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碎片化时间:少问为什么做,否则赢的总是别人
碎片化时间分布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一不留神就会被我们忽视掉,而时间也就这样白白流走。如何去抓住这些时间并加以高效利用呢?分类管理才是高效利用时间的关键。
量化和分解,让你的目标一目了然
新的一年要来到的时候,很多人都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大目标。可往往都是等到这一年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目标还纹丝不动地躺在自己的计划表里。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现状,有目标,但总是没办法实现。有的是半途而废,有的是根本就没有开始。不知道你是否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目标还不够具体,不够清晰。有的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却没有实际划分到自己的生活里去。所以,制定目标的时候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过了半年或者一年的时候,还是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
既然我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那怎么才能让这些目标看起来更加清晰具体,更加贴近生活呢?之前王健林提出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先挣他一个亿。对于王健林来说,一个亿的目标或许很容易。但是对于这个目标他也会进行分解,进行量化。比如,挣这一亿大概要多长时间,平均到这段时间的每一天,又应该挣多少?为了完成每一天量化的目标,自己应该做哪些工作等。这就是把一个大目标量化的过程。一个亿的目标,就变成了每天实际工作中的一件事情。
有一年,东京举办了一次国际马拉松比赛。报名参赛的有很多人,其中不乏跑步名将。但是,最后夺得世界冠军的却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日本选手。大家对这个结果都感到很意外,于是想弄清楚他凭借什么取得了这个举世瞩目的世界冠军。
后来,这位日本选手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了这次比赛。人们关心的话题他也有给出自己的解释。当时,他在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做法:每次比赛之前,我都会仔细研究一下比赛的路线。我会开车去那里转一圈,然后做一些标记。比如,在我考察路线的时候,我都会画下一些途中比较醒目的标记。我记得第一个标记是一块广告牌,接下来的是一棵很大的树,再然后是一块很大的石头。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画,一直画到比赛的终点路段。
这样,等正式开始比赛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了数。用冲刺的速度直接奔向第一个目标,等到达这个目标以后,我再稍微休整一下,然后再用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二个目标。这样,我攻克的目标数就越来越多。那个看起来很长的路程,就在我的这种分解之下很轻松地跑完。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弄懂这个道理。平时训练的时候,我脑子里的目标始终都是想着最后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可是训练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每每都是才跑了不到四分之一的路程,我就觉得自己实在是跑不动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想到终点还有那么遥远,也被吓得不敢跑了。
他的这个回答让大家恍然大悟,其实他并没有改变他的目标,只不过是将那个终极目标化解成了一个一个小目标。对于我们来说,想要一下子就完成那个大目标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概念性的大目标之下,指导具体操作的小目标,这样实现起来就更加容易一点。完成一个小目标之后,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增强一点,感觉终极目标也没有那么遥远。所以,完成接下来的那些一个一个分解目标以后,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了。
这种方法其实是可以被我们广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的,因为它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我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年挣一个房子首付。按照自己当前城市的发展水平,如果房子首付是二十万的话,那么每个月你的工资就得至少拿到一万六。你再算一下,为了拿到每个月一万六的工资,你每天至少得保证收入五百块。而这五百块从哪里来呢?那你就要看看自己能不能每天拿下一单。如果不能,那自己每天得挖掘多少新客户。这样规划一遍以后,你的目标就变得具体又清晰了。为了完成一年二十万的目标,你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签一单,然后挖掘一个新客户。这样一看,二十万的目标就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了,而是一件有具体方法论的事情了。
除此以外,很多孩子在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的时候,也应该参考一下量化目标的方法。一般开学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列一个新学期的学习计划。比如,“要增加自己的英语词汇量”“要提高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在班上的排名要有所进步”“数学成绩要达到优秀”“要多抽一些时间出来学习”等。这些目标看起来雄壮宏伟,但实际分析起来,却没有那么靠谱。
