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半边缘化和边缘化
科学分类是科学描述的基础,而分类的前提是要有切合对象特征的分类标准。罗荣渠先生认为,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殖民扩展,使东亚各国被逐步地纳入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于是东亚各国屈辱而无奈地被卷入了世界巨变的大潮之中,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适应现代工业世界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缓慢转变的过程。他把这一转变过程分解为自身衰败化、边缘化和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个过程。[1]我们把这一标准加以扩展,加上“国家形态成熟程度”这一政治发展维度,可以把东亚国家在西方殖民主义扩展之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国家形态完整下的半边缘化
这类东亚国家在近代西方殖民主义侵扰之前,没有经历国家内部明显的政治和社会的衰败化,并只受到外部列强的半边缘化威胁,传统的政治架构得以保全并继续发挥政治功能。在西方殖民威胁的压力挑战下,这些国家的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和推进,是在相对完整的传统政治架构变革与维新中进行的。近代日本和泰国是典型。
1.日本
日本进入1600年之时,德川家康赢得了日本历史上重要的关原之战,1603年德川家康迫使日本皇室封其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幕府,从此,幕府将军实际上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日本进入了持续260余年的德川时代,而日本天皇只是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象征。
从国家政治结构来说,幕藩体制是德川幕府建立之后的基本统治方式,幕府的直辖领地约占全国土地的四分之一,其余的大部分国土则被分割给200多个藩国的“大名”。幕府既处于对各藩的统辖地位,又允许各藩有相对的自治性。[2]幕藩体制由此建立并运作起来。
在德川时代相对封闭而安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下,日本社会虽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进步,但这些变革却无助于幕藩体制顺利过渡到近代的民族国家体制。因此进入近代以后,幕藩体制遇到了许多挑战和难题:无所事事的武士发生身份认同危机,固有的制度及思想无法应对内外交迫的压力。[3]面对政治社会日益紧张的氛围,国内抗争活动不断,此时又遭逢西方列强的不断侵扰:
1711年,俄皇彼得一世派兵探测日本北方及本州沿岸,并同日本北海道虾夷族通商。1792年,俄国派出使节拉克斯曼携国书到根室要求通商,为幕府所拒。1804年,俄美公司经理雷扎诺夫到长崎要求通商,又遭拒绝。1806—1807年,俄国海军便曾攻击日本人在北海道、库页岛及择捉岛上的殖民区。
1808年,英国战舰“费顿”号进入长崎,要求攻击港内的荷兰人。1818年。英船开进江户附近的蒲贺,但幕府马上拒绝了其通商要求。
1837年,美国船只“莫利逊”号开进蒲贺要求通商,遭炮击后退走。1846年,美国使节比德尔率舰再来蒲贺要求建交,仍被拒绝。[4]
1853年6月3日,美国东印度舰船司令佩利率领4艘军舰进入蒲贺港,带来了西方列强历来最明确有力之警告:若不愿和平签订商约,则只有战争一途。6月9日,幕府被迫命令浦贺奉行在浦贺附近的久里滨接受了美国国书,并约定明年春对其要求做出答复。“佩利来航”强行打开了封闭已久的日本国门。
1854年初,佩利率9条战舰重回日本,在美国的威逼之下,美日签订《神奈川条约》,日本同意美国船只停靠日本港口,亦同意美国在日本伊豆半岛南端设立领事馆。此后,这一所谓的《神奈川条约》亦陆续适用于法国、英国、荷兰、俄罗斯等列强。
1858年2月,在美国的再三威逼利诱下,美日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内容大致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所订的屈辱条约相似。日本同意开放8个通商口岸,日本放弃关税自主权,亦允许条约港口的“治外法权”。德川幕府在其后陆续与其他西方列强订立了类似的条约。尽管日本的被殖民境遇没有当时中国那样悲惨,但这些“不平等条约”仍迫使日本处于半殖民地、半边缘化的地位之中。可以说“从1850年代到1880年代,日本原是个无独立性的半殖民地,为西方列强所掌控。但到了1905年,这个新国家却成为殖民强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5]。这其中的境遇翻转则与在殖民危机之下的国家应对之策大有关系。
面对西方强敌的殖民威胁和战争要挟,分散乏力的德川幕府政治结构无力应对,引发政治社会领域一片惊慌、人心思变,封建性的幕藩体制在现代性的冲击下陷入了正当性危机。此后,在内外压力的巨大推动下,日本朝野被迫开启了国家形态建构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公武合体”、“尊王攘夷”、“奉还大政”等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举措,日本迎来了废除封建国家体制,构建现代国家形态的“明治维新”。
