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促使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本书拟采用外部经济理论、创新理论、网络组织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进行解释。从外部经济理论角度来看,区域旅游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源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所产生的自增强机制;从创新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创新需求和创新优势则是驱动旅游企业地理集中的深层动力;而从网络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是集聚网络外部化过程中正反馈机制作用的正面结果;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来考察,旅游地社会资本存量的增长是引致区域旅游企业集聚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助动力。
一 外部经济自增强机制
外部经济理论是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最传统的理论解释。其理论渊源是马歇尔和韦伯的相关理论观点。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经济学原理》一书将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归因于外部规模经济——丰富的专业劳动力供求、专业化供应商的存在和技术知识的外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工业区位论创立者艾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则强调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聚到同一地点会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和销售利益的增长,形成集聚效应。沿着马歇尔和韦伯的思路,保罗·R.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通过新经济地理模型探讨了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在克鲁格曼看来,产业的地理集中可能源于区域历史中一些并无前兆的“偶然事件”,一旦形成规模,外部规模经济就会使之不断强化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倾向于自我延续。除上述经济学家所阐述的规模经济效应外,范围经济也是区域产业集聚的重要动力。[17]
波特也论述过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自增强机制。在他看来,当产业集群中企业数目达到一定数量后,会触发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同类企业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处于产业链条不同环节的企业还会因其他企业的成长壮大而获得范围经济效益。
就区域旅游产业集聚而言,随着进入企业的不断增加,由基础设施共享、中间投入品共享、区域品牌共享、风险分担以及其他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y)的存在,会在产业层面形成规模报酬递增。随着整体规模的扩张,所有企业的平均成本就会随之下降,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而后,随着旅游基本行业企业的不断积聚,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不断完善。旅游地的吸引力上升,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又会引致愈加多样化的需求,进而刺激旅游企业横向分工的细化和深化,衍生出新的旅游产业部门。[18]当各旅游基本行业(即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行业)的旅游企业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为其提供原材料或产品的上游企业也进入集聚期,产业链条在纵向上得以延伸。区域内旅游产业链条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促使旅游地的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在有利、有力的制度、政策保障下,集群内的旅游企业获得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又进一步增强。
然而,这种外部经济自增强机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集群内的旅游企业数量、集群的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旅游企业的空间集聚会产生“拥挤成本”或“外部不经济”,削弱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19]这时,集群内旅游企业数量、集群的总体规模会稳定在一定水平,抑或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学习和创新机制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需求和创新优势是驱使企业地理集中的深层动力。创新过程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输入,需要面对面交流和频繁互动才能被有效获取。这会诱使创新主体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促使集群形成。反之,维持并强化创新的相关支撑因素,如文化认同、相互信任等,又会在集群特有的氛围中得到培育。
就旅游产业集群而言,学习和创新既是区分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企业简单集聚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动力。而集群的集体学习机制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所谓集体学习机制,是指企业集群各个要素之间知识流动的渠道和作用方式。[20][21]集群通过集体学习能在集群内企业间传播、创造、积累新的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的产品在专利保护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旅游产业集群的学习创新特征和集体学习机制也与传统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区别。与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类似的是,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行为也是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阎友兵、王志凡(2009)指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动机源于三个方面: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推动力、经济利益的驱动力、政府旅游产业规划和创新政策的引导力。[22]创新动机产生后,在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知识库的辅助下,通过旅游企业主体的转换作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使旅游企业、当地政府、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都从中受益,同时还会反作用于市场,激发新的创新需求;新一轮创新会推动旅游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创新活动,因此呈螺旋上升而不断演进。