因为在这些目标里面,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虽然列满了一张纸,但最终能实现的恐怕并没有几个,甚至一个也没有。原因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计划表改动一下,变成这样的形式:要增加自己的英语词汇量1200个,平均每个月我就要背下来300个单词,为了完成每个月300个单词的任务量,我每个星期就要记住75个单词。而为了完成一个星期75个单词的任务量,我每天就得记住11个单词。这样一改下来,你就知道,为了完成一个学期记住1200个单词的任务,自己每天需要怎么做了。这样,你的目标就更加具有导向性,将一个宽泛的数字直接化成你的行动力,你只需要一点一滴地去做就可以了。
同样的,对于“多抽一些时间出来学习”这个目标,我们也可以将其进行步骤分割。具体到每一天的上午,下午或者晚上,就可以轻松实现多抽时间学习这个目标了。
实际上,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也知道了,所谓的量化目标就是用准确的时间和具体的数字来规划我们的大目标,一直规划到现在,即我们需要做什么,这样才达到了量化目标的目的。
【智慧屋】
大目标都包含了无数的小目标
有人说,按照上面提到的方法,也不能将自己的目标分解开,因为自己的目标下面已经找不到小目标了。但实际上,我们的有效目标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进行分解,因为每一个大目标都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一步一步去实现的。
用大目标去反推就可以得出小目标
有人不知道如何去将自己的大目标做一个细分的量化处理,这其实就是用你的大目标去反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再进行二次反推,为了创造实现目标的那些条件,自己又需要做什么事情来满足这些条件。
打个浅显的比方,王子的目标是救出困在城堡里的公主,那他如何将自己这个目标进行量化呢?首先反推的第一步就是,为了救出公主那就得先到达城堡,然后再找到公主。这才能将公主营救出来,而救出来以后呢,还要摆脱掉城堡的追兵,这样才能保证公主的安全。
那么,目标划分到这一步是不是就可以停止了,当然不行,虽然我们知道了营救公主的步骤,但还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所以接下来还要进行二次反推。比如,为了到达城堡,自己需要准备哪些东西,马匹和车辆要如何分配,遇到突发情况,自己要用什么武器应对,大概需要带多少兵马才能与之对抗。
找到公主的城堡以后,如何去开门。救到公主以后该怎么摆脱追兵等。这些问题理清楚以后,大目标也就量化好了。
学会说Yes,走出第一步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方面说的是事情本身,由于我们缺乏相关的经验,导致了事情难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是说的人们心理,因为事情还没有顺利展开,所以我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自我怀疑最终也就导致了一种畏惧,也就会更加让人感觉到事情的难度。在事情还没有正式开始之前,所有对自己能力的怀疑都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它对最终的结果不仅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反而会让事情得出心理暗示所导向的不好的结果。
学会说Yes,走出第一步,说的就是,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能顺利地跨出第一步。说Yes,就是告诉自己事情没那么难,我一定可以做到。在这种心理暗示的诱导之下,我们的行为则很有可能与诱导的方向保持一致。
有一位心理学家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拿着一个装满自来水的香水瓶对学生们说:“这是一瓶来自法国的香水,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人能闻出来是什么味道的香水?”
说完,他就将瓶盖打开。学生们抢着发言,有的说是香草味,有的说是茉莉花香,还有的说是玫瑰香。当心理学家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一瓶清水的时候,大家都笑出了声音。
这就是心理暗示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导向作用,你首先已经认为它就是一瓶香水了,自然就会按照香水的标准去闻去猜测。而如果你事先听到的这就是一瓶水,即使瓶子里装着的是真正的香水,那你也会产生怀疑。所以,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对自身行为的直接引导上。
弗洛姆是一位很有名的心理学家,有一天,几个学生向他请教了一个关于心理暗示方面的问题,他们问弗洛姆,心理暗示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
弗洛姆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带着这几个学生来到一个没有灯光,十分黑暗的屋子里。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毫无畏惧地从这个略显神秘的屋子里穿了过去。然后,他带着学生们在这个小屋里站定,并且打开了小屋里的一盏灯。虽然灯光很昏暗,但是已经足够学生们将这个房间里的东西看清楚。等他们看清楚以后,眼前的一幕却让每个人都不禁吓得直打冷颤。
原来,这个房间里有一个既大又深的水池,水池里游着各种带有剧毒的蛇。其中就有看上去凶巴巴的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条正张着嘴吐着信子朝他们目露凶光。而他们刚刚穿过这个屋子的时候,正是从这个大水池上方的一个木桥上走过来的。想一想都觉得后怕,所以,大家十分恐慌。
弗洛姆看着这几个学生,向他们问道:“现在,你们还有谁愿意从这座桥上走过去?”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都不再作声,默默地低下了头。
过了一会儿,有三个学生决心尝试一把,他们面露难色地站了出来。第一个走上那座小桥的学生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自己的步子,行走的速度明显比第一次的时候慢了很多,似乎都能看见他的双腿在发抖。第二个走上去的学生踏上那座小桥以后就开始摇摇晃晃,刚走到一半的时候,就说自己实在没办法将这段路程走完了。
而第三个上去的学生,没走几步就开始蹲下身,最终从那座小桥上爬了过去。
三个学生走完以后,弗洛姆还是没有说话。他只是打开了房间里的另一盏灯。
而这盏灯十分明亮,射出来的光线把整个屋子照得像白天一样。这下子,学生们把房间看得更加清楚了。而这一次,他们也发现,在这座小桥之下,有一道安全网。
只是刚才因为灯光昏暗,安全网的颜色也有点暗,所以都没有看明白。
这个时候,弗洛姆再次向同学们问道:“现在你们还有没有人愿意去走这座小桥?”