2.泰国
现代泰国的前身暹罗进入1782年之时,吞武里王朝被推翻,郑信王被杀死,暹罗军队领导人却克里夺得政权,在曼谷建立了却克里王朝,又称曼谷王朝。却克里即位后,史称拉玛一世(1782—1809年在位),拉玛一世是当今泰国国王拉玛九世的祖先。
拉玛一世掌权后,即开始大力恢复和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变革,他首先强化国王的权威,国家的一切法律、命令都由国王颁布,全国的行政事务都以国王的名义进行。同时,恢复和健全了封建等级制度,王室成员被授予最高的爵位,并执掌重要的行政官位。
由于历史上暹罗与缅甸多次进行战争,曼谷王朝初期的对外政策,仍然将邻国缅甸作为主要的国际竞争对手,1785年、1786年、1787年缅甸3次侵入暹罗,但都遭到失败。拉玛一世时期,除了多次击败缅甸的入侵,巩固了从南至北的边界外,还使原藩国老挝、柬埔寨和南部马来半岛重新归顺暹罗。[6]以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转,暹罗因此成为中南半岛的区域性大国。
但暹罗并不能完全自闭于西方强国的殖民侵扰和掠夺。1684年,英国被迫关闭了在暹罗的贸易商馆,1688年驱逐西方殖民者运动之后,暹罗一直执行锁国封闭的政策,严禁与西方贸易和西方商人进入。到了1819年,英国在新加坡建立殖民地后,在英国强大的殖民压力之下,1821年暹罗被迫与英国开始接触。而在1820年,暹罗就与葡萄牙签订了一项商业条约。1826年,英国在第一次侵略缅甸战争结束后,终于迫使暹罗同意签订《伯尼条约》,这终于打破了暹罗闭关锁国的政策。1833年,美国跟进介入也与暹罗签订了商业条约。
1855年,暹罗与英国进一步签订了《鲍林条约》,暹罗单方面给予英国领事裁判权,并取消暹罗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一切限制且只能征收低税率。这一条约开启了暹罗允许外国人在本土自由经商的先例,彻底打开了暹罗的国门。此后,从1855年至1899年,暹罗与英、法、丹、荷、德、瑞士、挪威、比利时、意、俄、日本等15个国家签订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7]
《鲍林条约》之后,英、法两国在湄公河流域展开了激烈的殖民地争夺,而处于争夺中间地带的暹罗则成为殖民实力和权力的“角斗场”。1893年的《法暹条约》把湄公河东岸地区划归法国。英法经过反复较量与妥协,在1896年签订了《英法公约》,公约规定保证暹罗独立,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军队开进暹罗的中部地区。1904年,英法又签订协议,重申了1896年公约的原则,确定以湄南河为界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湄公河以西为英国人的势力范围,湄公河以东则为法国人的势力范围。1907年暹罗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另一个《法暹条约》,把马德望和暹粒割让给法国。英国人同样不甘示弱,1909年其迫使暹罗签订《英暹条约》,把暹罗南部的几个属国吉兰丹、定加奴等并入英属马来王国。[8]
至此,英法两国在暹罗的殖民争夺暂告结束。暹罗在国家形式上保存了一定的独立性质,但却使部分属地划归殖民者的控制范围,而被深深地浸染了殖民主义的烙印。暹罗成为英、法殖民者霸权争夺的缓冲带,有幸而无奈地保存了所谓独立国家的有限生存空间。
(二)国家衰败化和殖民化
这类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进入19世纪之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内部已逐渐陷入腐化和衰败,受到官僚地主阶层抵制和分裂的中央权威,已无力整合政权和社会力量,更无力应对日益紧迫的内外压力。在外部殖民列强的强力侵扰下,体制僵化、分裂低效的专制体制衰败无能,终于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而被强力侵占。此后的现代化进程和政治变迁,是在丧失主权和自主性的屈辱状态下,在殖民化和外来殖民当局统治的架构中展开的。这以韩国为典型。
朝鲜半岛地处中国和日本之间,长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作为朝贡国得到帝制中国的保护。在列强侵扰之前,李氏王朝从1392年起,给朝鲜半岛带来近五百年的连续稳定统治,但在王朝末期,中央权威衰败低能,早已无力整合国家力量来抗御外来列强的入侵了。
1871年6月,美国公使镂霏迪在一支美国海军舰队的护送下来到朝鲜,试图用海军准将佩利强开日本国门的方式打开朝鲜王国的大门,但遭到朝鲜人的武力抵抗。10天后,美国舰队重回朝鲜,作为报复行动,美国舰队轰击了5个朝鲜要塞,炸死250名朝鲜人。[9]但美国人此行并未达到打开朝鲜国门的目的。
与此同时,日本对朝鲜半岛觊觎已久,在多次试图与朝鲜建立贸易联系而遭到拒绝后,在中国的让步和建议下,1876年,朝日经过谈判后签订了《江华条约》。由此,共有3个朝鲜港口为日本贸易开放。此后,中国与日本就朝鲜半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控制权争夺,并都诉诸武力进行了强制干涉。
