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型与国家现代化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俄国政治与经济的主要特点

我们从前一章论述俄国现代化进程中可以看到,尽管这一过程曲折缓慢、矛盾重重,但客观条件还是迫使俄国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从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关系看,俄国国家制度总体上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体制过渡;经济体制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工业经济转变,从而商品经济冲破了自然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但是,社会转型在推动俄国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要比欧洲国家大得多,其原因甚多,但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农奴制存在的时间漫长,它在俄国维持了370年的统治,就是在1861年解放农奴的改革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之后,到20世纪初封建贵族地主占有的土地仍超过其他成分60%。这说明在俄国农奴制的残余是十分浓重的,这不能不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一直难以摆脱“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矛盾。俄国的每次改革都十分清楚地展示,一方面要学习欧洲,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设法保持俄罗斯的传统;或者说,一方面看到现代化的“普世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俄罗斯的特殊性”。俄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对抗特征,这种对抗不仅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而且表现为‘本土’与‘外来’的对抗。俄罗斯现代化就是在这两种对抗的激烈冲突中踯躅向前的。其激烈的程度,历时之长久,都是‘西方’国家无可比拟的。西方国家现代化也充斥着转型的冲突,但不会存在‘本土’与‘外来’之争,也不会像俄罗斯这样始终困惑于是否应坚守一个‘俄罗斯特殊性’”。因此,可以说:“自彼得大帝开始,在世界时间的宏观时空背景下,俄罗斯进入到特殊性与普世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二元冲突、互异、融构的民族精神苦难历程。”[1]

经过漫长时期的社会经济转型,在国家迈向现代化取得进展之后,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按列宁的说法仍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俄国的资本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是在封建体制中运行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俄国的“现代资本主义帝国可以说是被前资本主义关系的密网紧紧缠绕着”[2]。因此,俄国与欧洲国家相比,在十月革命前它在政治与经济方面必然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