旅游产业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是多维的。从学习和创新主体看,既包括旅游企业,也包括政府部门、相关高校科及研机构;从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来看,既有旅游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从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又有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在互动中学”(Learning by interacting);从学习和创新的特征来看,既有需求促进的企业率先创新,也有企业模仿集群外先进旅游企业和集群内龙头企业的模仿创新。正是这种多维的学习机制,使得旅游企业集群在创新传播速度方面快于制造业集群,同时也使得集群内创新的参与者能从创新中获得发展。
(一)政府的学习和创新
由于地质历史和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此,其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规划、引导和参与。从区域旅游发展实践看,政府部门不仅是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规划的制定者、旅游政策法规的提供者和执行人,往往也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的领头人甚至是投资人。因而,政府不仅是区域旅游创新的倡导者,往往也是旅游创新的实施者。政府的区域旅游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通过所掌握的市场供求信息对游客的市场调查、旅游者的投诉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市场对本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环境、市场秩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态度和要求,从而进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环境优化、旅游市场规划及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第二,政府部门到外地考察学习,借鉴成功旅游地的经验,进行模仿创新。第三,来自研发机构的创意和设计,由政府实施的创新。如高校、旅游规划设计院及相关咨询机构应邀为旅游地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经专家评审讨论,通过编制单位、当地政府、相关旅游企业、居民代表互动达成的共识,由政府部门推动实施形成创新行动。
此外,上级政府部门通过旅游发展规划或发展计划,直接为下属旅游地提供产品开发或旅游营销方面的创新方案。由于这类创新方案直接来自上级政府部门,具有很强的行政约束力,因而易于形成创新行动。
(二)旅游企业的创新
企业创新主要有两种模式: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又称为率先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研究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和工艺,并推向市场的创新行为;而模仿创新,则是指创新主体吸收和消化率先创新的产品或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进而开发出更优、更富于竞争力的产品或工艺的创新行为。[23]冯卫红(2013)认为,旅游企业创新主要是模仿创新。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24]一方面,在旅游产业中,中小企业占大多数,它们往往存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弱等创新障碍。而模仿创新较之自主创新,又具有“两低一强”(风险低、成本低、竞争力强)的特点。所以,中小型旅游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往往会首选模仿创新。另一方面,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流程具有很强的外显性,而旅游创新又很难通过专利形式进行保护,易于被模仿。例如,旅游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或旅游企业经营者在外地考察时,极易以游客的身份体验同类旅游地、同类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创新之处,这与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不同。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竞争者即便购买到同类产品,也很难洞悉内含在产品中的技术和生产流程。而在旅游产业,旅游产品和服务外显程度高,为中小型旅游企业的模仿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必须指出的是,模仿创新不是抄袭。抄袭只是原样照搬自主创新者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产品的内容、形式甚至销售渠道等方面没有进行任何改进。抄袭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以践踏知识产权的方式与自主创新者竞争的行为,容易引发价格竞争甚至“柠檬市场”的产生。[25]而旅游产业集群中的模仿创新是指基于自主创新企业产品、服务优点的吸收、消化,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推出的既与自主创新者相类似,又具有模仿者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在产业集群内部,当某一旅游企业通过创新取得“先入”收益时,其外部效应很快扩散到整个集群,集群内其他企业在较低模仿成本、较明确的发展路径和较高期望收益的激励下,成为自主创新企业的模仿者与追随者。[26]
冯卫红(2005,2013)通过对平遥古城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提出,旅游企业的学习、创新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经营者通过对整体旅游市场信息的了解,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趋势来创新现有产品和服务,或是从媒体和广告中获得最新产品信息进而进行模仿创新;二是通过旅游经营者到外地参观学习或作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技术进行模仿创新;三是通过与集群外企业的联系、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并由此激发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四是通过与集群内外的科研机构、有关专家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新知识和创新来源。
(三)旅游企业与政府及相关机构的互动与合作