同学们还是像上次一样保持了沉默。
弗洛姆接着说:“为什么你们不愿意走过去呢?”
“我们不能确定这个安全网的质量到底靠不靠谱。”有同学满心怀疑地回答道。
听到这里,弗洛姆脸上扬起了微笑。他说,我现在就可以为你们解答那个疑惑了。其实,这座桥本来也不难走,第一次在我的带领之下,你们很顺利地都通过了这座桥。而后来,你们看到了桥底下的毒蛇,这些毒蛇给你们带来了心理威慑,所以你们的内心开始变得不安宁,心态乱了以后,手脚也开始乱了。这才会表现出不愿意再走一遍的心态,也就是害怕,胆怯,怀疑,畏缩等。这不就是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吗?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自己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人告诉你,这件事情太难了,你肯定不会做成功的,还是趁早放弃吧。听到这句话以后,你的心里也多多少少会形成一种这件事情很难的印象。自己的心理负担也会因此加重,就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相反,如果你接受到的信息是,这件事情很简单的,你一定能够把这件事情办得很漂亮。那么你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就会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觉得自己能搞定这件事情,所以会劲头十足地去解决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作罗森塔尔效应,这个词语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叫罗森塔尔的心理学教授来到了一所很普通的中学,然后,他随机在这所中学里挑选了一个班级,在他们教室逛了一圈。随后他又拿出这个班级学生的名册,在名册上随意地圈出了几个学生的名字。在将名册交还给班主任的时候,他对班主任说:“这几个被我圈出来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智商,他们聪明过人,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说完以后,他就离开了这所学校。
过了很久,这位心理学教授再次来到这所中学。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果,之前被他圈出来的那几个学生真的成了班级里学习很好的人。这个时候,他又找到那个班主任,坦诚地说道:“其实,我对这些学生一无所知,我对他们的过去一点都不了解。”这句话让班主任感到十分意外,表示自己对这个结果也非常吃惊。
也许那几个学生的成绩一直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被心理学家圈出来,并且被告知他们的智商高于常人,一定可以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之后,他们就接受到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想出更多的办法来攻克自己遭遇的困难。日渐向那个“优异”的目标靠近。
当你从心里去认为一件事情很难的时候,那件事情只会变得更难。多对自己说“Yes”,事情就会容易很多。
【智慧屋】
首先就要摆足架势
我们知道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自己的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那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我们就要摆好自己的架势,比如,走路的时候要昂头挺胸,平时要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愁眉苦脸。这就是利用肢体语言来带给自己一种积极的暗示,走路的姿势摆正,脸上的表情喜悦,就是一种信心十足的表现。
用积极的口头禅替换你消极的口头禅
每个人都会有一句自己的口头禅,一般都是在遇到困难或者突发情况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比如有的人习惯说:“唉,真是太糟糕了。”这句话一说出口,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心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事情结果的好坏。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换成:“啊,没事的,没事的。”这样会让自己好受很多,事情自然也不会太过糟糕。
记录,为你的思考留下证据
上学的时候,我们被老师要求每天写一篇日记,那时候我们不过是记录一下自己每天做了哪些事情。虽然每次都像是流水账一样,但是过后再翻起这些日记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趣又好玩。工作以后,写日记这种习惯已经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了,都已经毕业了,也不用交作业了,那还写什么日记呢?但实际上,记录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交差而去记录。为了抓住自己思想的小火花,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记录的习惯。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是需要大量灵感的。
而灵感不是一种时时刻刻都会出现的东西,说不准它会在哪一刻就在脑子里闪现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知道去记录它,那它也就只是一闪而过。但如果我们能在灵感到来的时候,及时将它记录下来,今后它将对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有很大启发作用。
作家刘瑜在自己的书中就提到过:“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于记忆力短路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几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楼空。”
在这个信息时代,有难以计数的手机软件为我们的记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从qq空间到微信朋友圈,再或者是一些专业的记录软件,都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李彩云是一个职场新人,毕业以后凭借自己在校期间丰富的实习经验,很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大型外企。但是,高兴之余,自己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身边的同事个个都很优秀,和他们的巨大差距让李彩云心里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在工作过程中,在给外商发送电子邮件的时候,对一些专业词汇和特定语句表达得不是很熟练。有一次还因为自己用错了一个词语而在公司闹了大笑话,而那次失误,也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这以后,她对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了。有一天,她下班有点晚,旁边有一位同事也在加班还没走。当手上的事情都忙完以后,她们聊起了天。李彩云怯生生地问道:“你觉得这些工作难吗?为什么我做起来这么费劲呢?”
