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相关和声概念
1.调式调性
调式是以某音为核心,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所形成的乐音体系。广义的调性是调式类别与主音音高位置的合称,如某作品的调性是G大调,即指其调式为大调式,而大调式主音的音高是G。狭义的调性则较单纯地指一定调式条件下主音的音高位置,如G大调的某作品,调式为大调式,调性为G调。共同写作时期的音乐都是建立在有调性基础上的,调性在许多时候是区别相近曲式的唯一可靠因素,因此调性对于曲式的分析与判别具有重要意义。[2]
多声性和功能性是古典音乐及以此为基础的西方传统音乐的重要特征,调式及调性的变换具有极强的曲式划分意义,它可能成为各部分之间音乐思维对比或乐句、乐段等各级曲式结构划分的重要依据。音乐作品的主要调性通称为“主调”,大型作品中对比的次级结构往往又有阶段性的核心调性,常称为“基本调性”。如柴科夫斯基的《五月——清静之夜》是复三部曲式,主调为G大调,三声中部的基本调性为b小调。
2.曲式中调性布局的规律
音乐作品常通过调性的转换形成音乐发展的动力与和声色彩的对比。调式调性变换的安排称为调性布局,无论是离调、转调还是调性对置,都在曲式结构中起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其规律是在发展的开始阶段向属方向转调,临近结束时才转到下属方向调:T—D—S—T(这里的“D”代表属调,“S”代表下属调,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扩大到属方向调和下属方向调)。它与功能和声的序进T—S—D—T(这里的“T”代表主和声,“S”代表下属和声,“D”代表属和声)正好相反。
3.终止式
广义上讲,段落的结束和声进行均可称为终止式,而狭义的终止式往往仅针对不小于乐句的结构而言,小于乐句的终止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曲式分析中,终止式主要分为收拢性终止与开放性终止,是音乐结构句读划分的重要依据。
(1)收拢性终止:某结构单位在主调上的完满终止,常用于音乐片段的结束部分。其特点为稳定性强,发展的动力性弱。
(2)开放性终止:某结构单位在不稳定功能上的终止,常用于音乐的中间部分。其特点是发展的动力性强,连接的融合性强,不稳定程度有区别,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能够和后面的音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分为五类:I.主调开放,如主调的阻碍终止,开放于属、下属功能的半终止,结束于主和弦的不完满终止;II.转调开放,主调开放形式移植于从属调的不稳定终止;III.离调终止;IV.转调完满终止,兼具收拢与开放的双重属性,对于从属调收拢,对于主调而言开放;V.侵入终止,即前音乐片段终止式的部分功能落入后音乐片段之中,形成音乐材料与终止式的错位重合。
4.结构的扩充与补充
扩充和补充都可能引起曲式结构的延长。扩充是在应该结束的位置,通过不稳定终止使音乐不能结束,导致结构内部延长,如阻碍终止、不完满终止、延长终止式的终止和弦等。
而补充是收拢性终止后结构外部的延长,位于结束终止之后,起到巩固调性、强化终止感的作用。补充的数量可能从一次到数次不等,以完成一个终止式的全终止过程为划分的依据。
扩充与补充导致音乐结构延长的长度没有限定,可长可短,其结构意义是扩展[3]。该片段较长时可能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结尾,常用“扩展代替尾声”或“尾声由扩展构成”等描述(见谱例8)。
谱例8:柴科夫斯基《五月——清静之夜》第16—19小节
上例即是作曲家采用分裂扩展的手法,将音乐继续向前推进2小节后收拢于主和弦的典型例子。
5.主持续与属持续
其他声部作各种和声进行的同时,低音部独立延续或重复主功能或属功能,且持续时间较长,称为主持续或属持续,常用“T.——”或“D.——”标记。主持续或属持续使低音部成为一个独立的和声层次,在此基础上的和声进行,与之形成明显的复功能,甚至是复合调性。持续最为常见的是主音或属音持续,也可能是和弦持续,还可能是不完整和弦持续。
6.线性和声
传统的和声功能逻辑被声部运动的线性逻辑所取代,以突出声部的横向功能和旋律化线条的流畅性,可以用带有箭头的斜线标示。线性进行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和声运用,在《四季》中也是屡见不鲜。较典型如半音级进以及自然音级进所形成的线性和声。在对《四季》十二首作品的具体分析中,笔者将对此典型运用做重点分析,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