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社交的学问
有些人有时很难打交道,他们有着太多自己的意愿、要求和目的。但是,在社会上,真正聪明的人,不仅能运用压倒对方的交往智慧,突破困境使自己受益,而且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确定朋友和对手,致使自己不受蒙蔽,并以此纵横天下。
适时说点“场面话”
如果你心里对某个人很佩服,但是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在他看来你并不欣赏他,他和你的关系自然也不会变得十分密切;相反,如果你心里对某个人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总能抓住时机适时地说一些“场面话”,那么你们的关系也会由疏远变得亲近起来。
在与同级相处时,为了跟同级拉近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也需要时不时地说点“场面话”。
比如,某一天你看到同级领着小孩一起逛公园,你可以走上前去,打个招呼,逗小孩子玩玩,然后向同级把他的小孩大大夸赞一番,并称赞他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有的说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会感到高兴,而且周围人越多时效果越好。也许第二天上班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那位同级对你特别亲热,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你不要感到有什么意外,这正是你昨天的几句“场面话”得到的回报。
再如,你到同级的办公室来谈工作,看到他的下属都在静静地工作,就是你走进来时,也没有一个人抬头来看一眼,更没有谁问候一句话,这可能惹得你心里很不痛快,甚至有些恼火,你可能会想:“这些人真没礼貌!”你心里可以这样想,但表面不可露出来。当只有你和你的同事时,你可以顺便说几句“场面话”,比如“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啊!”、“你老兄是怎么教育出这样好的下属的,难怪你的工作效率总是那么高!”、“老兄真有一手,本来散慢的人来到你这里也能这么埋头工作,能不能将秘决传授给我?”于是你会发现,当你说完这番话再谈工作时,居然出奇地顺利,你与同级间原来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而这是你以前所不知道的!
顿悟
说些“场面话”,就好像送了点人情给你的同级,于是你会发现同级之间的交往原来并不难处。所谓人情换人情,你今天送出的人情,明天就可能加倍收回来!
结识前辈
日本的精神保健冈本纪念财团理事长冈本常勇先生在他的著作《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确地指出:要“结识能给予你教诲和启迪的前辈”。书中讲到: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是很多的,如由于自己的一点点疏忽而让客户生气,以至拒绝与公司做生意;或由于自己负责的某个项目遭到失败;或在竞争中输给作为竞争对手的彼方公司,等等。这样的情况在商业世界中可谓家常便饭,毫不足怪。可是正因为这些“家常便饭”的事情,可能使自己过去付出的辛劳顷刻间化为乌有,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特别是那些非常认真、患有杞忧症的人所受的打击最大,此时往往容易陷于“隧洞现象”,看不见客观存在的事实,缺乏冷静的判断能力。在这样的时候,若独自一人为之焦虑、发愁,则越想越易钻入狭窄的死胡同。对此,有这样一个方法,即下决心向平时所敬重的上司或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前辈诉说自己的窘境,坦诚地征求意见,接受他们的建议和忠告。
为此,就必须从平日起就注意与那些在关键时刻能给予帮助、不吝赐教的人交往。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常见的一种倾向是:即平时总装出一副与别人不相识的样子,唯有在他遇到困难时候才苦苦哀求,以此希望别人能非常热情地关心他、帮助他。这实在太自私了。要尊重训斥过自己的上司和前辈,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要经常地向他们汇报。唯有持这样的态度,一旦有事的时候,才能有所依靠。
担任公开经营指导协会理事长的喜多村实先生(已故),他总是毫不拘谨地给日本化药总经理原安三郎先生(当时财界屈指可数的实力派人物)打电话,几乎每次都能轻易地见到这位原安三郎先生。
