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课题研究现状
钢琴音乐创作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除了十六部钢琴小曲集和G大调奏鸣曲之外,钢琴还运用在协奏曲和室内乐的合奏曲里(如《纪念伟大艺术家》的三重奏,浪漫曲的伴奏)。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多数是小型的;内容通常是抒情的,描述大自然的,是一些农村小景,人民的习俗和舞蹈。看起来,这些小曲子在柴科夫斯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抒情诗在诗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柴科夫斯基经常专心于大型作品的构思(如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剧、交响诗等),在书信和发言中,谈到和想到的也都是这些,其中很少涉及小的抒情曲。[20]或许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柴科夫斯基的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对其交响乐、芭蕾舞剧等较大型作品的研究上,如[俄]基里尔·彼得洛维奇·康德拉申的《俄罗斯梦幻:如何解读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21]、彭志敏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22]、毛宇宽的《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23]等。对类似《四季》这样的“小品”关注较少。但是,他的钢琴小曲正如同浪漫曲一样,常常反映出当时大型作品的主要内容的思想和情绪。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柴科夫斯基创作风格是统一和有机的。[24]
而在为数不多的对《四季》的研究上,无论是从对《四季》的普及性音乐介绍及评论的角度还是从演奏角度抑或创作技法的角度,大多集中在对单个或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研究上;尽管也有学者及研究生在有关论文中对《四季》进行了专题研究,但也大都集中在对作品的分述或者从对《四季》某一特性问题如音乐的审美特征或是演奏教学等角度进行论述,缺乏对《四季》的整体比较研究及文本内涵的观照。具体而言,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对《四季》的普及性音乐介绍及评论
对《四季》的普及性音乐介绍及评论主要散见于对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生涯的综述性介绍文献中。在国外,有一本苏联勒·波里亚科娃的《柴科夫斯基的〈四季〉》[25],该书对《四季》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读,并对《四季》中十二首乐曲逐一从音乐情绪表达上进行了解读。在国内,这类研究主要以各种西方(外国)音乐史著作为主。如蔡良玉的《西方音乐文化》中有关柴科夫斯基生平及创作的介绍,其中涉及对《四季》的少量介绍[26];再如叶松荣的《西方音乐史》中对柴科夫斯基生平及创作的介绍,涉及对《四季》少量介绍[27]等。而除了专著,论文对《四季》的介绍相对而言则要多得多。
这中间,首要的当属中央音乐学院赵屏国教授1993年在《人民音乐》第6、7、8期以连载形式刊发的《论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文章以立体解剖的形式,旁征博引,将作曲家《四季》的创作与他其他的音乐作品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为读者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四季》中十二首作品的音乐内涵。除此以外,这类论文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如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黄晓晴老师的《四季如歌——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音乐特征分析》,文章从“现实题材音乐中的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抒情性和悲剧性、音乐个性化中浸透着民族性”[28]三个方面对《四季》的音乐特征进行了解析,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初衷和对这种生活体验的高度艺术概括。再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中王艳芳老师的《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大自然形象》,文章独辟蹊径,从音画结合的角度,对《四季》中所描绘的春夏秋冬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形象进行了解析[29],对套曲《四季》从一月至十二月的音乐形象以画面介绍的形式形象地进行剖析,解读了每个月不同的音乐形象;此外还有吴英莲的《柴科夫斯基与他的钢琴小品〈四季〉》[30]、高雅莉的《关于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音乐性的研究》[31]等。
2.从演奏角度对《四季》进行探讨分析
从演奏角度对《四季》进行探讨分析是目前研究成果里面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这类文章主要针对柴科夫斯基《四季》中的个别或几首篇目从演奏角度进行探讨分析。这中间最有代表意义的应该是赵屏国教授编著的《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32]一书,在书中作者指出,“……《四季》始终是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规定曲目。虽然在《四季》中没有艰深、华丽的技巧,但每位选手必须通过演奏《四季》来展示他们对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理解、感觉和掌握歌唱性风格作品的弹奏能力”[33]。《四季》的重要性自不言喻,但如何演奏好《四季》中的每一首作品呢?