1897年李朝的高宗王将朝鲜国号改为大韩帝国。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迫使大韩政府允许日军在朝鲜半岛使用所需要的地区。同时,强迫大韩政府第一次签订《韩日协约》,要求大韩政府在财政和外交部门聘用日本推荐的人作为顾问。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胜利后,便强迫大韩政府第二次签订《韩日协约》,并设立了统监府,统监不仅掌控了韩国的外交政策,更控制了韩国的内政事务。
1907年,日本统监完全掌握了韩国的行政权,并开始自行处理韩国内政,接着便解散了韩国军队,掌握了司法权和警察权,并开始封杀舆论,剥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此时韩国已完全处于日本的掌控之下。[10]
日本通过各种残酷的军事屠杀,镇压了韩国的各种反日运动后,于1910年8月强迫大韩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将韩国强行吞并。从此,日本开始了对韩国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
(三)国家形态不完整下的殖民化
此类东亚国家在被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之前,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态和国家政权并不存在,政治形态为分散性的独立王国和众多的部落统治。殖民者的武力侵入,强行中断了散漫性传统统治和政治整合方式。在不断反抗殖民统治的长期抗争过程中,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才在斗争中逐渐形成。这类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
1.印度尼西亚
在今天属于印度尼西亚国土管辖的区域内,由1万多个岛屿组成,有上千个种族和亚种族,有数千种语言和方言,就文化多样性和政治整合来说,这个区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直到近代,这些分散地域中的人口才被松散地包含在一个政治架构形式之中,即通过构建荷兰殖民帝国——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方式,把众多形态各异的社会松散地聚合在一起。[11]这便开启了血腥曲折的殖民化过程,当然这也是这一地域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开始。
在印度尼西亚古代众多的王国中,有两个最为重要,一个是室利佛逝帝国,从8世纪到14世纪,它建立起了对马来亚一部分、婆罗洲和西爪哇的半宗主权。第二个是满者伯夷帝国,从1293年到1520年,它的疆域扩展到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巴厘岛和婆罗洲的一部分。
满者伯夷帝国衰落后,分裂为众多王国和分散的种族部落,此时正遭遇了西方殖民列强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人征服了马六甲海峡之后,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各处建立了据点,后来,葡萄牙人将除了东帝汶以外的地方,转交给了荷兰殖民者,由此开始了荷兰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殖民统治历史。
1596年,荷兰第一支远征船队抵达西爪哇万丹。1598年由分属5家荷兰公司的22艘舰船组成的大型舰队涌向东南亚。1599年,一只荷兰船队首次抵达马鲁古群岛。1600年,安纹岛统治者同意荷兰人在岛上修建城堡,并由其垄断当地的丁香贸易。1601年又有14支船队从荷兰开往爪哇等地。为了协调众多荷兰人公司之间分抢贸易利益和贸易纠纷,1602年成立了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公司设有76人的董事会,实际活动由17人的理事会管理,荷兰国会授予公司以贸易特权,并配有武装力量加以保护。
160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希图岛结盟将葡萄牙人赶出了安纹岛。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设立总督一职,总督由公司理事会任命。
1615—1619年,荷兰人和英国人在班达群岛发生殖民争夺战争。1619年,荷兰任命燕·彼得逊·昆为驻东印度总督,他极力说服公司理事会使用武力征服印度尼西亚。早在1611年,荷兰人就在西爪哇查雅卡尔达(今雅加达)设立了贸易站,到了1619年荷兰人占领查雅卡尔达并把它改名为巴达维亚。
此后,荷兰殖民者不断与印度尼西亚各地的统治者爆发战争,如1628年荷兰人与马塔兰国王苏丹阿贡的争夺巴达维亚的战争。在爪哇之外,荷兰人1659年占领了巨港,1667年迫使蒂多雷岛承认荷兰公司的统治权,1688年又利用安纹人和武吉人组成的雇佣军,征服苏拉威西岛上的戈阿王国。此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几乎摧毁了它在印度尼西亚的所有对抗者。[12]但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战斗还在继续。