曾在其旗下工作的某先生曾写道:喜多村实先生即便如何见多识广,也不过是一家经营咨询公司的理事长而已,但他却能如此随便地给一位超一流企业的总经理打电话,或登门拜访,且对方总是热情地欢迎先生。这个疑问直到我有幸与喜多村实先生亲切交往之后才得以解开。原来,先生平时就十分注意细致、周密的工作方法。如托别人办某件事后,必定向对方报告其结果,并表示谢意;若是别人有事相求,不管多么细微的事也要立即去做。正因如此长期不懈的努力,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大人物才对他都报以极大的信赖。
这位喜多村实先生同原总经理俩人的关系,对我来讲恰好是个难得的学习榜样。因此,我想尽办法,向偶尔想见的日本维克多唱片公司总经理松野幸吉先生求教。我一年有两次同松野总经理一起吃饭,席间向他请教各种问题。这也是我从喜多村实先生那里学来的方法。
在松野先生去世前的近15年间,无论公私我都受到他许多非常宝贵的建议和忠告。就连我这个不仅生性认真而且小心谨慎、患祀忧症的人,无论向松野总经理诉说多么愚蠢的乞求相助的向题,他总是诚心诚意地予以解答。直到今天,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我之所以能避免走上人生的各种歧路,勉勉强强地完成一个企业家应做的工作,也全仗松野总经理和喜多村实先生的教诲。
顿悟
要想在交往上获得有益的成功,就应该及早地发现你认为是属于能给予你教诲和启迪的人,坦诚地向他们请教。
一个人来到世上,是逐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知识、品行、德行,是在社会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而逐渐形成的。即是说人是在社会环境的熏陶、影响和潜移默化下逐渐学习、进步、发展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所谓社会环境,主要是人际环境,因为社会就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类,也就无所谓社会。所以人际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学识的长进、操行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本来是兔子在生存过程中为了对付天敌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本能之术。说的是狡猾的兔子往往有好几个藏身的洞穴,以便于逃避灾祸。
在古代历史上,将狡兔三窟之术运用于政治斗争的,当首推冯谖。
冯谖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的食客。此人虽无显赫功名,但见识深远,谋事有方,是位智慧过人的奇才。冯谖衣食无着,投奔于权门之下时,本来胸有奇才,但并不自夸自诩,相反,却自称“无好”、“无能”。结果,被孟尝君家的佣人将他列入最低等的门客,给他粗劣的饮食。冯谖不服气,几次发牢骚。于是,孟尝君把他从下等门客升到中等门客,又从中等门客升为上等门客。受到器重后,冯谖决计报效孟尝君。一次,冯谖自告奋勇要求到孟尝君家的封地薛城为其收债。到了薛城,冯谖不但没有催逼百姓们还债,还以孟尝君的名义把带去的债券当着债户的面全部烧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冯谖空手而归,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见他如此快就回来了,很是奇怪,问冯谖收到债后买些什么回来了。冯谖回答道:“你说让‘买你家缺少的’,我考虑后觉得你家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是‘义’,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听后心里很不高兴,但为了照顾面子没有说什么。年后,齐闵王听信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邑薛。没想到,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到半道来迎接他。望着欢迎的人群,孟尝君才恍然大悟,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才真正看到了。这时冯谖又进言:“狡兔有三窟,才能幸免于死。如今公子仅有一窟,还不能高枕而卧,请让我为您再营两窟。”孟尝君听后一阵惊诧。冯谖接着说,“请公子借我高车使用数日,我要让齐王在不远的将来,重新任公子为相。”