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互动主要体现为政府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劳动力培训和教育、宣传网站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知识来源,而企业通过自身的创新及与其他企业的竞合互动来促进政府产品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旅游企业与教育、中介等相关机构的互动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人才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从这样的活动与合作中,旅游企业能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而旅游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会为旅游企业提供创新来源。
综上所述,创新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旅游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包括旅游企业、政府及科研、教育、中介等相关机构。就旅游企业而言,其创新既包括原创性的自主创新,又包括模仿创新。与制造业不同的是,来自企业研发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较弱,而来自需求促进的创新则占据较大份额。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中,既有来自外部的经验、需求信息、专家和研发机构的贡献,也有来自集群内的信息、技术、经验共享的好处。而后者正是促使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 集聚网络外部化
网络外部化也称为网络效应,是西方经济学界为分析信息技术与网络产品的需求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具体而言,这一概念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直接的网络外部化。由于消费者对一些信息产品的消费存在相互依赖性,对某种信息产品的使用将直接增加同种产品消费者的效用,因而随着该产品用户数量的增加,其市场吸引力也随之增强,从而出现“赢者通吃”的结局,即该产品由一家企业垄断供给。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会首先考察已有用户的人数与规模,那些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基数的企业,被认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二是间接的网络外部化,即与最终产品相配套的互补产品的需求也具有网络效应,最终产品的用户基数越大,则互补产品的生产厂家更愿意提供与之兼容的配套产品,因而购买最终产品的用户将获得更多的消费利益。符正平(2002)指出,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其实质也是一个网络外部化过程。他从企业区位决策的角度论证了“企业的区位集聚是网络效应在起作用”的观点。[27]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某种最低临界规模时,新企业进入集群的速度将加快,正反馈机制开始起作用,直至集群饱和(见图2-1)。
图2-1 网路效应下集群的形成过程
资料来源: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本书在考察了旅游产业的特点并将其与信息产业相比较后发现,与信息产业相类似旅游产业也是一个网络效应十分明显的产业。首先,作为旅游地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景区,具有直接的网络效应。以主题公园为例,与信息产品类似,其消费存在一个明显的“用户基数”,只有达到“用户基数”,景区才能弥补运行成本,才有能力保证景区处于全面运行状态;否则,景区会关闭一些游乐项目,以降低运行成本。因此,在公园达到饱和状态以前,接待规模越大,旅游者的预期收益越高。又如,一些以历史街区为基础兴建或是全新建设的“旅游综合体”,也是“网络效应”的体现者,存在着一个最低的游客接待、消费规模。只有游客的接待、消费达到一定规模,综合体内的经营者才能有利可图,才有可能继续留在综合体内为游客提供服务。否则,由于游客规模不够,综合体内的经营者不能实现最低销售收入,经营难以维持,就会选择退出。经营者的退出,意味着游客可以选择的产品和服务变少,其福利降低。
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是间接网络效应的体现者。作为旅游地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景区与其他要素行业之间,可被看作“最终产品”与“配套产品”的关系。旅游景区的接待规模越大,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行业部门更愿意为其提供“兼容”的配套产品。参观该景区的游客将会有更多的消费选择。例如,在一些旅游城市公交公司会为那些接待量大的景区开通“旅游专线”或“景区直通车”,而一些小景区则很难获得此项配套;旅行社的导游人员,对那些接待量大的热门景区的熟悉程度,往往也高于那些接待规模有限的景区。
由此可见,旅游业是一个网络效应很强的产业,而其网络效应形成的关键在于作为旅游地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景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越强、接待规模越大,不仅旅游消费者对其的向往度、认可度越高,而且,愿意为其提供配套产品的相关企业越多。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就会使得相关的旅游企业在地理上往旅游景区靠近、集中。这种旅游企业围绕核心吸引物地理靠近、集中的过程,就是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集群的过程。
网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网络效应产生良性循环,则集群形成;反之,产生恶性循环,则会导致集群毁灭。[28]在旅游产业中,容易出现的状况是质量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柠檬市场”现象。集群内企业相互模仿、降低质量和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为一旦蔓延,就会对旅游地的区域品牌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损害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甚至使旅游地的旅游产业集群走向解体。
四 社会资本作用机制
集群的社会资本由企业个体社会资本和集群集体社会资本两部分组成。企业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嵌入个体行动者网络中的资源,为其自身工具性行动服务。而集群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是集群中治理人们互动关系的制度、关系、态度、价值观[29],是因集群的网络特征而产生的集体行动能力。这种集体行动能力,一方面,使得集体中的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成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使集体内的其他成员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在集体行动中,集体行动能力还可以产生新的资源。[30]个体社会资本与集体社会资本在集群中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它们彼此依存而又相互区别。在本书研究中,旅游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主要是就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而言,它包括结构、认知和关系三个维度。[31]社会资本对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方面。旅游地的社会资本存量越高,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越“优质”。
