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可拆分与不可拆分之间:传统语境中的“哈巴”释义

在田野过程中,我发现,之前对于“哈巴”的释义“‘哈’有气、力、舌头颤动等多种释意;‘巴’有抬、捧诸多意思,直译‘哈巴’可为贺的声气,转意为颂歌、赞歌(有的直呼为桌子上的歌)”[1],似乎只是学者的阐释,“哈巴”一词在民间使用的惯习中并不能如此解释。而李元庆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过,“作为歌种名称的‘哈吧’,在实际发音中有‘xa31pa21’、‘’和拉吧(la55pa31)之分。哈尼族翻译家们对它有‘舌头颤动’、‘助气捧场’等多种诠释。参照其开腔引句所必备的‘萨咿’及其变音均有‘吉祥、幸福、欢乐’等多重含义,我们曾将它转意为‘颂歌’(但不同于祭祀神灵的‘颂’的一类)”[2]。虽然作者在此处为“颂歌”作了注解,但是,所谓的“颂歌”“赞歌”仍然很容易使人误认为其内容均为赞美、祝颂、祷念等题材,而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叙事性与说理性在“哈巴”中都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所以,此种界定有望文生义之嫌,不甚妥当。

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田野研究获得答案。可是,在对云南元江县4个乡镇的7个哈尼族村寨做过调查后,我发现问题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关于“哈巴”一词的含义,有几个被访者几乎就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不过,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认为“哈巴”应该是个双音节词,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单独为每个音节释义,只能按本民族传统观念来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只有个别人认为拆开也可以,并且给我做了他们自己的解释。

(一)“民族的歌”:莫批杨月阿的“哈巴”释义

2004年7月,我在元江县因远镇卡腊办事处的乌布鲁冲村[3]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工作。该村为哈尼村,全村150余人均为哈尼族。在那儿,我采访了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哈巴卡”(xa33pa31kha33)能手,也是该村的一个莫批——杨月阿[4]。对于“哈巴”一词的释义问题,他持的是不可拆分观点。我们可以引入一段当时的访谈对话:

……

刘:嗯,好的,然后我就问问您“哈巴”的事情。这个“哈巴”是什么意思啊?[5]

杨:“哈巴”就是民族的歌了嘛。就是我们民族的歌。

刘:那“哈”是什么意思?“巴”是什么意思?

杨:这个么……[想了一会儿]

刘:就是说“哈”和“巴”能不能拆开来解释,说“哈”是什么意思,“巴”是什么意思,然后“哈巴”合在一起又是什么意思?

杨:不能不能。这个“哈巴”就是“哈巴”,不能翻译,不能拆开。

刘:嗯。那不说“哈巴”的“哈”,就单单说“哈”这个字,它在哈尼话里有哪些意思啊?

杨:像这样么“哈”就是“魂”了嘛。“哟哈”(jo31xa33)就是“魂灵”了。

\杨的儿子:“哈”还有么就是“不好的”意思,就是口舌是非,“哈多拉”(xa33to31la33)。

刘:哦。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别的吗?

\杨的儿子:嗯,还有,就是打泼掉(打翻)的意思,“迪哈”(ti31xa33)。

刘:还有没有其他的了?不是说还有“梅哈”(me31xa33),在这里是“哈”是舌头的意思吗?

杨:哦,是了。“梅哈”么就是“嘴”了嘛,“哈”也就是“舌头”了。

刘:嗯,是不是这些“哈”都是只有在跟什么“梅”啊“迪”啊“哟”啊一起说才有“舌头”“打泼掉”“魂”这些意思?单独不能说?

杨:嗯,是了。单独说么没有意思了。

刘:那就这四个意思吗?除了这四个还有吗?

杨:就是这四个了。没有了。

刘:那“巴”呢?也像“哈”这样说,有哪些意思?

杨:“巴”么就是“歌”了,这个就是主要的意思了。

刘:有没有一个意思说是“抬”“捧”?

杨:嗯,“抬”啊?