当时,孟尝君在列国中的声望较高,各国为了争雄天下,都渴望人才归附。冯谖就带车50乘,金500斤,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游说梁惠主,说齐国放逐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霸天下。梁惠王立即把原来的宰相调去任大将军,派使者带黄金千斤、车百乘,前往聘请孟尝君到魏任宰相。冯谖又先行一步赶回来告诉孟尝君,要他含蓄推辞,以让齐闵王知道此事。
孟尝君依计,梁惠王的使者跑了几趟,也未应允。齐闵王果然得知了梁惠王重金聘用孟尝君的事,大臣们也很惊恐,害怕孟尝君为他人所用对齐国不利。于是,齐闵王再次起用孟尝君。这时,冯谖又给孟尝君出主意,要他让齐闵王用先主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宗庙修成后,冯谖告诉孟尝君,三个窝都建好了,你可以高枕无忧了。本来怀才不遇的孟尝君,因冯谖的“狡兔三窟”之术,复握相国大权,声名更加显赫。
顿悟
从冯谖为孟尝君智营三窟,可以看出,狡兔三窟主要是为了应付多变的政治风云而采用的权术。它启发人们处事要圆滑、世故,事不可做绝,多留条后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应变术带有较大的贬义性质。然而,狡兔三窟也包含着多手准备,有备无患,留有余地,以防意外等意,这在政治、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则是有积极意义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精工公司以钟表业闻名世界。精工公司的产品迫使瑞士钟表业几乎走投无路,在美国市场上也大发神威,占有一席之地。该公司产品制胜的原因,除了物美质高外,还得益于灵活多变、多手准备的行销策略。当他们看到瑞士手表价格昂贵,而美国手表价格低廉时,即把自己产品的价格定在二者之间;当市场发生变化,如卡西欧等公司以廉价表大批投入市场时,他们又以既廉价又多品种的产品投入竞争;为了争夺瑞士手表所占有的高档手表市场,他们也生产几种高级手表,与瑞士高档手表平分秋色。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并不限于手表生产,还根据市场变化,转产高科技产品。如他们发现美国高科技产品市场有利可图,于1975年在美国成立了EPSON分公司,生产的印表机,大赚其钱。在不到10年的时间,该分公司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为40%。该公司推出的只有一磅重的袖珍彩色电视机,投放市场后也引起轰动。可见,唯利是图,是商家本色。而灵活多变,少一“窟”不如多一“窟”的商术,则是商家不厚不黑的智慧。
厚黑对厚黑
明朝的魏忠贤,他从无赖少年到东厂卫(类似于现代的特务机构头目),他的这一飞黄腾达的发展速度足以令人咋舌,但他自己并不以此为足。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权力欲一经膨胀,就再难以控制。东林党经几番屠杀之后虽已溃不成党,但他魏忠贤的目的并不止于此,如果不是为了扩充势力,铲除异已又有什么必要呢?如果不是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扩充势力又有什么必要呢?魏忠贤自有其“鸿鹄之志”,他对付出所有努力的目的,是要整合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王朝。为此,他着手建立由自己一手操纵的天罗地网。
按理魏忠贤再怎么着也不过是一个奴婢,他头上有天,天是皇帝。但是魏忠贤玩弄阴谋,早已架空了皇帝。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终于宴驾。魏忠贤本来准备秘不发丧、有所图谋,无奈人多嘴杂走漏了风声,只得由皇后懿旨告知天下,并派党羽涂文辅等人接信王(即后来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入宫。
山雨欲来,局势凶险,朱由检进宫之前,做了种种准备。他广告朝野,让大家知道他入宫的消息,同时在衣袖之中藏了许多食物。朱由检进宫之后,处处防备,小心谨慎,不敢吃一口御厨中的东西,而以自带食物充饥。由于信王入宫已不是秘密,魏忠贤一时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将朱由检扣押宫中,再想对策。朱由检与外隔绝,夜夜孤灯独坐。一天他见一个手持长剑的内侍在自己住所前转悠,就试着将其召入,许以日后封赏。这内侍本是受命看守朱由检的,一听朱由检许愿许得天花乱坠,兴奋之中忘了职责。恰好又有一群巡夜的太监从门口经过,朱由检立刻把他们都叫进房内,问寒问暖,还派“看守”到御厨取米酒肉款待大家。众人十分感激,都表示愿为信王卖命,于是朱由检同宫外取得了联系。朝中多数大臣虽迫于魏忠贤的淫威而对其阿谀奉迎,但内心深处还是不希望一个太监常年骑在自己的头上肆意妄为,更不希望他有朝一日当上皇帝。他们得到朱由检送出的情报后,马上行动,拥戴他做了皇帝。
