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04 决策必算,五事七计/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分析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精解】

对于战争决策问题“不可不察也”,强调的是一定要慎重考察,深入研究。其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点难。面临战争的时候,国君将帅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孙子提出了一个办法:“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经”,即分析、预测。“经之以五事”,就是指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对比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即民心向背、气候条件、地理形势、将领才能、法制管理。孙子认为,这几个方面的情况是国家和军队实力的基本支柱,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如果把敌对双方的情况按照这五个方面一一对应地分析比较,就不难看出谁强谁弱、谁优谁劣了。然后才能正确决策。历史上的多次重要的君臣对话,基本上都是按照孙子的决策分析方法展开的,其决策分析方法奠定了影响历史走向的军事战略。比如商朝末年周文王与姜太公在渭水边上的对话,楚汉战争前夕刘邦与韩信在汉中的对话,东汉末年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等。我们不妨回味一下“隆中对”。

“隆中对”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感动,在刘备第三次拜访的时候接受了他的求见。于是刘备叫关羽、张飞等人退下,诚恳地说,现在汉室的统治崩溃,奸臣当道,皇上都被迫出奔了。我自不量力,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消减,仍然希望恢复汉家天下,您认为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早知刘备的来意,于是从几个方面帮他分析天下大势,以及斗争各方的状态。

他首先从主要对手说起。他说,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可胜数。现在曹操已经打败了袁绍,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军事强大,政治有利,确实不能直接与他争强。

然后他又分析次要对手孙权,认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代,其地势险要,民众拥戴,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因而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来依靠,但是不可谋取他。

北面、东面分析完了,诸葛亮接着分析南面。他说,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被获取,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四通八达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有意拿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您可有占领它的想法呢?

诸葛亮分析道,除了荆州,还有益州。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现在刘璋昏庸懦弱,那个地方虽然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前后左右对手的情况被分析了一圈,诸葛亮接着分析刘备的情况。将军现在虽然实力不如曹操和孙权,但也有两大优势:其一,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其二,您广泛招揽英雄,重用人才,深得人心。凭着这些优势,如果谋划得当还是可以夺取天下的。

刘备听得热血沸腾,急切地问: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略微思考一下,提出了如下三步战略。

第一步,先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作为立足之地;

第二步,与西边的各个民族交好,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第三步,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击,夹击曹魏。

最后,他信心十足地说,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夺取天下的事业就可

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听完这番话,刘备连连叫好。

刘备后来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战略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战略格局。

诸葛亮这一番分析显然符合孙子的思路,概略地分析、对比了斗争各方的道、天、地、将、法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

但是,按照孙子的观点来看,诸葛亮这番分析还不十分到位,有点“粗放”,还应当更加深入具体,也就是要“校之以计”。

“校”在这里读作比较的“较”,为比较之意。“计”,指下文的七句话:“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俗称“七计”。这“七计”实际上是对“五事”更加深入具体的分析。

现在有些人喜欢说大话、新话,什么词给力,什么词抢眼,就说什么词。这一点我们必须向孙子学习。他言辞简洁且有分寸。“七计”之中每一计都用一个字为衡量标准,观察精确。

比较双方的一国之主时,孙子不看国土大小、民众多少,而是将“道”作为标准,关键看其是否得道。得道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有国土也会丢失,有军队也会反叛。

比较双方的一军之将时,孙子不看职务高低、军队多少,而是以一个“能”字作为衡量标准,看将领是否有能力带兵打仗,开疆拓土。无能之辈掌兵,误国、误军又误民。

比较双方的天地时,不看天时好坏和地理优劣,关键看是否能够得其利。这里“得”字很巧,意在说明天时地利这些自然条件、外在因素都是作战的平台,各方都想抢夺有利位置,坐等是不行的,只有灵活用计、用谋才能“得”而用之。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巧借东风。东风并非自动吹来,而是他根据当地气候变化规律,算准了刮东风的时间,然后令火借风势,烧着了曹操的连环战船。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这三条对应“五事”中的道、天、地、将四个方面,用具体标准衡量双方优劣得失,观察得更加具体、细致。

接下来的四句话,则是对“五事”中“法”的展开和细化,是法制管理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

“法令孰行”,是指要深入观察哪些法令法规能够被真正贯彻执行。一个“行”字体现出孙子非常务实的思想。与现在有些领导的思维方式不同,孙子不看法令法规是不是写得周全、细致,更不看文字上“四六句”是不是漂亮,只关注贯彻执行的情况。毕竟,法令法规的管理作用只有通过贯彻执行才能体现出来。

“兵众孰强”,这里的“兵众”两字,有的版本翻译成兵员众多,恐非也。兵,指兵器;众,指众多方面的物资。这句话说的是,要具体比较一下哪一方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保障能够因依法管理而实力强大。

“士卒孰练”,是指要分析比较哪一方士卒能够依据法令法规,训练有素。不经训练,或者训练不到位,战斗力很难得到提高。1979年的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了不少临战前征招的新战士,关键原因之一就是训练时间太短。他们从参军入伍到走上战场不过两个月时间,无论是对于适应战场的心理还是熟练掌握战术,都是不够的,因此不少新战士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惊慌失措、动作失常,没来得及消灭敌人,就被敌人打倒了。孙子突出强调的这个“练”字实在是太重要了。

“赏罚孰明”,是指看一看哪一方赏罚能够依法执行、纪律严明。此处作者关注的是一个“明”字,即按制度公开透明地办事。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情分,一旦允许暗箱操作,各方面打招呼的就来了,小动作就难免,也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奖赏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还可能引起普遍的不满情绪。惩罚也不可能起到警示作用,反而可能助长不正之风。

显然,这4个角度都是法制法规在部队管理、物资管理、训练管理、赏罚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对“五事”中“法”的具体展开。

孙子得出结论,一旦以“五事七计”为抓手,把双方整体扫描一遍、透视一番,便可从中“索其情”。“索”,就是探索、索取。“索其情”即索取对双方宏观整体和微观细节的正确认识,从而清楚地了解双方实力强弱,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言而喻,孙子所说的“五事七计”也是当今时代各个领域的人做重大决策、部署全局之际必须认真考察的对象。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决策,需要更高水平地运用“五事七计”的分析方法。除了“五事七计”之外,还必须考察双方的军事技术、军事联盟、战争潜力等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