刘:嗯。

杨:那个就不是这个“巴”了。不一样了。有倒是有。

刘:就是说那个说“抬”的意思的“巴”不能来解释“哈巴”的这个“巴”?

杨:是了嘛。“哈巴”“哈巴”么就是要连在一起说了,拆开就搭配不当了。

刘:好的。那你们说“哈巴”的时候有没有“酒歌”之类的说法?

\杨的女儿:没有没有,“哈巴”么就是我们民族的歌了。酒歌是说有时候他们在喝酒的时候唱,但是我们一般不叫酒歌。不能这样叫。

刘:就是说起“哈巴”首先第一个想到的是“民族的歌”是吧?别的都不对?

杨:嗯,就是这样了。

……

“民族的歌”“民族调子”,等等,是我在田野中听到最多的解释。但凡说是不可拆分的被访者,基本都会告诉我“哈巴”就是这个意思了。他们认为,“哈”和“巴”虽然也有其他义项,但都必须与特定音节搭配,若是放到“哈巴”这一词语中来,便不能再依那些意思解释了。“哈巴”就是一个整体,传统中的民众都知道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歌”,要是非得把它拆开来讲就没有意义了。

图5 莫批杨月阿

(二)小阿爷杨仲机的“哈巴”释义

2006年寒假,我在元江县进行了为期17天的田野研究,主要任务依然是围绕“哈巴”的名称释义和其中的分类体系进行系列访谈。此次研究选取了6个不同的田野点,在因远镇卡腊村委会拉力村民小组[6],对小阿爷[7]杨仲机的访谈给我带来了一个惊喜。

图6 拉力俯瞰图

小阿爷年轻时当过兵,做过十几年的卡腊大队文书和支书,当年也是很风光的,算是村里有点知识的人。那几天他天天跟着我四处访谈,也差不多明白了我想知道的是什么东西。平时我访谈时他经常在一旁帮被访者解释,2月14日晚上回家后我便正式开着MP3给他做了个访谈。他很能说,会用各种形象的比喻来让我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

谈到“哈巴”一词可否拆开释义时,小阿爷说可以,继而给我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而且他的解释听起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据小阿爷所说,“哈”可以理解为“多、多想”的意思,是用在唱的时候,是多想出来的、一套一套的。本来是一个字,但会唱的、聪明的那些人就能想出两个字、三个字,那些不会的一个字就只能唱一个字了。而“巴”则是“稳”的意思,就是定下来,用小阿爷的话说,就是“‘哈’字上多想出来的那些东西在‘巴’字上给它定下来掉”,“唱出来后就定下来,留下在那儿了”。他还说开头哼的那一句“奢……奢……”要两个人唱的时候才哼,是为对方哼的,意思是“不怕不怕,你赶紧唱”,是为了让整个演唱过程接上不要断才哼的。我们可以看一下访谈时的原话:

…………

杨:嗯,高兴的作用。意思么就是山歌了呢,意思么就是说。

刘:“哈巴”就是山歌了芥?

杨:山歌,嗯。

\外公:嗯,山歌也“哈巴”么哪样也“哈巴”了。家头唱的那些也是“哈巴”了。

刘:哈尼话“哈巴”的意思就是“山歌”这样了盖?

杨:嗯,山歌了。

刘:“”跟“”给可以拆开来说啊?“哈巴”“哈巴”给可以分开来说“”是哪样意思“”是哪样意思啊?么是不能拆开?

杨:“哈”是,“哈”是,多想的了。

刘:“哈”是哪样?

杨:“哈”是多想的

刘:多想?

杨:嗯,多想出来的。

…………

图7 小阿爷杨仲机

杨:“多”的那个是,它是,从中它就,扩大了嘛,它的那个话就扩大了。一个名字可以扩大两个,它的那个“哈巴惹”的那下了嘛。它就可以扩大了嘛。可以说小,它的那个。

\外公:哦,要这样解释的那份。

杨:又说小,又扩大。又可以说大,可以说小。他的那个。

刘:一个字,但是你可以在“哈巴”唱的时候你可以给它说成两个字,可以说大……

杨:嗯,两个字,还是个个佩服。哦,这样的了嘛。个个佩服,那个。他有口才了。口才,脑子,要灵的那个就扩大了。

\外公:就是“哈”字了嘛?