“其实我刚来的时候和你一样,对一些专业词汇掌握得不够好,所以很多时候写邮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后来,我每次写完邮件以后,除了要求自己必须检查两遍以外,还会请那些老员工给我检查一遍。确认无误以后,我再发送过去。”同事一脸和气地说道。
“我每次写完以后也会自己进行检查,有时候也会让旁边的人给我检查。但我的问题就在于,每次别人给我纠正一个地方,当场改正过来以后,过一段时间再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会出错。”李彩云想要同事给她想一个办法,所以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都讲了出来。
“是啊,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候事情也很杂。所以碰到之前被修改的一个错误以后,你知道它是错的,但你就是很难想出正确的用法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要太过纠结。”同事安慰着说道:“不过我倒是可以教给你一个方法,我以前就是靠这种方法帮自己度过这段生疏时期的,对你应该也很管用。”
同事神秘地看着李彩云,而李彩云也万分期待地等着。
过了一会儿,同事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找出来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她将笔记本翻开来给李彩云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很多东西。她拿起本子细看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很多工作上的术语,有中文和英文,旁边还写上了自己的理解。术语下面还有一排文字,用来帮助自己记忆这些单词。
“我以前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总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后来我自己就想了一个办法——将自己犯过的每一个错误记录下来。所以,我找来笔和纸,像做摘抄一样将自己写错的地方重新写在这个笔记本上。等到工作之余我再翻开来看的时候,又会有一些新鲜的想法,比如,怎样才能快速记住这个单词,并让它长久地待在自己的记忆里,这样下次要用它的时候就很容易想起来。你看到下面那排不同颜色的字了吗?这就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有时候吃着饭突然会想到一个记忆词语的方法,然后就会拿出这个笔记本将刚才想到的方法写上去。”朋友一边翻动着笔记本一边讲述自己以前的经历。
“有时候也是在下班路上,坐在公交车上,突然看到一样东西引发了我的相关联想,于是也会拿出笔记本,将其写下来。就这样,慢慢地已经不知不觉积累了这么一大本了。有了这个习惯以后,自己发送邮件时候的错误率也大大降低了。这上面记录的看似是一些公司的相关术语,但实际上,它就是我的一个思考过程。”
李彩云合上同事的笔记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在接下来的工作之中,李彩云按照同事教给自己的这个方法,开始认真记录自己的错误。她发现,在自己记忆单词和专业术语的过程中,脑子里不时会迸出新的火花。而在这个记录的过程中,也加深了自己对那些专业术语的理解。比如,她会写下自己上厕所的间隙想到的一句话,而这句话在日后的工作中还派上了大用场。
慢慢地,李彩云也感受到了这种方法给自己工作带来的改变,她将这种方法推广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也教会了其他新来的同事。
我们说记录改变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只要我们去踏踏实实地记录一些东西,我们的生活就会马上得到改善。而是说,我们所记录下来的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方法和灵感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是一种好的改变,抓住自己的灵感,并且通过记录的方式积攒下来,对于我们来说,何尝又不是一种财富呢?
