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习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结语

齐俗鲁风,革故鼎新,实非易事,夫子一语令后世生出许多种解读,也在情理之中。总体而言,通过对“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一语的剖析,或能给人如下启示。

文化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孔子时代,齐国强大富裕,鲁国弱小贫穷。但夫子说鲁国更易达到先王大道,是因为鲁国的文化比齐国更先进。鲁国作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因为“犹秉周礼”,即使在庆父之乱的国家动荡时期,也能让欲伐鲁之齐军感叹“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而弃兵(《左传·鲁闵公二年》)。即使面临强军压境,“不私爱其子”的妇人也可以“匹夫之义”大方发问:“宁济公而废私耶?”所谓强弱往往“不在乎有力”(唐罗隐《两同书》,转引自《说苑疏证·佚文考》)。鲁之国力不若齐、晋之强,地域不及秦、楚之大,仍顽强地挺到了战国末期,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力量。

伟大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民众的觉醒与活力。齐、鲁两国之势,或有人言“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说苑》卷七)。齐、鲁两国之“变”,或有人言“若有明君兴之者,齐可使如鲁,鲁可使如大道行之时也”。这是一贯的圣人史观。然孔子是大圣人,终始未能促成齐、鲁两国“道”的实现。清人龚自珍曰:“诚知圣人之文,贵乎知始与卒之间也。……天地,人所造,非圣人自造。”(《五经大义终始论》)“人所造,非圣人造”,一语振聋发聩,历史毕竟是人民自己创造的,圣人的作用只是“知始与卒之间”,指出历史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可能的结果。在时代发展浩浩荡荡的洪流中,在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在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的局势里,如果每一个有良知的民众都能以“道”的标准,从自己出发做好分内的事,或能开辟出“圣人”所未能实践的新天地。


[1]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59页。

[2] 张淑慧:《论语中“道”的语义内涵新探》,《学术交流》2009年第7期。

[3] 邓梦军:《王道思想的源与流》,《光明日报》2015年8月10日第16版。

[4]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