1740年9月,巴达维亚华侨5000多人起义,反对荷兰殖民者,但起义失败,近万人惨遭杀害。
荷兰殖民者对印度尼西亚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1757年,马塔兰王国统治的中爪哇一分为二,1773—1774年,中爪哇再分裂为三个小国,三个小国都受制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的主权。欧洲拿破仑战争期间(1811—1816年),爪哇和苏门答腊暂时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拿破仑战争结束后,1816年英国把东印度群岛交还给荷兰。
其后,荷兰殖民当局再次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强烈抗争,1821—1838年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的西苏门答腊战争,1825—1830年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的爪哇战争。荷兰对亚齐的征服开始于1873年,直到1903年才在名义上结束。荷兰对巴厘岛的征服开始于1846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荷兰才有效地统治了北巴厘岛和西巴厘岛。此后,1859年和1860年之间荷兰对马晨国家的征服,1894年和1907年对龙目岛的征服,1905年对波尼国家的征服,都充满了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暴力抗争。但巴东王国和克隆贡王国仍奋力保持独立,并一直抗争到1906年和1908年。随着这个最后的征服浪潮的结束,荷兰对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在1910年达到了最大的地域范围。[13]
但殖民征服的结束,就是殖民地人民反抗征服的开始,随后而起的就是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汹涌波涛。
2.马来西亚
在众多马来古国兴衰存亡的王国更替中,1402年马六甲王国崛起了,并在其不断兴盛和扩张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君主统治制度。15世纪成为马来西亚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马六甲王国的统治遍及马来半岛上所有小苏丹国以及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的类似政治实体。由于它的强盛和繁华,这个被西方殖民者誉为“寓言中的东方香料之岛”,终于勾起了觊觎已久的殖民者的侵略野心,血腥残酷的殖民掠夺历史开始了。[14]
1509年,葡萄牙船队首次到达马六甲港口,被苏丹马哈茂德派兵赶走,滞留在岸上的约30名葡萄牙人被马来人杀死或俘虏。
1511年7月,葡萄牙人带领18只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再次来到马六甲。经过多次激战后,同年8月,马六甲陷落,其从此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苏丹马哈茂德率余部逃到了柔佛,并建立柔佛王国继续与葡军对抗。1515年、1516年、1519年、1523年、1524年,马哈茂德5次领兵进攻马六甲,企图收复失地,但均告失败。
同时,殖民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利用柔佛王国和亚齐王国的矛盾,不仅保住了马六甲,而且使柔佛和亚齐两败俱伤。1547年,亚齐进攻马六甲,柔佛袖手旁观。1551年柔佛进攻马六甲,亚齐同样不予相助,因此,这两次进攻都被葡萄牙人分别击败。1568年,亚齐再次进攻马六甲,柔佛派兵协助葡萄牙人击退亚齐人的强大攻势。1629年,亚齐出动2万人的大军和200只战舰大举进攻马六甲,但柔佛人再次和葡萄牙人结成联盟,重创亚齐舰队,从此,亚齐王国走向衰落。[15]
荷兰殖民者同样对东南亚的殖民企图觊觎已久,自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便开始策划占领马六甲。荷兰人允许伊斯兰教的传播,因此获得柔佛和亚齐两国的支持和配合。在多次进攻马六甲失败之后,1630年荷兰军队从海上封锁马六甲长达10年之久。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柔佛苏丹订立协议,柔佛同意帮助荷兰人攻取马六甲。1640年6月,荷兰军队联合柔佛和亚齐的军队,向马六甲发起猛攻,在长达几月围攻下,1641年1月,荷兰人终于攻陷马六甲,结束了葡萄牙人长达130多年的统治。[16]殖民地易主,荷兰人成了新的主人。从此开始了荷兰人对马六甲长达154年的统治,但同样遭到柔佛人和武吉斯人的多次反抗和攻击。
早在16世纪末,英国人为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建立贸易基地,就曾与葡萄牙人多次发生冲突。随着英国的强大,英国开始了侵占马来半岛的进程。178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派莱特前往,与吉打苏丹谈判在吉打海岸建立港口事宜。1786年6月,莱特率领英军正式占领槟榔屿,莱特自任总督,槟榔屿此后成为英国侵占马来半岛的桥头堡。
