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关于经济功能区的研究
在宏观角度上,郝寿义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演变》中界定了“特殊经济区”的概念,并指出广义的特殊经济区则包括经济特区、沿海沿江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内陆边境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港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41]魏后凯在其著作《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中详细介绍了特殊经济区政策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并对特殊经济区的成效加以分析。[42]此外,张军扩等[43]都在其著作中对开发区、综合配套试验区、特殊功能区等经济功能区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
在微观角度上,以开发区的经验研究占主导。其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侧重点,如法学领域关注功能区管委会的合法性问题、经济学则重点关注各类经济功能区对区域经济学的影响……概括而言,微观角度的经济功能区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功能区的管理体制问题上,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管委会行政主体资格的研究。行政法学学者从法理和规章制度的角度,普遍认同开发区管委会是一个政府派出机构。郭会文在其文章中写到开发区管理机构属于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上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授权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行政主体资格。[44]潘波则认为把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归类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或“派出机构”都明显不妥,而将其界定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关更符合实践现状。[45]二是关于管委会与属地政府关系的研究。对于此问题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但在有些文献中也多有涉及,如李金龙、阮金辉等都曾在著作中提出。[46]三是开发区管委会体制创新及管理模式问题。此外,还有皮黔生、李金龙等在著作中都曾总结了高新区、开发区等经济功能区管委会体制,并提出改革设计等。
对经济功能区管理体制的研究。惠冰提出单一型经济功能区和复合型经济功能区的概念,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构想。孙涛、刘慕鑫认为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复合型经济功能区的特点,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的管理体制,并提出了体制创新的构想。杨龙、王朦分析了经济功能区面临的体制困境,提出了经济功能区转型的模式分析,规模扩张后经济功能区面临的体制问题。蔡玉胜分析了经济功能区的社会管理,分析了经济功能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经济功能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杨文彬分析了经济功能区的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势与问题,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功能区协同治理模式,并提出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途径。[47]赵晓冬等研究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将开发区管理体制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和“政府服务型”,得出我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整体以“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为主,但已经出现“政府服务型”管理体制的结论。[48]
对经济功能区发展路径与趋势的研究。孙海军、郝寿义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经济功能区的形成机制,以聚集效应、空间非均质等来解释经济功能区的形成。张道航提出经济功能区应从“泛化发展”到“泛化延伸”发展,演变的路径要通过“补缺提升”“功能外溢”“区域合作”“设立新区”“融合周边”实现,同时要处理好泛化延伸中的几对关系。李晓等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分析开发区的转型问题,开发区转型中经济转型与空间转型相互作用,而且受到规划转型的影响。[49]
对经济功能区发展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李晓锋分析了天津市高新区的发展特点和现状,发现还存在着整体服务水平较低、行业关联集聚效应不突出、产业格局呈现小低状态等问题,提出了推动天津市高新区实现突破发展的抉择与战略。刘京、仲伟周分析了我国高新区存在扩散不足现象,由于高新区经济位势不高、扩散渠道不畅、高新区周边地区承接能力不强等,使高新区的发展中“孤岛经济”“体制回归”和“边界阴影”等大量存在。杜青通过对217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30类主导产业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存在普遍的产业趋同现象。[50]
周一星、张莉专门研究了城市经济区,概括了城市经济区的概念和组织原则,划分了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和11个二级城市经济区,并对一些城市经济区的发展作出展望。[51]刘星光、董晓峰从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动态度、人均指标、首位度、产业结构相似度等方面,对我国西北地区6个经济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整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西北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52]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临空经济开始发展,临空经济区逐渐建立,学术界也开始了对临空经济区的研究。吴永祥分析了南京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南京临空经济区产业规划的战略构想和发展保障机制。[53]丁同民分析了郑州航空港区法律政策创新的现状,提出了加强郑州航空港区法律政策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法律政策创新的对策建议。[54]我国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时间短,对临空经济区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对这类经济区的概念提法也存在不一致,“机场经济区”“临空经济区”“空港都市区”“航空城”“空港经济区”等提法难以统一。现有的研究多以某个临空经济区为例进行案例研究,缺少与周边城市、其他区域的协调研究。
经济功能区研究中“功能区”“经济区”“开发区”等概念仍在混淆使用,基本概念不清的情况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另一个问题是已有的研究在内容上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中以“开发区”研究为多,其他各类经济功能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此外,有关的研究在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但政治学对经济功能区的关注度还不够。对经济功能区的研究多从管理体制、变迁路径与转型等方面着手,较少涉及经济功能区作为一个区域在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中的作用研究。对于经济功能区的研究多是以个案的形式进行,缺乏对经济功能区的整体状况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