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正史中的武则天
正史中武则天的事迹主要集中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其他如《唐会要》《唐六典》《通典》《唐大诏令集》等也有记载。《旧唐书》把武则天的事迹放在一起,列在本纪中,相对简约,很多武则天的事迹需要参看列传、书、表等内容才能充分了解。《新唐书》在本纪中列了《则天皇后》,在后妃列传中列了《则天武皇后》,对武则天的介绍更加详细。《资治通鉴》唐纪中列有《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及《则天顺圣皇后》,记载了武则天的相关事迹。
一 家世出身
武则天(624—705),名曌,山西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的皇后。她改唐为周,登基为帝,定都神都(今河南洛阳),成为正史中唯一的女皇帝,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少有的长寿皇帝之一。死后与唐高宗合葬乾陵。著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皞),字信,世代从商,喜欢结交朋友。隋大业末年为鹰扬府队正,唐高祖李渊起兵时常在他家休整,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武士彟原配妻子相里氏早亡,留下武元庆、武元爽两个儿子。武士彟续娶隋宗室杨氏,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嫁越王府功曹贺兰越石,早寡。三女嫁郭氏,早亡。次女即武则天,在她12岁那年父亲亡故。武则天的两个异母兄长与其伯父家的两个兄弟武惟良、武怀运排挤杨氏母女。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追封其父为太尉,封其母杨氏为荣国夫人,封其寡姐为韩国夫人。提拔武元庆、武元爽、武惟良等在朝为官。后来,武则天上表自请将武氏兄弟派外职,武元庆至龙州赴任时病卒。
韩国夫人早寡,携一子一女投奔武则天。韩国夫人之女贺兰氏曾随母入宫小住,得到了高宗的宠爱。恰逢武惟良、武怀运进宫献食,武则天令人在所献之食物中下毒,贺兰氏暴卒,归罪于武惟良、武怀运并诛之。武元爽等连坐发配岭外而死。武则天令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改姓武,承嗣武家,袭封周国公。贺兰敏之恃宠而骄,在荣国夫人丧期,私自挪用武则天给荣国夫人追封之财物,脱丧服宴饮玩乐,逼淫准太子妃,对太平公主的侍行宫人无礼等,武则天恶之,发配雷州。贺兰敏之在路上以马缰自缢而死。
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在贺兰敏之死后被召还,承袭武氏祖爵周国公,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大封武氏家族,封武承嗣为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为南阳王,武延秀为淮阳王。封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为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为高阳王,武崇烈为新安王。武承嗣为武则天登基当皇帝造舆论方面所为甚多,屡次劝谏武则天杀李唐皇室及大臣中的异己者。武承嗣自认为应当是武周的皇储,令人上表陈情被武则天所拒,郁郁而终。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袭爵,因与妻永泰公主及懿德太子等议论张易之兄弟被武则天得知,勒令自杀。
后宫女性参与政治时,多会与朝中大臣产生矛盾。唯一可以放心依靠的力量便是娘家人,即外戚。武则天在宫中要巩固地位时,需要主动打压外戚以表明自己没有野心。武元庆、武元爽、武惟良、武怀运等人在其父亲过世时对武则天母女不善,恰好给了武则天铲除他们的机会。当高宗死后,武则天独掌大权时,外戚的重要性再一次显现出来。武则天家中本没有什么人可依靠,关系最近的几个兄长已经不在,于是他们的儿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便被提拔起来。
二 宫廷生活
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从此进入权力的中心,其14岁以后的人生都是在宫廷中度过的。
(一)丈夫
武则天先后有两位丈夫。第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14 岁时,因“美容止”被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唐太宗死后,于感业寺削发为尼。第二位是唐高宗李治。唐太宗病重时,身为太子的李治常在床前侍疾,与武则天相识。太宗的忌日,高宗在感业寺中与武则天重逢。《旧唐书·王皇后》中载,“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1]当时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欲使武则天入宫打压萧淑妃。未料武则天独承恩宠,被立为昭仪。王皇后遂与萧淑妃联合起来在高宗面前进言,高宗皆不纳。《新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襁褓中的女儿,在王皇后前来探视后暴毙,高宗因此而憎恶王皇后,武则天更晋宸妃。王皇后与其母柳氏因巫祝厌胜之事被揭发。《资治通鉴·唐纪》载:“武昭仪诬王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2]《新唐书·高宗顺圣皇后武氏》载:“昭仪乃诬后与母厌胜,帝挟前憾,实其言,将遂废之。”[3]两本书都用了一个“诬”字,认为这件事是武则天栽赃嫁祸。高宗因此大怒,要废黜王皇后,因长孙无忌等固谏乃止。永徽六年(655),高宗废了王皇后,立宸妃武则天为皇后。王、萧二人被废为庶人,囚于别苑,后来被武则天杀死。显庆以后,高宗苦于风疾,奏章便由武则天批阅。武则天通晓文史,又足智多谋,处理政事往往得到高宗的认可。久之,诸事都由武则天裁决。时间一久,高宗被掣肘,便找禇遂良草诏废后,未想事情泄露,被武则天赶来阻止,武则天自此参与国政数十年。上元元年(674),武则天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人称“二圣”。
武则天做才人的经历是她增长见识、学习政务、积累经验的绝佳机会。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表面上是后宫的争宠事件,实际上是朝中新旧势力拼杀的结果。以李义府为代表的新进势力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为代表的旧势力在皇后人选上成水火不容之势。高宗在这件事中倾向武则天,一方面是情感所归,高宗李治对武则天情有独钟;另一方面,也是李治集中皇权的需要。太宗死后,给李治留下了一大批肱股之臣,他们多曾跟随李世民打过天下,有功于社稷。但对于李治这样一个年轻的皇帝,这些臣子似乎显得功高盖主,成为一种束缚和桎梏。李治在这群功臣、长辈面前,很难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在皇后的人选上,李治也是以此为敲门砖,尝试挣脱这些人的牵制。