英法战争期间,荷兰是英国的盟军。英军曾于1795—1818年占领马六甲,战后英国又把马六甲归还给荷兰。
1819年,英国侵占柔佛王国管辖的荒岛新加坡,新加坡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与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争夺战中,经过多次武装冲突和谈判妥协,1824年,两国终于签订了划分东南亚殖民地势力范围的英荷《伦敦条约》。根据条约:英国最终放弃对东印度的领土和商业特权要求,将爪哇、苏门答腊划归荷兰;以换取荷兰退出马来半岛的承诺,荷兰将马六甲让与英国。这是殖民侵略者强加给殖民地人民的一副殖民枷锁。[17]
1826年,英国建立“海峡殖民地”,将槟榔屿、马六甲以及新加坡纳入其统治范围。1867年海峡殖民地转由英国殖民部管辖,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
1881年,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1895年,英国人与马来半岛中部地区的彭亨州、雪兰州、霹雳州、森美兰州的苏丹签署协定,将其组成为“马来联邦”。1909年,英国政府通过《曼谷条约》,从暹罗手中取得对马来半岛北部四邦——吉打、吉兰丹、玻璃市和丁加奴的宗主权。1914年,马来半岛最后一个独立土邦柔佛王国也被迫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以上5邦不久组成“马来属邦”。
至此,马来半岛被分成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三个部分,但都归属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的最高统治地位是完整的,英国也完成了控制马来半岛的殖民化进程。
3.菲律宾
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菲律宾,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态。到15世纪之时,苏禄、棉兰老等地区已出现了封建苏丹国家。但当时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一个个独立的“村国”状态,名曰“巴朗加”,一般的巴朗加只有30—100户人家,最大的也只有2000户左右,经济结构和政治形态还处于传统社会的缓慢演进之中。
1519年9月,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265人的船队开始了第一次环球探险,经过千辛万苦于1521年3月,船队在前往马鲁古群岛途中,因航向偏差而来到今天的菲律宾群岛,并将它命名为“圣拉扎罗群岛”。在后来的征服战斗中,麦哲伦及其大部分船员被当地居民杀死,西班牙对菲律宾的第一次征服遂告失败。
1525—1527年,西班牙又多次派遣船队远征菲律宾,但都没有收获。直到1542年,西班牙又组织了200多人的船队再次出发,这次远征获得成功。西班牙以王位继承人菲利普的名字将圣拉扎罗群岛改称为“菲律宾群岛”[18]。
1564年,由黎牙实比率领的西班牙380人的远征队再度出发。1565年2月到达宿务,经过激战占领宿务。1570年5月,西班牙船队开往马尼拉,经过激战获得成功。到了16世纪末,西班牙基本完成了对菲律宾的侵占。
但由于当地穆斯林居民的顽强抵抗,直到1606年,西班牙仍未能占领南部的苏禄群岛和棉兰老岛。此后300多年间,南部穆斯林始终捍卫自己的伊斯兰教和马来文化,持续抵抗西班牙的侵占。19世纪末,在一些亲西班牙的穆斯林首领的配合下,苏禄群岛和棉兰老岛才最终丧失独立。[19]
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行政系统由国王任命的总督府来全权掌控,在精神上,则由天主教组织加以控制,而大主教和主教则由西班牙国王推荐、教皇任命。
西班牙对菲律宾的占领,激起了菲律宾人民的顽强抗争,16—18世纪的300多年中,整个群岛爆发的反抗起义就有200多次。19世纪70年代,一些菲律宾知识分子不堪忍受西班牙殖民当局的专制统治,逃亡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地,并在国外发起了一系列独立“宣传运动”。其核心领袖是何塞·黎萨尔,他在西班牙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又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黎萨尔通过大量的小说和文章抨击西班牙殖民当局和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1892年6月,黎萨尔回到菲律宾,在马尼拉创立了“菲律宾联盟”,但不久黎萨尔就被逮捕并流放,“菲律宾联盟”也遭瓦解。通过黎萨尔等人的反殖民统治的斗争和宣传,为革命性反殖民组织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和组织基础。[20]