【智慧屋】
关于记录,你的选择不止一种
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字记录,我们还有很多别的方式。比如,图片,声音,符号等。平时我们用微信发个朋友圈,一张图片一句话,这也是一种记录。现在的市面上也充斥着很多关于记录生活的APP,我们的选择有很多。虽然选择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我们通过这么多形式所记录下来的东西都是我们思考的证据。根据实际需要,你可以选择一款对自己来说最为方便,最为好用的方式。这样可以促使自己长久地坚持下去,让自己喜欢上这种生活方式,也让记录成为你离不开的习惯。
灵感来自观察和思考
就算是片刻的灵感,也少不了我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为了保持自己思想的活跃,就需要我们对周边的生活保持一定的热度,哪些事物会引发你的相关思考,都需要你耐心地去观察。比如,在你每天回家的路上长着一棵很大的树,可是你在那条路上走了那么多年,竟然连那棵大树树叶的形状也没有记住,这就是缺乏观察的表现。如果我们真的去观察了,就应该清楚树干的颜色,树叶的形状,以及树枝的分布情况等。
有时候我们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就是一扫而过,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触动或者感想。但是有一天,你从别人嘴里听到了这句话,你突然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而实际上,这句话你早就在书上看到过了。这就是缺乏思考的表现,虽然是在看书,可是却并没有带入自己的想法,所以也只能是看过即忘掉。
减法管理:批次处理事情
我们平时很难安排专门的时间去做某些事情,不是说我们时间少,而是我们的时间不够集中。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一天的时间被分割成了一块一块的。所以,我们的时间被化整为零,变成了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这样一来,我们安排一些事情的时候,也就只能去利用这些时间。但如何更高效率地去利用这些时间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可以转换成,我们要如何去减少自己的时间碎片。当我们把自己需要办理的事项按照处理类型分好类以后,就可以利用一段碎片时间将这一个类型的事情集中处理。这样既能节约精力,又能减少时间碎片,所以叫作减法管理。比如,你有好几个邮件需要回复,你就集中一个时间段一次性将所有需要回复的邮件都回复完。而不是回复完一封邮件以后,再去见一个客户,然后回来以后再回复一封邮件。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还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加碎了。
公司的上班时间是早上九点整,小周每天会提前半小时到公司。他先是在茶水间吃完自己带过来的早餐,然后再用自己的杯子倒满一大杯水以后,就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开始工作。他对于自己的工作安排有一个详细的周计划表,每天的工作节奏都是按照那份计划表来展开的。
上午的时间,一般都用来完成自己的工作,除了喝水上厕所,他几乎都是在电脑前写程序,编代码。中午吃完饭以后,他会适当地休息一会儿。等开始下午的工作以后,他就会和自己团队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手上项目进展的情况,并针对各自遇到的难点给出意见,提出方案。这件事情做完了以后,他会依次回复邮件和其他消息。
一般情况下,他都能在下班之前完成自己手上所有的工作。所以,每天他都能准时下班。坐车回到家以后,他自己做饭吃饭,等一切都收拾好了以后,剩下的时间就是他看书的时间了。他一直都保持看书的习惯,每个星期他都能看完两本书。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在他这里似乎被把握得很好,没有一点混乱的迹象。
而小何跟小周干的是同样的工作,但是他基本上每天都必须加几小时的班,才能将自己手上的事情干完。由于每天加班到很晚,所以第二天上班的时间也会受到影响。一般都是比上班时间晚一会儿才能到公司,有时候甚至会迟到一小时。
来到公司以后,因为没有详细的工作计划,所以他得首先思考自己今天需要干什么。一般不是和团队开会讨论项目难点,就是发发邮件,指点指点工作,然后再看看邮箱有没有新的邮件,顺便还会拿出手机翻翻朋友圈,看到好笑的就点个赞。
而中午吃饭以后,他没有休息的习惯,依然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处理完,又想到一件新的事情,然后又投入那件新想到的事情里去。等到下午上班的时候,精力已经明显跟不上了,开始不断地犯困。所以,工作起来的效率非常低,还总是容易出错。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下班以后,公司的人都回家了,剩下他自己,旁边没人打扰以后,才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为了完成当天的工作量,就得不停地加班加班再加班。
