研究背景来看,竞争力研究有国家、产业、企业等三个不同的层次,而本书所论述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产业国际竞争力,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第二,本书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利用大量的数据和个案,以多重角度展示日本、美国、东亚的产业分工、直接投资、贸易结构及其跨国企业的新面貌,揭示了这些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
第三,本书在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分析中,主要是把产业内的企业作为整体来讨论的,而不讨论单个企业具体的竞争策略。在具体分析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对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做了深入的考察,并探讨了它们的作用机制。
全书共分五章:
第一章,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该章主要介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关理论,重点介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指标体系,为考察产业国际竞争力确定相应的分析框架。主要内容:第一,国际竞争力:概念与内涵;第二,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与评价因素。具体有:国际竞争力的绩效指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各国优势。具体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联系;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分析基础。
第二章,产业分工与产业国际竞争力。该章在考察世界各产业、主要产业构成所经历的变化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日、美、韩半导体产业竞争力的演变过程,以揭示产业分工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性生产活动形成和大规模的产业分工,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内容:第一,世界生产动向与产业成长。第二,产业分工与产业内贸易。第三,日本、美国、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特点。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产业国际竞争力。该章分析了世界贸易趋势及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的变化,以及它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主要内容:第一,国际贸易趋势与贸易结构。叙述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各国贸易的动向;日本、美国、欧盟、东亚之间的贸易和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等。第二,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的变化。叙述了各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各国海外直接投资格局;日本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和海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等。第三,美国和亚洲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变化。叙述了美国对亚洲贸易的变化;美国跨国企业在亚洲的贸易活动;马来西亚的美国电子企业——案例研究等。
第四章,跨国企业与产业国际竞争力。该章以日本、韩国、华人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为主,探讨由跨国企业迅速发展引起的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及相应的世界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直接投资布局及区域贸易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主要内容:第一,跨国企业的企业内贸易。叙述了跨国企业及其海外投资;跨国企业的企业内贸易;跨国企业的企业内贸易产生的影响等。第二,日本跨国企业与亚洲内贸易。叙述了日本跨国企业和亚洲内直接投资;日本跨国企业和亚洲内贸易。第三,韩国跨国企业与亚洲内贸易。叙述了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韩国电子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企业化;韩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和对亚洲贸易的扩大及韩国跨国企业的特征。第四,华人经济和亚洲内贸易。叙述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华人经济”; “华人经济”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及直接投资;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绩效。
第五章,科技进步与产业国际竞争力。该章阐明产业国际竞争力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进步,即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内容:第一,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科技进步与产业分工。第三,科技进步与产业竞争优势的演变。具体有:分析框架;单位费用变化率的计算、生产函数的确定方法及最后结果。
(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