1892年7月,贫苦出身的博尼法西奥在马尼拉成立了“民主儿女的尊贵协会”的革命组织,简称“卡迪普南”。在发展革命组织力量的同时,卡迪普南的领导人也在积极准备革命武器。1896年8月,卡迪普南领导的“菲律宾革命”爆发,博尼法西奥在吕宋岛北部成立革命政府。而在甲米地的另一位革命领导人阿奎纳多,则以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了众多起义者的拥护,1897年3月,阿奎纳多被推选为总统。
从此,革命者队伍发生分裂,阿奎纳多掌握大权后,解散了卡迪普南组织,并杀害了博尼法西奥。10月,起义者在比亚克纳巴托召开了制宪会议,11月1日通过了《比亚克纳巴托宪法》,它宣告了菲律宾脱离西班牙的统治,成为独立的菲律宾共和国,阿奎纳多当选为总统。虽然坚持了一年多的革命最终失败了,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遭到重创,并被迫寻求和平解决。在西班牙当局的劝诱下,1897年12月,“和平协议”终于签订,反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暂时平息。民族独立运动领袖阿奎纳多及其同伴流亡香港,继续开展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
随着美国的崛起和强大,趁着西班牙殖民帝国衰落之际,美国插手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的反殖民革命。1898年4月25日,美国对西班牙宣战,5月1日美国舰队进入马尼拉湾,迅速摧毁了那里的西班牙战舰。随后在美国的要求下,阿奎纳多等人回到菲律宾,5月19日重新担任菲律宾武装反抗力量的领导人。5月24日,阿奎纳多建立了以他为首的革命政府,随着起义队伍的迅速壮大,6月12日,阿奎纳多在甲米地省卡维特发表了《独立宣言》,它标志着西班牙对菲律宾333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菲律宾民族独立国家诞生。8月,美国攻陷马尼拉城。9月15日,革命者在共和国首都马洛洛斯召开国会,通过了新宪法,后被称为《马洛洛斯宪法》。这部宪法确定了三权分立和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利等一系列重要政治原则,是菲律宾历史上最民主的一部宪法,但在当时国家主权不独立的困境中,根本无法落实。
然而,在阿奎纳多领导菲律宾革命进行的同时,美国也与西班牙达成了政治妥协协议。1898年12月,美西签订《巴黎条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割让给美国。菲律宾人民结束了西班牙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但又立即落入美国长达46年的霸权统治和日本为期3年的侵略占领。菲律宾人民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还将继续。
4.新加坡
自16世纪末以来,西方列强在马来半岛区域的殖民争夺日趋激烈,英国的殖民触角也延伸到几乎荒无人烟的新加坡荒岛。
19世纪初,英国为了同荷兰争夺马六甲海峡的贸易权,英国驻印度总督决定派斯坦福·莱佛士在海峡南端建立新的商站。1819年1月28日,莱佛士的船队抵达新加坡。当时新加坡属于柔佛王国管辖下没有开发的荒岛,1月30日,莱佛士与柔佛天猛公签约,英方以每年交付3000元西班牙币的条件,换取在新加坡建立商站。2月6日,莱佛士又与柔佛苏丹和天猛公签订另一项条约,规定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付给苏丹5000元,付给天猛公3000元,换取新加坡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管理。
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殖民者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其在开埠后迅速发展繁荣。1819年新加坡只有150多人,1821年达5000人,1824年已超过万人,1860年则达到6万多人。1820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马六甲,到1864年,新加坡的贸易额已达1325万英镑,成为英国向东方进行贸易掠夺的重要基地。[21]
1823年和1824年,英国再次与柔佛苏丹和天猛公签订两项条约,其中规定:柔佛苏丹放弃传统的贸易垄断权及其在新加坡的司法权,将新加坡永远割让给英国,未经英国同意,柔佛苏丹不得与任何国家结盟,而柔佛苏丹和天猛公仅仅获得少量的金钱补偿。至此,新加坡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22]
1826年,英国建立“海峡殖民地”,将槟榔屿、马六甲以及新加坡纳入其统治范围。1832年,新加坡成为英国马来亚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
1830—1851年,海峡殖民地由孟加拉总督管辖,之后又由印度大总督管辖。1867年转由英国殖民部直接管辖,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国的皇家殖民地。从此,新加坡由英国的次殖民地成为英国直接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