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里根政府应对滞胀的主要做法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明确赞成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主张,从两个方面着手消除滞胀:一方面通过抑制货币增长来降低通胀;另一方面通过减税和压缩政府开支(至少减缓开支的增长速度)来刺激增长平衡预算。
(一)里根经济学
降低通胀率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失业率上升。对此,里根经济学认为,紧缩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前期的高通胀经验让人们形成了高通胀预期。只有当人们确信政府有决心、有能力遏制通胀时,这种高通胀预期才会消失。如此一来,不但通胀率能够降低,失业人数也可以少增加或不增加。因此说,要降低通胀而不造成失业,唯一的办法是政府明确地表明,即使短时期内出现失业增加的现象,也绝不放弃通货紧缩政策。根据这种理论,里根政府向民众说明,经过一个困难阶段后,失业率会下降到正常水平。
图4-8 里根政府时期的美国失业率和CPI走势
资料来源:CPI来自U.S.Department of Labor: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Consumer Price Index for All Urban Consumers:All Items,笔者取月度数据的平均值为年度数据。失业率来自U.S.Department of Labor: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Civilian Unemployment Rate。以1981年为基期计算变化百分比。
图4-9 美国的菲利普斯曲线(1981-1988)
资料来源:CPI来自U.S.Department of Labor: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Consumer Price Index for All Urban Consumers:All Items,笔者取月度数据的平均值为年度数据。失业率来自U.S.Department of Labor: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Civilian Unemployment Rate。
里根政府在平衡政府预算方面也是困难重重。当时正值冷战后期,美苏争霸和星球大战需要大量国防开支,因此,要减少政府支出总额,就只有削减各类福利支出,可是这势必影响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对此,供给学派用“拉弗曲线”说明通过大量削减所得税,可以增加人们的税后收入,进而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增加,从而扩大税基,最终增加政府税收。这种理论从根本上支持了里根政府实施能够扩大财政收入的减税政策。
“里根经济学”在降低通胀率和失业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CPI从1981年的90.93上涨到1988年的118.28,上涨了30.07%,而同期失业率则从7.62下降到5.49,下降了27.9%。从总体上讲,美国经济基本上摆脱了滞胀。
图4-10 美国财政结余和净出口变动(1960-1988)
资料来源:财政结余数据来自The White House: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的Federal Surplus or Deficit[-]。净出口数据来自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Net Exports of Goods &Services。
(二)治理“滞胀”的负面效应:双赤字
里根政府和美联储实际上执行了“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里根上台以前的1980年,美国财政赤字为738.3亿美元;到1986年,财政赤字已达到2200亿美元。这一时期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财政赤字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如此庞大的赤字能够得以维系,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当时日本等国的资金大举进入美国金融市场购买美国国债;其负面结果是,美国背上了财政赤字和净出口的“双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