史书虽然所记为史,但很难做到客观。《新唐书》在武则天列传中针对武则天进宫时写了一个细节,“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4]通过武则天的语言来表现她的与众不同。《新唐书》关于外戚的记载增加了武士彟传,通过一些言行的记录来表现他的性格。其他如与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的事,贺兰敏之疑武则天害其姊妹等,更近于小说笔法。
(二)子女
武则天与高宗生有四子二女,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安定公主、太平公主。
长子:代王李弘,高宗第五子。武则天当皇后后,立为太子。《旧唐书·李弘传》载,李弘体弱多病。“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5]《新唐书》载,李弘仁德,悯恤百姓。见萧淑妃之女义阳、宣城两公主适婚龄而未嫁,向高宗进言。因此激怒武则天而被鸩杀,谥为孝敬皇帝。《资治通鉴》大段描写李弘失爱于武则天,“己亥,太子莞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6]以传言表明武则天鸩杀了长子。
次子:潞王李贤,高宗第六子。容止端雅,处事明审,李弘死后,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宫里有人私下议论李贤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武则天又曾多次撰文赐之并作书责备,李贤疑惧不安。明崇俨以符术左道为武则天所信任,恰在此时被盗所杀。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所为,诏令有司审察,结果在东宫搜得甲兵数百。于是李贤被废为庶人,幽于别所,后迁至巴州。据两唐书载,李旦即位当年,武则天遣丘神勣检校李贤宅,丘神勣迫令李贤自杀,时年32 岁,谥章怀太子。
三子:唐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太子李贤被废后,立为皇太子。高宗死后继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两个月后,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圣历元年(698)召还,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发动“神龙政变”,杀张易之、张昌宗后,拥推太子李显监国。武则天死后,李显复登皇位,返周为唐。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时年55岁。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唐玄宗时改谥为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四子:唐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原名旭轮,后改为李旦。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皇帝,临朝称制。及革命,武则天改唐为周时,降为皇嗣,仍用旧名轮,待遇等同于皇太子。圣历元年(698),李显被召还后,李旦称病不朝,请求让位于李显。武则天遂立李显为皇太子,封李旦为相王。武则天临朝,王室动荡,李旦恭俭退让,幸免于祸。神龙元年(705),因诛张易之兄弟有功,晋封安国相王。李显欲立之为皇太弟,坚辞不受。韦后之乱平后,接受禅位为皇帝,后来又禅位给儿子李隆基,称太上皇。五年后驾崩,时年55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长女,安定公主,早夭,谥思。正史中关于这位公主的记录并不多,《旧唐书》没有专门的公主列传,在外戚列传中的《武攸暨》传后附有《武攸暨妻太平公主》的传记,但没有关于这位公主的记载。《新唐书》“诸帝公主”中载有高宗的三个女儿,即萧淑妃所生的义阳、高安两公主和武则天所生的太平公主,安定公主因早亡而未被记录。《旧唐书》载:“麟德元年三月丁卯,长女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7]这些记载主要集中于公主之死。《唐会要》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8]《新唐书》中载: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9]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也有记录。这里提到武则天为昭仪时曾经生过一个女儿,但早亡。《旧唐书》和《唐会要》载此女早夭,《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则认为是武则天杀了女儿以嫁祸王皇后。
幼女,太平公主。武则天长女早殁,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极为宠爱。因其长相及性格与武则天很像,故特承恩宠。初嫁薛绍,薛绍被诛后嫁武攸暨。公主与薛绍生二男二女,与武攸暨生二男一女。神龙政变后李旦复位,因诛张易之兄弟有功,加号镇国太平公主。韦后作乱,太平公主出谋划策,令其儿子与临淄王李隆基共同行动,将李旦推上皇位。因拥立有功,权倾朝野。此后又与太子李隆基暗中较量,一争长短。李隆基抢先下手,诛其党人,将其赐死于家。
(三)面首
正史明确记载武则天有面首,这成为后世大肆渲染武则天私生活的历史依据。有具体姓名的有薛怀义、沈南缪、张昌宗、张易之。武则天成立的控鹤府(奉宸府)被认为是安排面首的机构。
三 掌权执政
辅政阶段。武则天入宫为才人,进入了当时的政治中心,使她获得了一个向历史上非常杰出的皇帝——唐太宗学习的机会。武则天跟随李治二度入宫后,在问鼎后位的过程中寻求大臣的支持,逐渐与朝臣建立联系。显庆以后,因高宗身体的原因,武则天帮助高宗批阅奏折,逐渐参与政治。从高宗与上官仪拟诏书废后事件中可见,当时武则天在政治上基本站稳了脚跟,连高宗都难以撼动。此后一直到高宗驾崩,武则天一直辅佐高宗处理政务。
执政阶段。高宗李治驾崩后,太子李显继位,武则天为皇太后。两个多月后,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皇帝,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89),武则天登基称帝,由此一直到“神龙政变”(705)时,武则天一直大权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