朱由检即位之后,魏忠贤懊恼自己棋错一着。他为了试探新皇上对自己的态度,先惺惺作态,表示自己老了,该退休了,要辞去东厂卫之权。老狐狸遇上个好猎人。朱由检明白魏忠贤的用意,同时也深知他的势力已根深蒂固,就不动声色,不仅不同意魏忠贤辞职,还像先帝一样对他恭恭敬敬,礼让有加。魏忠贤见状便放下心来,他不知颇具城府的崇祯帝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自己。
稳住魏忠贤之后,崇祯忽然开始剪其党羽,从宫内到宫外,从京城到外地,将一大批魏党分子或免职遣返、或逮捕查办。速度之快,是魏忠贤始料未及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的行为鼓励了一些早已对魏党心生不满的大臣,他们纷纷上疏揭露魏忠贤的罪恶行径。其中贡生钱嘉微的奏折最具代表性,上面列举了魏忠贤十大罪状:一为目无尊长,与皇上平起平坐;二为诬蔑陷害皇后;三为收揽兵权;四为违背宦官不许干预朝政的祖训;五为与藩王为敌;六为亵渎孔子;七为滥封党羽;八为妨害边境守卫;九为建立生祠、劳民伤财;十为收买朝中大臣。十条罪名中,任何一条都足以要魏忠贤的老命。
条件基本成熟之后,崇祯帝先以客氏残害后宫裕妃张氏等殡妃为由,突然抄了客氏的家,搜出了八名大腹便便的宫女。人赃俱在,客氏只得伏法。崇祯早已痛恨这个淫而狠的女人,立刻下诏将她与她的兄弟、儿子们一并捕获,准备不日发落。
唇亡齿寒。魏忠贤见他一生中最爱的人也即将完蛋,不得不为自己作打算。他故态重萌,跑到崇祯面前再操“哭”业,表示要痛改前非。崇祯仍旧不动声色,只让内官拿了钱嘉徵的折子读给魏忠贤听,奏折尚未读完,魏忠贤已是汗如雨下。他自知罪孽深重,又终于明白崇祯与熹宗终究不同,明白这回自己就是哭死也没有什么用。恍忽间他看见王安、杨涟、周顺昌、裕妃等无数冤鬼游荡在自己身边,他们个个遍身血迹、怒容满面。他知道自己的气数就要尽了,他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已破产了。但是他不愿意就此死去;他忽然很想离开皇宫,离开这个自己从李进忠变成魏忠贤、从小太监变成九千岁的巢穴。所有的是非恩怨都成旧事,他愿意抛弃辛苦多年才谋取到的荣华富贵,但他不愿意丢掉自己的性命。他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渴望活下去——无论是年少挨打时、还是动手自宫时;他忽然很可怜那些死在自己手中的东林党领袖,他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搭上性命也要同自己作对!只要生命还在,什么都是有可能重新得到的。于是他不再哭了,干脆厚着脸皮向着崇祯长跪不起,缓声说道:“奴婢这些年来做错了许多事情,罪该万死。只求万岁爷看在先帝的颜面上赏给奴脾一条生路,奴婢愿意前往风阳做净军,在皇家祖陵前潜心思过,了此残生。”崇祯本想将这个祸害天下长达七年之久的元凶处以极刑,但念及哥哥的临终遗言,还是答应了他的乞求。魏忠贤唯恐夜长梦多,就连夜离开了京城。
魏忠贤走时不仅带走了自己一生的积蓄——满满四十车的金银奇玩,还带走了自己豢养多年的近千名“家兵”。看着自己的大宗财产和身佩短剑、杀气腾腾的护们,魏忠贤大感欣慰,不禁意气飞扬、雄心又起。
崇祯一得知魏忠贤离京后的形迹,立刻派飞骑传旨,撤除了各地的镇守太监,以此断了魏忠贤与他们联合作乱的路子。下旨将其逮回京师问罪。魏忠贤逃至凤阳,追兵已到,他只好在一家旅店上吊自尽。
顿悟
面对劲敌魏忠贤,崇祯帝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不动声色,礼让有加,一旦时机成熟,便原形毕露,这便是交往中虚与委蛇、权宜之计的智慧。
争而不吵
当你与同级为某一件事展开竞争,当你与同级意见不一展开争论时,你是不是常常压不住自己的火气,与同级大吵特吵?如果是这样,那你就要注意改一改了,因为争吵只能将事情弄糟,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争吵中,由于各自都要争个我是你非,我赢你输,这就必然要把争论变成一场极力维护自己面子的激烈战斗,这也就如同熏鱼引诱猎狗的嗅觉,把要说清辩明的问题推离了正常的轨道,偏离了本来的主题和事实,而是集中精力在一些非本质、很次要的小问题上去挑剔对方的毛病,责怪对方的态度。你要争个我是你非,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样对方也要吵个我赢你输,竭力要占个上风。这样如此抬杠、对抗,自然就把人际交流引入歧途,要拉扯对方的一切缺点和过错来证明我对你错,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利用一切可能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本来,当一个人指责别人的过错,或是被别人指责的时候,就有可能陷入情绪对立、人身攻击的陷阱,而一旦争吵起来,不正是掉入这样的陷阱了吗?