杨:嗯,“哈”字了。不会扩大的那个是咋个么咋个的去了的那个了。“”么脑子要灵了。

\外公:“”的意思么我说么是哈么___

杨:多说也可以,少说也可以了嘛。扩大也可以么说小也可以。

……

杨:……[转向我]么那个“文”么就是“文”了嘛,出来以后么,人也是人了,森林是,这个,树是树了,这样定下来了嘛,它就定了嘛。哦,定下来么就“文”了,那个。

刘:定下来的是“文”的意思?[杨点头]这个“文”是“文字”的意思,给是说跟它固定掉的意思?

杨:嗯,固定掉的那份了嘛。

刘:“”么是“”,它一个可以唱成两个的多,但是么“”就是唱出来掉已经定下来了,这个是这个这个是这个这样唱定掉了?

杨:是了,唱定了唱定了。唱定掉了。“文”这样了嘛,它就不动了呢,树是栽活掉就不动了,这样就不会动了呢。

刘:前面唱,多多的唱出来以后么,后面就唱出来以后就定掉了。

杨:定掉了,定死掉了,

\外公:文化的那个文不是吧?

杨:那个了呢,这样不是么不有了呢,文。

刘:“文”就是定下来的意思。

杨:嗯,定下来的意思,定掉了。这阵是,太阳出来了,这样太阳说给你么,太阳出来的定死掉了。

刘:么你咋个想起来用文化的那个“文”字啊?

杨:这个不是么不有了呢,“文”字。[我笑]不有了不是盖?定掉了,定死掉了。

刘:哦,给是“稳稳”的那个“稳”?

杨:“稳稳”的那个“稳”了。

刘:哦,我还以为是文化的那个“文”。

\外公:我说上前是“稳”么是“文”。“”这样么还差不多。

杨:“稳”么就是定死掉了嘛。

……

图8 田野中的外公和我

小阿爷说得很生动,很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方式,不过他的这些看法旁人似乎并不是很认同。虽然经过小阿爷的坚持,外公和小外公他们貌似赞同了他,但采访过程中他们仍然经常表露出对小阿爷的怀疑。在哈尼语中,“哈”确实没有直接表示“多”的意思。小阿爷开始说时,我以为是因为“哈”有“百”的意思,比如“其哈”(t»hi31xa33)、“尼哈”(ni31xa33)就是“一百”“二百”之意,由这个“百”而引申到“多”的意思。但按小阿爷的说法,他认为“其哈”“尼哈”的“哈”字的意思是固定的,就是“百”,到哪里说都有这个意思;可“哈巴”中的“哈”有“多、多想”的意思是根据这个词而来的特定理解,并不是字面意思,到其他词语的组合中就没有了。“巴”也这样,只有在这时才理解成“稳”“固定”的意思。

我在想,小阿爷是不是为了迎合我这个在他看来还算有知识的人才编出这些解释的?还是因为他自己有些文化,又很了解这个传统,因此比普通百姓更能提炼出这一套解释?结束在拉力的田野调查回到家后,我给母亲和一个叔叔讲了小阿爷的看法(母亲和那个叔叔都是布孔支系的哈尼族,从小在农村长大,母语就是哈尼语,均为元江县民族中学的老师),他们都觉得“哈巴”这个词确实很难解释,如果问起来他们也不知道“哈”和“巴”可不可以拆开,拆开后又该怎样分别释义。他们认为,小阿爷这样说虽然没有绝对的证据,但还是比较有道理的,细想之后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既然小阿爷能自己提出一种看法,而且还能自圆其说,那它也就可以成为我们考量“哈巴”一词释义的一种维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