小何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也很不满意,他觉得自己每天很忙,都不能在下班之前做完所有的事情。而每天回去以后,还想抽点时间来提升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也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抽不出时间。因为每天加完班回家,都已经是十一二点。有时候肚子饿了,自己做点吃的,吃完就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明天还得继续上班,人又困得不行,所以只能抓紧时间赶紧睡觉。等第二天又开始进入这样的循环模式,没完没了地加班,睡觉,起床,上班。想做别的事情都成了一种奢望。
其实,小周和小何的工作量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为什么两个人的工作状态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一个精力集中效率高,办事井井有条,时间也是刚刚好。而一个是效率跟不上,工作状态差,时间永远也不够用。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小周的工作习惯,他把自己的时间大致划分成了三个大的时间段,就是上午,下午和晚上。上午到达公司以后,先集中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等自己的事情都处理完以后,马上就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进入工作状态。而整个上午的时间,他都在专心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写程序。等吃完饭,休息好以后,他又马上投入下午的工作,开始和同事交流项目进程,一起解决一下遇到的难题。这件事情完成以后,再接着去回复邮件和消息,处理一些其他的小的杂事。
而小何呢?每天上班时间不规律,所以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也不确定。因为自己没有提前安排工作,所以每天还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思考当天工作的安排问题。
他对自己时间的管理意识并没有那么强,比如,一上午的时间,他就用来和别人讨论问题,问题讨论到一半,发现自己有邮件需要回复,所以又去回复一个邮件。而在回复邮件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下属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所以又对下属讲了一下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这些事情处理完以后,又回过头来,接着去讨论项目进展,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本来是一个完完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全部被他变成了碎片时间。所以自己的工作只能安排到下午,但是由于前一天加班到很晚,睡眠时间不充足,加上没有午休,所以很快就变得疲惫,精力涣散,不能集中。一会儿刷刷朋友圈,一会儿再看个微博,等到别人都下班走了以后,他又必须得留下来加班接着完成任务。看似所有的时间都耗在了工作上,但实际上工作效率并不高,所以只能是占用自己生活的时间。就这样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觉得小何的问题就在于他的碎片化时间太多,其实不然。他的问题就在于自己被时间分割成了很多碎片。同样数量的事情,都被他分散开来去处理,当然耗精力耗时间,工作做不完,生活也是一团糟。
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一方面就是从提高工作效率入手,另一方面就是从节约时间方面入手。只有试着去管理时间,才能把自己一天需要做的事情按时完成,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减少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就是一种节约时间的良好方式。
【智慧屋】
事情越减越少,时间越减越多
按照批量处理事情的原则,我们一件一件来消灭自己手头上的事情。所以,事情只会越来越少。而因为这种方式节约了我们的时间,也利用了一些碎片化的时间,所以也就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变多了。比如,我们完整地看完一集电视剧大概要花四十分钟,这是在没有广告的前提下。但是如果电视剧里插播几则广告,我们看完这集电视剧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成了一小时。这其中的广告就相当于把完整的四十分钟分割成了多个片段,所以看完同样一集电视剧所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了。
同样,我们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安排事情很随意,想到什么就干什么,而没有一个好的时间管理方法,那我们的工作时间就会成倍增加。
乘法管理:高效思考,大块执行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比如,给公司做的广告文案,上交的时候没有通过,还需要更加细致的修改。那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肯定会思考一下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修改,怎样将公司产品和文案结合得更加自然出色。这个思考过程就是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的统筹计划,那么,这种统筹计划是否一定要有专门的半小时或者一小时来进行呢?