争吵中,各自往往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那就必然迷失方向,非要把对方揭露得体无完肤,批倒骂臭不可。发生争吵、相互指责、人身攻击乃至贬损侮辱,这些就是争吵的发展逻辑。很明显,争吵的结果几乎必然会落到人身攻击、相互贬损侮辱的地步,因为双方在争吵过程中,出于维护自己和利益的目的,情绪会越来越激动,理智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弱,这时候往往一切都不顾了,只把批倒批臭对方当作首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
可以说,在争吵中,没有一方会赢,只会双方皆输。在争吵中,如果你词锋不利,气势虚弱,最后无话可说,那自然是输了;如果你强词夺理,气势逼人,使对方招架不住,看起来你是赢了,其实同样是输了。
因为争吵抬杠,已经像毒药一样毒化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即使你是对的,认为只要自己凡事忍让,就可以平安无事,始终与同级领导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在与同级发生利益冲突时,自己能够后退一步,让人一步,有时的确可以赢得别人的赞誉,换来同级的感激。但是这种让步不能过于频繁,频繁的礼让,在别人看来,只能是软弱可欺的表现。一味让步,就表明你害怕对方,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是不可能长期得到他人的尊敬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英雄爱英雄,好汉爱好汉”。所谓的“英雄”、“好汉”,指的就是那些有本领、有才能、敢说敢干、有闯劲的人。这样的人因为具有开拓精神,表现突出,所以成为人们爱戴的对象。因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尽管他们有时候会对身边的人不利,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伤害,但是人们还是喜欢这样有个性的人。
而那些老好人们,尽管他们一脸笑,与世无争,颇有“仁”者风范,但却不能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他们才不外现,别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几两几斤”。与他们谈论问题,是一味的“是、是、是”、“对、对、对”;让他们拿个主张,他们会说:“就按你说的办”、“我没意见”、“我听大家的意见”……这样没有一点锋芒的人,又怎能担当大任呢?上级自然不敢重用这样的人。而同级对你也往往出于礼貌,见面点点头,甚至会说一句恭维的话:“经理,真是好人!”但是你可曾想到,在这恭维背后,他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吗?他会想:“这样的人,成不了大气候”、“妇人之仁,不足为虑”。一个被认为无能的人、一个对别人构不成威胁的人,又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重视呢?
因此,如果你想与你的同级们长期和睦相处,如果你想得到他们的尊重和友谊,那不妨与他们适当地争一争,露几手绝活让他们看看。相信,当你战胜他们的时候,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不会是怨恨加打击,而是羡慕和尊敬。这不正是你所追求的吗?但你伤害了对方的情面,人家对你心怀怨恨,即使口服心也不服,迟早会在别的问题上找你的碴儿。而且在争吵中,你的短处也被对方曝光,这使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使自己在竞争中的力量遭到削弱。
顿悟
同级之间吵吵闹闹,这是一种没有涵养,缺乏大局观念的表现。对于这样的下级,上级领导又怎敢委以重任呢?争吵只能两败俱伤,最终渔利的是别人。正常的在交往中,“争”要靠实力,“吵”只能两败俱伤!
贵其重
管仲不仅提出“贵其重”的交友智谋,而且在生活中也注意择友。所谓“管鲍之交”的典故,在今天已是人们形容朋友之间友情深厚的一个专用词。的确,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相知相爱很深的挚友,管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结交鲍叔牙时,鲍叔牙还是一个贩卖丝绸的买卖人。他见鲍叔牙豪爽、大方,俩人十分投机,便在母亲的主持下,与鲍叔牙结为兄弟。
在俩人结伴做贩盐生意的过程中,他更进一步了解到,鲍叔牙性情宽厚,先人后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学识渊博,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因此,管仲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兄弟,从鲍叔牙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尤其是鲍叔牙冒死举荐管仲出任齐国的相国,更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相知相爱之情。当时,齐桓公执意要报“一箭之仇”,并要拜鲍叔牙为相国。鲍叔牙一方面力主赦免管仲,另一方面历数管仲的才华。他这样对桓公说:
“主公,臣与管仲相比,有天壤之别。臣以为,管仲是天下奇才,臣不如管仲有五个方面:第一,治理齐国,需高瞻远瞩,要大气魄,大胆量,臣不如管仲;第二,制定政策,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而且很快使百姓从政策中得到实惠,臣不如管仲;第三,治理国家,要按君上的意见,上下协调一致,又不失原则,臣不如管仲;第四,军令严明,治军有方,迅速把军队训练成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臣不如管仲;第五,当今周天子势力日衰,各国诸侯各有打算,要制定外交政策,收服各路诸侯,臣不如管仲这样的奇才。如果臣不向主公举荐,小者说是臣嫉贤妒能,大者说则是臣不忠不义,是欺君之罪。”