在书中,赵屏国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钢琴教学经验,指出,“指导教师首先对作品要理解得透彻,同时善于启发学生理解、把握作品的音乐语言和风格”[34],至于需要理解哪些内容,赵屏国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意见:“第一是要理解柴科夫斯基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耐人寻味的音乐、永恒的旋律的根本原因;第二是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第三是通过对每一段乐曲的分析、讲解,加深理解。”[35]尤为重要的是,赵屏国教授针对《四季》中十二首作品的不同特点,逐一逐节进行学理分析,辅以经典人文阐释,鞭辟入里,讲解形象细致而生动;对《四季》中十二首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与全新建构。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分散的针对某一首作品的演奏指导,如张爱民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四季〉之教学分析》[36]、彭云姝的《柴科夫斯基〈四季〉钢琴演奏研究》[37]、张一茵的《浅谈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十月——秋之歌〉的分析与演奏》[38]等。
3.从创作技法上对《四季》个别篇目进行研究
这类文章主要研究柴科夫斯基《四季》中某一首或几首乐曲所采用的各种创作技法如曲式结构、音乐材料发展手法、和声特征、调性布局等等。这其中,可以四川师范大学李虻教授2012年在《音乐生活》“品鉴四季”[39]连续12期刊发的对《四季》中十二首作品的曲式分析文章为代表。文章以曲式分析为纲,从宏观结构到细微材料对作品进行了普适性解读,可谓典范。拙文《从〈六月——船歌〉看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的艺术特点》[40]、《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一月——在马车上〉艺术特色分析》[41]、《柴科夫斯基〈四月——松雪草〉的艺术特色》[42]、《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音乐分析》[43]、《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炉边〉艺术特色分析》[44]等,也是对此课题的系列尝试,上述文章均从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主要的材料发展手法、和声及调性布局特点等层面对作品进行了详解,在《四季》的研究中有一定代表意义。
除此以外,这类文章还有:曹艺峰的《解析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45]、尹萍的《柴可夫斯基〈四季〉主题段的分析》[46]、唐勇的《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调性思维》⑩瑏瑠、郭亚梅的《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和声分析》[48]、尤云飞的《浅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舞蹈性节奏》[49]等。
4.硕(博)士论文专题研究
硕士论文专题研究虽然集中在对《四季》的整体研究上,但这一类研究多以分论为主,或从音乐哲学的角度,或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四季》中的曲目进行逐一论析。如:吴宁的《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研究》[50],文章分为两部分,对每一首乐曲分别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一部分是对《四季》每一首乐曲进行的教案式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分析方法本身进行操作性层面的分析;文章除对乐曲的作曲技法、美学意义进行分析与阐述之外,还对乐曲所涉及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另外,对分析中所涉及的俄罗斯的文化、思想及部分哲学问题,在论文中也进行了阐述。再如满园园的《从钢琴套曲〈四季〉看柴科夫斯基的创作风格》[51],文章共分序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序言简要介绍了“套曲”这一体裁形式大致的发展概况,《四季》在世界钢琴文献中的地位及其研究意义;正文首先介绍了柴科夫斯基的生平、性格特征和一生中的三个创作阶段,然后分别从十二首作品的音乐内容、结构、音乐表现要素等三个角度作进一步的分析论证;最后在前两章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作者创作风格的四个特征,即诗意的标题性,模拟的创作手法,浪漫主义特色与民族主义特色并存的创作风格,简洁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创作风格;结论部分对本人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并就作曲家在《六月——船歌》第二部分后面和声的使用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再如谢晓轶的《试论柴科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的审美特征》[52],文章通过对《四季》乐曲中所涉及的俄罗斯民族乐派、俄罗斯的文化、思想问题的阐述,以及与俄罗斯同时期音乐家的比较,从艺术的审美方面对柴科夫斯基的钢琴组曲《四季》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以及李艺的《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53]等。
除此以外的研究则大多结合钢琴演奏分析,如尹颂华的《钢琴套曲〈四季〉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奏与教学》[54]、周玲捷的《柴科夫斯基〈四季〉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55]、王文婷的《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演奏研究》[56]等。
而博士论文方面,据查阅,目前国内尚无对《四季》进行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