其实,我们今天要讲到的就是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思考问题,一件事情摆在你面前,等你想清楚怎么去做以后,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容易了很多。我们所说的高效思考,大块执行又是指什么呢?高效思考就是抓住各种时间的间隙,把你处理事情的方法在你的脑海形成一个初步的想法。而大块执行,就是在想法建立以后,安排一个足够你去执行这个想法的大块时间,将想法实施出来。这就是时间管理上的乘法管理。
一般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的时候,如果是表扬那个人的工作能力特别强,做什么都是快别人一步,很多事情别人没有想到的,他都能想到,并且做得很好。这里“别人没有想到的”其实就是说在问题出现的时候,他能想清楚怎么解决,而一旦想清楚怎么解决以后,自然能比那些没有想清楚如何解决的人做得好,做得快。有人可能又会说,那我思考解决方案的时候,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我必须等到一个整块的不被分散的时间段才行。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做,因为现在想要安排一段集中的时间本来就很难,而那么多零碎的时间,如果不好好利用的话也是白白浪费。况且,利用起来后,会让你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吴梅是一家高端艺术品销售公司的顾问,之前就职的那家金融公司倒闭以后,她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这家公司。进入新公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公司一个星期的全封闭式培训,讲课的老师都是公司的高管,他们将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一股脑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都讲了出来,并要求那些新来的员工在这个星期后的考核中拿到一个优秀的成绩,只有这样,最后才能留在公司。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吴梅学起来有点吃力,曾经一度还想要放弃。
在培训的最后一天下午,公司安排了好几个老员工来给正在接受培训的准新员工做演讲。其实所谓演讲也就是讲讲自己的故事,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在公司站稳脚跟,并赚到自己满意的薪水的。其中有一个女孩子比吴梅还要小两岁,她是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了这家公司。毕业没多久,在这里挣到了不少钱。这一点很吸引吴梅,她想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因为自己真的太缺钱了。
最后的考核分为笔试和口试,在笔试部分,大部分人都顺利地拿到了八十以上的分数,顺利过关。口试安排在下午,大家都有点儿紧张。所以,大部分人都在通过闲聊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但是吴梅却在思考着口试的问题。她拿出自己平时做的课堂笔记,开始回忆这些天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在脑子里一遍遍地演练,到时候坐在自己对面的那个考官可能会给她抛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自己又该如何漂亮地应对。
趁着午休后的间隙,她已经将这次口试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脑子里演练了很多遍了。所以,在最终的考核过程中,她表现得很从容,回答问题的思路也很清晰,赢得考官赞赏。笔试和口试都顺利通过以后,她很幸运地留在了公司。虽然有幸留下来了,她还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公司里优秀的人太多了,想要在她们中间脱颖而出简直有点太难了,她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
为了和公司快节奏的工作保持一致的步调,她每天很早就起床。起床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楼下的小公园里跑几圈。为了让自己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她一般都会在跑步的时候将自己今天要联系的客户在脑子中梳理一遍。有哪些客户是第一次联系的,有哪些客户是已经有购买意向的,有哪些客户是在主动询问产品的,还有哪些客户是需要面谈的。等她跑完步以后,这些问题也已经捋清楚了。
跑完步回家洗漱的时候,又会按照自己的工作进度来给这些客户排一个联系时间表,先联系谁,再联系谁,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这个问题也趁着这个间隙解决掉了。而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她也在心里琢磨如何加大意向客户的成交率。所以,在每一个可以思考的时间间隙,她都没有放弃思考的机会。
等到她到达公司以后,就可以直接开展手上的工作了,工作安排得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不像有一些新员工,来到公司就开始抓瞎,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天的时间也很快就混了过去,自己也没有取得什么工作成果,所以进步很慢,成长也很慢。但是吴梅利用这种乘法管理方式,就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让自己的时间看上去比别人多了很多,但实际上只是在时间的利用上比别人更加充分而已。
这样没过多久,吴梅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她拿到了比同批员工多很多的工资。这就是对自己科学管理时间最现实的回报。
我们有效的工作时间很可能被会议,讨论和突发情况给打断,当你的时间变成小块小块的以后,如何去利用这一小块,或者小块与小块的间隙,就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而这种乘法管理,就是将时间从小块变成大块的方法,用对了,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智慧屋】
一天有多少个时间的间隙?
你有没有认真思考或者认真计算过,以你目前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一天的时间能给你留出多少个时间的间隙?或者我们无从思考和计算,因为这种间隙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早上要坐很长时间的公交和地铁,但是这种时候自己却没有思考任何问题,只是让时间在发呆中过去,没有一点效率产出。中午吃完饭以后,宁愿不睡觉也要刷会儿手机玩会儿游戏,却丝毫也不关心下午的工作安排。
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可以数出很多像这样的时间空当,只不过我们平时并没有去过多留意。所以只能觉得自己时间永远也不够用,工作永远也做不完。
工作效率提高的关键在哪里?
