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探索“自由”的路径选择
从研究成果上看,关于“自由”的哲学探索,有多种不同的路径选择。有的研究诉诸对“自由观”的比较研究(如对庄子、黑格尔、马克思、萨特的自由观的比较研究),有的研究诉诸对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如对自由与平等、正义等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有的研究诉诸对自由状态的比较研究(如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比较研究)。本书作者对自由的探索,作出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从“自由的概念史与社会史”的内在关联中去探索自由。在我看来,这是本书的新意之所在,也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自由不只是一种向往、憧憬和期待,也不只是一种感受、体验和领悟,而是人类的生活——生活的观念和状态。作为生活观念的自由,构成自由的概念史;作为生活状态的自由,构成自由的社会史。因此,对自由的研究,既离不开对自由的概念史研究,也离不开对自由的社会史研究,更离不开对自由的概念史与自由的社会史的内在关联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核心思想,为研究“自由”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哲学基础。本书作者正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由的概念史与自由的社会史的内在关联中去探索自由,作出了自己的关于“自由”的哲学探索的路径选择。这种路径选择,构成了本书的启发性和建设性,有效地避免了议论“自由”的空泛性。
本书作者侯小丰是由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这部著作是在她的
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对于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我最为关切、最为强调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兴趣,二是基础,三是意义。侯小丰博士之所以能够以“自由的概念史与自由的社会史”的内在关联为路径选择,对“自由”这个“宏大”课题作出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探索,是同她的理论兴趣、研究基础和价值追求密切相关的。
首先是作者的理论兴趣。有“兴趣”,才有“抑制不住的渴望”,才有非写不可的激情,才有不期而至的灵感,才有水到渠成的文思。“命题作文”,对于撰写关乎学生学术生命的学位论文来说,实在是不可取的。大约在5年之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侯小丰的时候,她就谈到自由问题,表达了探索自由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理论兴趣,促使她选择了以自由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选题。
其次是作者的研究基础。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创新”,然而,“创新”并不是有意为之、刻意求之,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按照我的体会,起码要有三个积累:一是文献积累,知道人家对此说了什么;二是思想积累,反省自己对此有什么看法;三是生活积累,活化人家说的和自己想的,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惑可解。关于自由,侯小丰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名著,特别是认真地研读了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并深入地思考了关于自由的各种理论问题,因而能够对自由作出较为系统的阐发和论证。
最后是本书的“意义”或“价值”。这个“意义”或“价值”,不只是说它对“学科建设”或“社会实践”有多大的作用,而且主要是说撰写这本书有多大的难度。从自由的概念史和社会史去探索自由,这是需要厚重的理论功底和具体的理论分析的。在写作上下多大工夫,论文就会有多大意义。
在这部著作交付出版社之前,侯小丰给我发来一份“邮件”,讲述了她在吉林大学学习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体会,并诚挚地约我为这部著作写序。读过这些话,我深有同感。我们都是哲学的学生。在学习哲学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以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又以人类的名义讲述个人的故事,人类的文明与个人的思辨融
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对哲学的理解,也构成了我们对诸如“自由”等哲学问题的阐释。深刻地理解“哲学”,深入地阐述“自由”,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愿侯小丰博士在自己选择的哲学道路和自己心仪的哲学论题上不断进步。
是为序。
孙正聿
201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