(一)旅游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价值分析
陈剑锋(2003)认为,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价值由集群的初始社会背景、集群中组织的数量、组织间的关联程度、信息对称程度及企业间空间靠近程度共同决定。社会背景决定集群的社会资本初始存量。[3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旅游企业倾向于向具有高社会资本存量的区域集中。在旅游企业集聚的初期,旅游地相关组织的数量越多,其社会资本的价值越高;当组织数量继续增长时,其社会资本价值开始下降(见图2-2)。而旅游地的相关组织间的关联度越高,联系越紧密,其社会资本价值越高(见图2-3);旅游地相关组织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旅游地社会资本的价值就越低(见图2-4);旅游地企业间空间距离越近,其社会资本价值越高(见图2-5)。
图2-2 社会资本与组织数量
资料来源:图2-1至图2-4参考陈剑锋《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价值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学术研究》2003年第2期,有改动。
图2-3 社会资本与组织间关联程度
资料来源:图2-1至图2-4参考陈剑锋《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价值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学术研究》2003年第2期,有改动。
图2-4 社会资本与组织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图2-5 社会资本与旅游企业间空间距离接近程度
资料来源:图2-1至图2-4参考陈剑锋《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价值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学术研究》2003年第2期,有改动。
(二)旅游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方式
旅游产业集群中,旅游地社会资本的作用方式包括结构维度、认知维度和关系维度三个方面(见图2-6)。
图2-6 旅游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方式
资料来源: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9年,第83页,略有改动。
第一,从结构维度看,社会资本所塑造的网络关系可以减少旅游地企业间的沟通障碍,增进成员间合作信任和个人关系的稳定。旅游地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集群内旅游企业获得所需的熟练员工、专业技术、资金支持以及政府或其他部门提供的优惠政策。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扩充了旅游地技术创新的传播渠道,降低了有关组织的信息搜寻成本。
第二,从认知维度看,旅游地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旅游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增加知识转移、扩散的机会和能力,提高合作效率。相对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集群中存在着更多的隐性知识,社会资本所形成的认知能力对集群成员来说更加重要。[33]
第三,从关系维度看,旅游地社会资本塑造的信任关系可以增强旅游企业间的互惠预期和交流意愿,降低对风险的畏惧,促进合作的深入开展,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交流学习的动力。旅游地的社会资本,还会为有效信息的传播提供机会,为信息传播、知识创新提供平台。
综上所述,旅游地的社会资本,不仅可以通过关系网络为集群内旅游企业合作提供机会,提高集群知识在旅游企业间传播的机会和能力、提高集群成员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增进集群成员间的信任、互惠和交流意愿,提升旅游企业合作效率。
(三)旅游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途径
旅游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途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资本所产生的大量信息为旅游企业的价值判断提供支持。社会资本的存在,强化了旅游产业集群中的关系网络,使旅游企业间的依赖性加强、信任加深,交流渠道得以拓展、交流对象范围得以扩展、交流,形式也更加丰富。在旅游企业的交往互动中,大量的信息在企业间流动、扩散。有些信息可以直接为旅游企业带来益处,有些信息会留存于旅游企业员工的大脑中,成为一种有待激发的潜在知识。这些信息可能包罗万象且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往往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地域性。[34]一旦这些信息与相应的环境条件相结合,其功能就会被激发,其价值就得以显现。因此,旅游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所产生的信息,要么直接为旅游企业所利用,立即体现其价值;要么以“冗余”的形式存在于旅游经营者和企业员工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为旅游企业的价值判断提供支持。
第二,社会资本通过复制现有关系模式或改变网络结构,为旅游企业的资源获取提供通道。在旅游产业集群中,旅游企业间由于分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相对于集群外的企业而言,集群内的旅游企业处于关系稠密地带,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不断复制关系模式、扩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资源。一旦集群中的旅游企业难以通过现有关系模式的复制来获取资源,就会主动寻求与新的关系稠密地带相连接,改变现有网络结构,为企业资源的获取扩展新通道。
第三,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旅游企业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提高。旅游企业处于集群分工网络中的不同位置,依靠各自不同的核心能力专注于旅游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部分环节,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由于集群网络的相对稳定性,旅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其资源配置呈现明显的专业化特征。旅游企业服务流程、技术和人员的专业化,使得企业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化资源的辨识、吸收、利用和配置能力具有相对优势,使企业从长期专业化生产中获得累积性知识,而社会资本为集群中旅游企业创造的信息通道极大便利了资源在旅游企业间的分配,并通过相互学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促进知识、技术的溢出,进而促进学习机制的形成。在旅游地的关系网络中,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旅游企业间基于共同获益的动机来共享彼此的隐性知识来为自己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同时,社会资本也促进了旅游企业知识与技术的溢出,促进集体学习机制的形成。不同的旅游企业通过不断吸收其他企业的创新性资源并转移自己的知识,增加创新机会、提高创新效率,并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第五,社会资本通过信息能力影响旅游创业者的创业机会价值。崔祥民、梅强(201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集群的社会资本使创业者能够及时得到有用的信息,提高决策速度和准确性。[35]而创业者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对旅游企业的创业机会市场价值、创业机会利用价值、创业机会经济价值均有正面的影响。