有人说,想要一天之内完成更多的工作,那就遵循一个字:
干。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多做一点事情,那不就等于提高了工作效率吗?但我们说不经过思考就动手,就等于一种蛮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事情做到一半发现没办法继续了,所以只好再从头开始干。这样的反反复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精力。
比如,我们想要做一个飞机模型,你首先应该思考一下真实的飞机长什么样,然后将飞机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图纸上,再然后你才能着手准备材料开始施工。如果你连前面的思考过程都没有,直接找来材料凭借临时发挥的想象就开始胡乱建造,那你建出来的很有可能就和真正的飞机模型差了十万八千里了,不得不推翻重造。
除法管理:调整情绪,高效工作
前面两节提到了时间管理上的减法管理和乘法管理,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另外一种管理方法:除法管理。其实我们说到的这些方法都是一些利用时间碎片的方法,前面讲到的减法管理就是减少自己的时间碎片,而乘法管理就是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那除法管理又是什么呢?我们上学的时候,每次上完一节课或者两节课以后,自己就感到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精力明显下降,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老是想着一些跟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废物式的时间碎片。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除掉这些影响我们学习的不好因素,将这些废物式的时间碎片慢慢地排除掉,这就是一种时间的除法管理方式。
首先我们要找到自己注意力下降的原因,因为长时间地专注做一件事情会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所以需要我们去调节一下来消除这种疲惫感。调节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选择放空一会儿,什么也不做休息一下。而有的人选择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来调剂一下。其实,选择好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公司就为员工配备了专门的健身房,为的就是能帮他们缓解工作的压力和疲惫。一个人在精力满满状态极佳的时候,工作效率也自然跟着提高。所以,我们想要排除自己工作时间之内那些状态不好的时候,就要做一些与工作不一样的事情。比如,你工作的常态是经常跑来跑去,为了缓解这种疲惫,你就需要坐下来休息休息。坐下来这个行为就是区别于平时跑来跑去这个状态,这样才更容易让自己得到放松。
小海在一家外贸公司做业务员,他刚刚大学毕业还没有多久,为了尽快靠自己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所以工作起来很拼命。每天工作的时候,都是马不停蹄地在外面跑业务,和客户谈判签单。有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吃点方便面随便应付一下。在外面跑完业务回到公司以后,人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他依然歇不下来,满脑子都装着工作,挣钱等想法。
第一季度,他成交了三十个订单,拿到了一份不错的薪水。这让他信心大增,刚开完第一季度的表彰大会,他马上又投入到了下一季度的工作中,开始马不停蹄地跑客户,签单。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工作起来比第一季度更加忙碌了,但是却没有得到与之对应的回报,签下的单子还不到第一季度的一半。
因为他的大脑和身体长期处于一个工作的状态,所以时间一长,工作效率就变得没那么高了。
如果我们选择了不适当的休息方式,不仅不会让自己的劳累得到缓解,反而还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让自己越来越累。
有人说自己都上了一天的班了,已经很累了,所以一想到休息就是找个地方坐下来一动不动,或者能躺着就尽量躺着。就算身体得到了休息,但是大脑并没有放松下来,还是相当于没有休息。
而有的人又有不同的想法,觉得既然是休息,那就是要痛痛快快地玩一顿,大吃大喝,然后再通宵K歌,这样就能让自己得到放松和调整。其实这样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身心,但过犹不及,结束之后会让你累上加累,增加心理疲劳。
我们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在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消除自己状态不好的那段时间,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尽快恢复状态,以便再次投入工作。这种方法既包含了情景的切换,也包含了状态的改变。
好的时间管理就是要协调好我们自己的时间,平衡好工作和休息的状态,既能让工作服务更好的休息,也能让休息服务更好的工作。而把时间变得高效就是一种最好的利用,我们要保证自己在工作中时刻都是一种最好的状态,才能保证自己的时间被最高效率地利用。所以当我们状态不佳,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停下来调整状态然后重新出发。
【智慧屋】
不要等到干不动了以后才想起来需要休息
都说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事情就是后悔,但是每天依然有很多人处在后悔的状态。平时强调要适当地放松以便高效率地工作,都当成了一种无意义的耳边风。等到有一天,自己真的累病了,累得倒下了,才后悔自己在平时没有注意休息。比如,有人没日没夜地工作,在公司工作,回到家以后还是工作。该吃饭的时候工作,该睡觉的时候还是工作。以为自己这样的勤奋肯定能换来一个很好的成绩,到最后,好的成绩是换来了,自己却无福消受。这就是得不偿失。
决定你累不累的是你的低效率时间多不多
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平时的工作任务也不重,工作状态也还算轻松,可是到最后为什么还是感到身心疲惫呢?其实我们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我们感到累的直接原因是工作量太大。其实不然,我们感到累是因为我们的低效率时间太多,而我们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去排除。
低效率的状态就是要把最后一点体力耗在工作上,以为这是敬业和努力,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无意义的消耗。如果长期保持这种低效率的工作状态,那么人就会长期保持在一种疲惫的状态。所以,我们感到太累了,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的效率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