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素在世界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对“国际赞美”应保持清醒

国际对中国关注度提高

2006年3月22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了评论家霍华德·特费伦奇谈中国国力变化的文章。行文描绘道:在如今这个彼此依存增多的世界里,近年悄然发生一些让人惊讶的变化。美国领导者因发动了至今还被拖累得透不过气来的伊拉克战争,打死了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又不把虐待囚犯当一回事,由此在世界出现的负面影响增多,以布什为首的一帮人越来越成为别国抨击的靶子,其国际影响力陷入衰退期。与此相比,被西方称为不是民主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二十六年的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提前翻两番,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随之上升。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看重中国,各国政要频频“到中国参拜”,使北京要员忙碌得很少有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差距明显地在缩小,中国将会崛起是不容回避的事情,至少在经济上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处理国际事务中讲究支持公道的技巧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世界上对中国的赞扬声此起彼伏,一波又一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政治教授们在学术讨论会上也强调说,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对自身进一步发展也充满自信,国际论坛会议中讲中国“rise”(崛起)那种充满激情的语词也屡屡出现,中国因素突然成为人们不敢轻视的力量。除日本外的美国和欧盟诸国的国会议员和政府要员中,承认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到中国去访问、亲眼目睹中国发生什么样真实变化的人越来越多,同中国经贸往来发生纠葛的事越来越多,希望自己在对华政策上发挥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也越来越多。

西方舆论在跟着政府跑

威斯康星大学的政治教授们特别指出,近一年多时间,可以说是欧美媒体的“中国热”之年。它们在跟着政府的战略奔跑,有关中国因素报道的密集度,远超越对日本、印度、俄罗斯的宣传。去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以发表《中国人世纪》的长篇评述开头,前所未有地先后发表了四万多字的中国专题报道。3月里,英国广播公司专门开辟了“中国周”专栏,连续宣扬“中国正在发生惊人变化”。4月里,法国《费加罗报》派出记者到世界重点城市采访后,详细报道“中国制造进军世界市场”,“中国制造无所不在”。5月中旬,正是世界《财富》论坛在北京唇枪舌剑的时刻,美国国际有线电视公司派出四十二人的强大记者阵容,在北京现场采访中国政府官员和老百姓,一周内向美国观众直播三十多个小时的《看今日中国》系列报道。6月以后,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德国《商报》等重要媒体,都先后推出中国问题的专门报道,争先恐后热议“中国正在崛起”。与此同时,欧美先后出版了《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中国人世纪》、《中国制造战士》等几十种专著,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种种评析。不久前,美国《华尔街日报》还专门派出记者采访了十二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要他们对七十年后美国、欧盟、中国三极中“谁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作出回答,结果超过半数的经济学奖得主说“按现在中国发展的快节拍,以经济总值计算,中国最有可能坐到首席位置”。

对“中国热”必须作冷静思考

笔者以为,对国际上的“中国热”必须作冷思考。德国哲人塞万斯说过:国际网络是个万花筒,相互间的祝福和赞美无奇不有,但多数口之所吐(包括文章、演讲)并非全是心中真实所藏,因政治立场、思维形态、利益诉求、道德水准、关系程度不同而发出各自实用的或客套的音符。中国人如果仔细分析近些年国际上大量的“中国热”言论,就不难发现确有塞万斯所讲的那种情形。这里粗略列举数种供大家讨论。第一种是友好人士的赞誉。他们确实盼望中国快速发展强盛起来,每每中国有进步就充分肯定。2005年5月中旬,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东京国际论坛会上说,中国的进步从摆脱“文化大革命”动荡伊始,以邓小平的开明强势胆略为引领,大踏步进入发展阶段。这个国家坚定地认为现在是追赶世界的最有利机遇,不能蹒跚慢步行。按现今的发展速度,这个国家可能会在2050年实现与美国大致相等的国内生产总值,到时将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第二种是从自身经历中目睹中国实际变化发出的感叹。比如那位长期报道中国的德国记者弗兰克·西伦,可称得上是个中国通。他20世纪80年代担任《经济周刊》驻北京记者十多年,以后又任德国《商报》记者在中国采访十多年,先后到过大半个中国,目睹中国二十六年的发展历程。2005年3月他在一篇报道中称道:中国真实的快步发展,是邓小平那个著名的南方谈话为交响乐序曲,从此全国“不再为阶级斗争烦恼”,也不再容忍西方打着“人类价值观”的旗号藐视自己国家,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至发展到现在,世界70%多的大公司与中国形成“打不散的情侣经济现象”。至于德国企业家们,尽管中国制度不够完善,在与中国交往中经常混杂着神往和疑虑的矛盾,但联邦政府每月发出的大量信息数据在看涨中国因素,促使企业家们时时思考到中国去享受经营红利。第三种是固守意识形态尺度看问题的人士,常常对中国发展变化发出不可思议的赞叹。2006年2月8日,德国一位学者在《新德意志报》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一直在飞速增长,每月在建的项目成千上万个。这个国家正行进在吸收外资大国、出口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的最佳道路上,北京民意调查结果有80%的公民确认,今后几年的生活条件将明显改善。究竟是什么让中国在这个社会矛盾较多的国家仍然齐心协力追求发展?是什么让中国没有西方式民主和价值观状况下取得如此成功?这是很值得探究的。第四种是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知华派发表的赞美。他们长期收集和梳理中国的原始数据,经过多次独立研究,作出判断,认为中国抓住世界机遇发展获得了成功,中国进一步崛起不可阻挡,崛起的速度可能加快。最典型的是已经与中国合作十多年收益较丰的美国高盛公司董事局的一帮决策人。他们新出台的研究报告CaSti(寻求未来的确定)宣称:在未来的五十年里,就一国经济总值而言,中、印、俄、巴(西)有可能会超过当今发达的美、日、欧。其中中国有可能在2015年超过日本,2039年接近美国的经济总量。这绝不是虚无缥缈的童话,高盛公司从自己的长期预测判断出发,主张同中国积极合作,实现持久双赢共享。