鲍叔牙对朋友的真诚终于打动了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也更加深厚。“管鲍之交”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交友楷模。
王莽时期,有一个叫王丹的人,家境富有,但他却秉性正直、友善,十分厌恶仗势欺人的地方豪强、显贵。有一个豪强,曾代为其朋友办理丧事,出了较大一笔钱,自己觉得很对不起。王丹去吊唁时,送给主人一匹丝绸,作为吊唁物,并告诉主人,这丝绸是自己亲手织成的。那位豪强听后很惭愧,想同王丹交朋友,王丹觉得这人靠不住,便婉言谢绝了。
还有一次,大司徒侯霸听说王丹的为人后,想同王丹结交,并乘王丹到京城的机会,派自己的儿子侯昱出城迎接。侯昱见到王丹的车马来到跟前,便跪倒在道旁大拜起来。王丹见状,赶忙下车,也跪在道旁向侯昱对拜,表示不接受他的大礼。侯昱吃惊地问:“家父想和您交朋友,我作为小辈,怎么担当得起您的大礼?”王丹则回答说:“尽管你父亲对你说过这样的话,可是我并没有答应和他交朋友,你行此大礼,我受当不起。”最终王丹还是没有与大司徒结交。
王丹在家里也经常告诫儿子,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千万不可随便结交他人。他说:“交朋友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古往今来,最讲朋友交情的榜样,当首推管仲和鲍叔牙,相知之深,可比亲生的父母;次而求之,则是王吉和贡禹,弹冠相庆,也算得上是志趣相投;最可悲的是张耳和陈余,逃难时,二人结为刎颈之交,等到富贵了,因妒成怒,结果,最好的朋友变成了欲杀之而后快的死敌,实在太遗憾了。好朋友能善始善终的太少了,这怎能不提醒人交友要慎重呢?”
我国魏晋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原来是朋友。一天,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同锄地种菜,突然,在挖出的土块中发现有一块金子,管宁没有在意,仍然锄地不停,而华歆却停下来将金子拾起来看了半天才扔掉。之后,俩人一起读书,门外驶过高官的马车,管宁仍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被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的喧哗所引诱,扔掉书本出门去观看。通过两件事,管宁觉得华歆是个贪慕钱财、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他用刀割开俩人读书时一块坐的席子,表示与华歆断绝交往。
顿悟
乌鸦的交往,看起来友善,其实并不亲密;不重合的强结,看起来牢固,其实必定会松解。所以,结交朋友的道理在运用的时候,贵在于慎重。不要交往不可靠的人,不要重用不守信诺的人,不要告知不明事理的人。交往不可靠的人、强使不守信的人、告知不明理的人,这就是劳而无功。那些表面上显示友好的人,实际上也就接近于不亲密了;那些表面上显示亲爱的交往,实际上也就接近于不结好了;表面上显示慷慨的恩赐,实际上也就接近于不得所报了。人们四面八方所归附的,是那些内心行德的人。
交朋结友,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然而,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关系。“贵其重”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贵其重”,就是要慎重地选择。孔子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位,损矣”。孔子主张同正直、诚实、有学问的人交朋友,而不能同那些善逢迎、两面派、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这些思想和管子的交友之谋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君子之交
庄子说,君子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这句名言世人皆知,其所以被历史认同,被时代流传,正是它道出了结交朋友的过程中那种水淡情浓的韵味和真谛,它可算是朋友相交的“金科玉律”。
不仅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说出交朋友的真谛,成为至理名言,而且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人故事。
大家交朋友,常引用历史上“管鲍之交”的典故,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这一对朋友,确实堪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范。管仲和鲍叔牙同为春秋时的齐国人,年轻时,曾一起做买卖赚了钱,在分配红利时,管仲给自己分了大部分,余下的才归鲍叔牙。他人知道了,都鄙视管仲,而鲍叔牙却没有责怪管仲,因为他知道管仲家贫,要供养母亲,对待管仲仍然如故。
