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海外投资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878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直接投资输出国,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和东道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资企业逐步成为中国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重要角色。
长期以来,中资企业在海外坚持负责任经营,对东道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2012年,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221.6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员工总数149.3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70.9万人,本地化率达到47.5%,在非洲、东南亚、南美的发展中国家,中资企业承担了水电油运等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及供应、资源能源开发、重化工业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责任,此外,中资企业积极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帮助东道国解决各种社会/环境问题。但是,由于国际化经验不足、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管理欠缺等主客观原因,一些中资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责任缺失,引起国际舆论关注,遭遇了一些东道国国民的抗议,产生了不少争议。因此,中资企业履行海外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重大问题。
有鉴于此,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组建课题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分别于2013年1月和6月远赴缅甸、苏丹调研,对中资企业履行海外社会责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
研究发现,负责任的走出去是全球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西方发达国家起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组织、政府、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一些企业的单独行为,也不仅是某些国家的单独行为,已经逐步成为全球共识,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重视海外投资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2013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德班提出“中国政府将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继续要求中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08年11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表示:“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这是每一个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对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而言,负责任经营有利于提升合法性,降低经营风险;战略型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竞争环境、获取生产资源、降低长期成本;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声誉和品牌。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海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救助自然灾害、兴建基础设施、扶危济贫救困、支持教育文化、援助医疗卫生等方面积极行动,回馈东道国人民,赢得了当地政府、社区和媒体的好评。但是,中资企业履行海外责任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企业面临经济形势严峻、政局不稳、融入当地困难等复杂环境;中资企业存在责任理念不明晰、项目管理不完善以及项目运营不规范等管理欠缺问题;中资企业还保有“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传统理念,对社会责任项目的宣传不足,国际舆论的负面信息压力不断增大;最后,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都偏好与政府合作,爱走“上层路线”,很少与当地NGO合作。上述问题导致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项目投入不少、满意度不高、知名度不足。
跨国公司在海外开展社会责任活动的经验值得中资企业借鉴。跨国公司的公益活动形式多样,具有五大共性特征,值得中资企业学习和借鉴:结合主业,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寻找合适的项目主题;立足当地,以当地社区为对象,注重公益项目本土化; NGO合作,与专业NGO合作,提升公益项目质量;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公益活动,建立公益长效机制;多方参与,吸引员工和利益相关方参与项目,加强责任文化推广。
中资企业要进一步提升海外社会责任项目的价值。要重塑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活动提到塑造企业海外竞争力的高度上来,实施战略性公益;要改变责任策略,优选项目领域,改进项目形式,根据受益者需求、企业经营特点开展公益活动;要完善责任管理机制,有计划、有制度、有评估,要引导员工参与社会责任项目,以增强责任心和凝聚力;要加强责任沟通和宣传,要善于借助NGO的力量,发挥NGO在公益项目管理上的优势,提高慈善公益的效率和效益。
政府要提升海外援助的影响力,提高中资企业履行海外社会责任的自主性,建立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行为的统计和披露体系,加大海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培训,为中资企业履行海外社会责任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政府要促进中国NGO走出去,完善NGO国际化的政策、提高社会对NGO国际化的认识、搭建中国NGO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提升中国NGO自身的综合实力。有条件的中资企业要给予中国NGO必要的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中资企业要建立与中国政府、NGO协同合作、共同履责的新模式,共同打造“负责任、受尊重”的企业品牌和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