后两种话题最值得警惕

第五种是冷战思维较重的政治人物发表的夸大渲染。他们作为新保守主义者通常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力出发,高估、夸大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防建设,主张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如2006年2月28日,美国情报局长内格罗蓬特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变得更有实力,并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并在积极实现武器系统化,“最终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是又一次在散布“中国威胁论”。第六种是长期对中国充满敌意的顽固反华派散布的言论。他们一直坚持傲慢,推行强权政治,视中国为“最大挑战者”和“最严重威胁者”,一再制造“中国崛起让人恐惧”的气氛,只是没有直接叫出“黄祸来了”而已。认为中国的发展繁荣是“美国财富的削弱和转移”,极力主张对中国作“先发制人的遏阻”。如美国几个很想“霸权永牍”的汉根、卡根、海默等政治人物,2005年6月以来先后发表谈话或撰文宣称:“中国大步发展愈发成为西方挑战者,对美国利益的负面影响在加大”;“中国国力上升对美国构成新的挑战”;“中国日复一日地强盛起来,总有一天会仿效强权,借以最大限度地追逐世界权力”;“二十多年后,美中争斗可能成为世界主题”,如此等等,语言间充满颠倒黑白的“中国威胁论”,很值得警惕。

客观看待中国实力变化

2006年2月底,英国政治经济学院的几位教授在谈国际媒体的“中国热”报道时,一致认为“西方部分媒体上出现的中国经济一片繁荣景象的宣传,有些误导的因素”。教授斯图尔和林顿先后强调指出,对别国的全面评论不能仅凭短期的感觉,重要的是要深入观察方方面面,方能客观宣传。就对中国的评论而言,因其经济发展长期整体表现较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国际上频频传出叹服之声,媒体也对中国因素作密集报道,大体属于情理之中。但是不是世界上所有对中国实力上升的赞美都逼近真理,有没有“热捧之势”,有没有过誉之嫌,很值得中国人冷静思考。斯图尔教授强调说,当今中国最大最繁杂的国情,有点像美国八十多年前兴起时的那种情形,就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中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有些外国人短期到中国北京、上海和沿海发达大城市转了几圈,就说中国发展惊人,什么都不打问号,显然是不全面的。林顿先生也说,有些外国记者常年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注意到宾馆豪华气派,街头高楼林立,企业产品大批出口,街头年轻行人绝大多数手中握有移动手机,但他们较少注意到边远农村还有人在住棚屋,用老牛耕田,连自来水也未用上,所写报道不全是中国的真实画面。有的外国人并没有到过中国,仅凭自己积累的“中国资料”,也来人云亦云地“热捧中国”。有的外国记者明知自己报道有片面性,但为了达到“可读性”,硬是把中国简单的事加以戏剧化。最近北京有的专家也发表同样看法,认为虽然这些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五点七个百分点,但这种快增长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撑的,经济增长的成本还比较高。虽然中国2005年的CDP总量达到22257亿美元而升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的总份额也上升到5%,但国际机构评估中国综合国力值只接近美国的四分之一,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虽然2005年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22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个贸易大国,但多数出口产品尚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中低端,附加值较低,由此可知,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虽然这些年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人均国民收入仅1600多美元,只略高于摩洛哥,在世界排名中还比较落后。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消费中用于食品的比重)仍占40%,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二十个百分点,高于韩国、墨西哥等中等发达国家十个百分点。就国际公认的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HDI三大要素(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平均寿命)而言,中国人的前两大要素排在世界第八十位之后,只有人均寿命超过七十二岁,与发达国家人均寿命大体相近。种种事实表明,中国必须给自己以正确定位,犹如邓小平先生所言——中国是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但还是个经济社会不够发达的小国。面对国际上的“中国热”,必须做冷静的思考。既要看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也要看到国力上升后仍充满艰辛,更要看到国外一些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强盛起来,中国崛起的每一步将直面国内外不少阻力。既不要过于自喜,也不能妄自菲薄。最终可归纳成一句话:中国进一步崛起仍须“韬光养晦”,要靠自己脚踏实地地做不懈努力,方有美好的未来。

(原载香港《镜报》月刊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