又有一次,鲍叔牙托管仲办事,不料事情愈弄愈糟,鲍叔牙明白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利,也没有埋怨管仲愚蠢。后来他二人分别效劳于齐国的两位公子,管仲投靠公子纠,鲍叔牙投靠公子小白,二人各为其主,常见于战场。管仲曾经有三战三败的丑事,大家都笑他是懦夫,而鲍叔牙却明白他家有老母,全赖他一人奉养,所以不敢轻易拼命。最后,公子纠因敌不过公子小白失败了,身边的食客纷纷以身殉主,独有管仲宁可被俘也不自杀。众人都叹息公子纠用了这么一个卑鄙的人,只有鲍叔牙明白管仲不羞于小节,因为他的理想是为天下做大事,仍在等待机会。终于,鲍叔牙向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推荐了管仲,而自己甘居为管仲的下属。无怪于管仲晚年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如果俩人交友的故事就此结束,大家也会说管仲与鲍叔牙这一对朋友的友谊,尤其是鲍叔牙对管仲的帮助、支持、理解、尊重确实可贵、可颂,可是心里也许会想,既然是至友、挚友,鲍叔牙如此善待管仲似乎是应该的,也不太难。但管鲍之交并没有结束,最难的事、一般的朋友可能做不到的事,他们做到了。那就是管仲病重临终以前,齐桓公去征求管仲的意见,问接替他宰相的职务谁比较合适,齐桓公本人的意见,继管仲之后,应由管仲的助手以及知己朋友鲍叔牙来接替,可管仲一口咬定,鲍叔牙当宰相不合适,不能让他接替白己。照普通一般道理来讲,管仲临死了,应该将这个职位交给鲍叔牙,以为报答。而且现在齐桓公已经主动提出这个意见,他还说不可以,这个顺水人情都不做,好像管仲不够朋友。其实他有他的道理。管仲对齐桓公说,你不要害鲍叔牙了,他这个人的人品实在了不起,气度也非常大,可是嫉恶如仇。一个当宰相、当主管的,要能藏垢纳污。肮脏的东西也要包涵一点,完全要求清交是做不到的。鲍叔牙的第一个毛病就是太好、太清了,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把政权交给他,害了你齐桓公,也害了鲍叔牙。结果宰相就是没有传给鲍叔牙,鲍叔牙也很高兴,认为只有管仲懂得他。从此管仲与鲍叔牙开始成为朋友。
顿悟
有道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在交友方式上也要宁取平淡而持久的朋友,勿取甜蜜而多变的朋友。汉朝李陵说:“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即交友交心,不必过分讲求形式和礼节。“礼貌过盛者,情必疏”。巴尔扎克说:“亲爱的朋友,切忌轻信,切忌平庸,切忌殷勤,这是三大暗礁!”这些训诫与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都是一致的。
和为贵
互相责备,相互抵牾,这很难作朋友。
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曾是一对挚友,却又是一对远近闻名的“论敌”,二人都主张世人要识得天理遵从道义。但在如何使世人认识天理道义上,二人意见却尖锐对立,一个坚持“外物以求理”,即要多读书;一个则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心中,不用读书,只需“发明本心”就行了。他们的争论可以说是唇枪舌剑,但治学思想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友情,他们互拜为师,取长补短,成为好友,朱熹在庐山脚办起了“白鹿洞书院”,还热情邀请陆九渊前去讲学,并对他的讲课高度赞赏,还将陆九渊的治学警句镌刻在石碑上,立于书院门口。这就说明,朋友之交固然是不容易的,但只要在道义相同的基础上能够胸怀豁达,也不是不能做到的。
宋朝初年,宋太宗的宰相寇准(961~1023年),同张咏是至朋好友。青年时,俩人就互相敬重,交往甚密,此后,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要当宰相,他却泼冷水,对同僚们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语意是说,寇准确是难得的人才,可惜他古代名著读得还不够多,处理事情的方法还不太讲究。作为张咏对朋友的升迁,没有多少祝贺之辞,却赤裸裸地指出朋友的缺点和不足,而新宰相寇准却毫不介意。后来,张咏从成都回来,寇准热情接待,老友重逢,彼此十分高兴,畅谈不止。寇准为什么能如此热情对待张咏呢?因为在他看来,在自己升迁时朋友张咏对自己的不足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这种直率的忠告,既表明朋友是真正关心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热情帮助和殷切希望,这比那些空洞的贺词、恭维话更珍贵、更难得,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张咏告别时寇准亲自远送、分手时,寇准谦恭地请求张咏赠言指教,张咏也毫不客气,仍是直言劝说:“《霍光传》不可不读。”意思是劝寇准不要做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人。寇准听后,顿然大悟,诚恳接受,后来果然成为宋代有名的贤相。
顿悟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们有所交往,应该是既注重志同道合,又可以求同存异,率直地表明意见;既注重以和为贵,又应该和诤相济,诚直相诤。像这样的诤友才能诚信有加,友谊常存。
如果见面就是彼此唇枪舌剑,互相责备,相互抵牾,这很难作朋友。因此,朋友之间要相互适应,提倡“和为贵”,只有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才能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否则,彼此争斗,相互不容,你有你的打算,我有我的谋虑,只会使事情办糟。但是,在“和”的过程中,彼此要能保持内心的率直、真诚,即志同道合式的“和”,在大义上必须一致。
不可有傲气
阳子居,就是杨朱,尊称杨子,魏国人,大学者。杨朱讲学,从鲁国南行,到楚国沛地,正巧老聃(即老子)到西边的秦地闲游。他早就想拜访老子,好当面请教,心想这次机会难得,不能错过。杨朱估计能在沛地的郊野遇上老聃,可是直至到了梁城方才见上面。老子一见杨朱,没等杨朱致候,就仰天长叹,说:“从前觉得你不错,听得进我的话。现在呢,唉,一副不堪教育的样子哟!”