[1] Steinlec,Schiele H.,“When Industries Cluster? A Proposal on How to Assess an Industry’s Propensity to Concentrate at a Single Region or Nation”.Research Policy,Vol.31,2002,pp.849-858.
[2]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第79页。
[3] 陈秀琼:《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竞争力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年,第36页。
[4]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5年,第16页。
[5] 同上书,第17页。
[6] Abernatby,W.J.,Clark,K.B.,“Innovation: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search Policy,Vol.14,1985,pp.3-22.
[7] Flowers,J.,Easterling,K.,“Growing South Carolina’s Tourism Clust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Vol.4 No.6,2006,pp.15-20.
[8] Nordin,S.,“Tourism Clustering and Innovation: 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port of National Program for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Systems and Clusters,2003.
[9]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5年,第18页。
[10] 高洪涛:《城市型旅游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第16页。
[11] 张帆、王雷震、李春光等:《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研究》,《城市》2003年第5期。
[12] Flowers,J.,Easterling,K.,“Growing South Carolina’s Tourism Clust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Vol.4,No.6,2006,pp.15-20.
[13] 舒波、尹浩然:《基于DEMATEL的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影响要求评价与促进作用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5卷第1期。
[14]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第83页。
[15]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第83页。
[16]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第84页。
[17] 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集聚经济”到“创新网络”》,《科研管理》2004年第4卷第25期。
[18]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第108页。
[19] 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集聚经济”到“创新网络”》,《科研管理》2004年第4卷第25期。
[20] 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21] 代吉林、李新春、张书军:《集群企业学习导向、模仿创新和绩效》,《软科学》2006年第4期。
[22] 阎友兵、王志凡:《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23] 年志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模仿创新》,《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24]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基于案例的总结和探讨》,《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29卷第11期。
[25] 张晨:《旅游业“柠檬市场”现象及其规避对策》,《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6期。
[26]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基于案例的总结和探讨》,《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29卷第11期。
[27]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28]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29] Iyers,Kitson M. and Toh,B.,“Social Capital,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 Regional Studies,Vol.39,No.8,2005,pp.1015-1040.
[30] 肖为群、王迎军:《集群社会资本与集群内企业成长——一个经验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2期。
[31] 王颖、彭灿:《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集群知识系统环境优化》,《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32] 陈剑锋:《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价值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学术研究》2003年第2期。
[33]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9年,第83页。
[34] 向希尧、朱伟民:《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25卷第6期。
[35] 催祥民、梅强:《产业集群内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创业机会价值影响研究》,《软科学》2011年第25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