杨朱没想到一见老子就尅他,一时摸不着头脑,室外不便长谈,便请老聃到驿馆再说。老聃跟着来到驿馆住进房间。杨朱托盘端来脸盆、漱杯、面巾、发梳,到门口先脱鞋,双膝跪行进去,放下盥洗用具,让老子洗漱完毕,才恭恭敬敬地说道:“刚才学生本想请老师批评得具体些,又见老师忙着赶路,所以不敢开口。现在见老师呼吸已匀调了,敢请谈谈学生错在哪里?”
老聃也不掩饰,开口便说:“翻白眼望青天,你目中无人啊。跟你相处谁能自在!真正修养高尚、行为清白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干净,真正品德优良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像样,自己有许多不足,始终保持本来面目,从不会自我感觉良好。”
听了老子的话语,杨朱顿觉脸红,连连对老子说:“牢记在心了,牢记在心了。”
杨朱从老子房间出来,便痛责自己,不但痛责,而且立即改掉傲气,见人主动打招呼,还主动帮助店老板干些杂务。此时的杨朱,想起前几天自己每次都是大模大样跨入驿馆客厅,旅客们见了纷纷起立恭迎,馆主亲手铺设坐席,主妇亲手捧上盥洗用具,旅客不敢与他同席而坐,连烤火时都不敢陪他烤,让他一个人烤霸王火,众人靠边坐。那时杨朱还美滋滋的,以为众人尊敬学者就应该如此,竟没想到这正是傲气在作怪啊!他听了老子的批评,革心洗面谦逊待人,再到客厅转转,果然那些旅客不再把他当作大学者了。
顿悟
无论是老板,是高级主管,是海归派,或是本土派的经济学者、博士,都不可有傲气。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被杀,霍光败于权势逼群,石崇死于财富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邵康节说: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
贤人相处
郑国有个姓申徒,名嘉的人,年青时因犯过法,受刖刑斩去一只脚,成了独脚人。后来他到一位被尊称伯昏老人的老师处求学,追随这位老师已经19年,一直行学生礼,甚是恭谨。他的这位老师虽是隐士,但学识渊博,修养极好,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学。郑国的大政治家子产姓公孙,官居相位,权势显赫,这一段时间也来此处“进修”求教。既然来听课求教,老师一视同仁,不给他特设雅座,而让他与申徒嘉同席邻坐。这位相爷本不愿与一个犯有前科的独脚人同席,但面子上又不得不装做愉快的样子,表示自己谦恭下士,不闹特殊。
下课后,子产离席,申徒嘉也同时离席。子产出门,申徒嘉与他并肩出门。子产走,申徒嘉也跟着走。这一下子产受不了,觉得这个独脚人总跟在自己后面,很失面子,便在登车上路时,回过头说:“我先出门,你就留步;你先出门,我就留步。这样好吗?”申徒嘉一时摸不着头脑,露出窘相,待反应过来要解释几句,子产的车马已奔驰而去。
第二天俩人又同席邻坐。下课后,子产提醒,说:“我先出门,你就留步;你先出门,我就留步。现在我要出门,你可不可以留步呢?”申徒嘉原认为昨天的事算是过去了,不想这位相爷今日又旧话重提,便站起身来想辩解几句,可没等他说话,相爷子产就拉开脸说:“你冲撞了执政官,也不避一避。你算哪一级的执政官哟,胆子这么大!”
受到子产的讥讽后,申徒嘉说:“老师门下执政官也不少,可我没见过像你这样的。执了政,当了官,你要炫耀就炫耀吧,又何必糟讥别人。我曾听人说过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就没有灰尘污垢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解,老师就是知识渊博的贤达之士,你从学多时,竟还说得出那样的话,真是灰尘污垢染了你的心啊!”
子产一听,更是生气,反唇相讥道:“你犯法斩脚,已够可怜了,你还想与圣人争长短,你的修养就那么差,连反省过失的能力也欠缺吗?”
一听说反省过去,申徒嘉感慨更深了。他冲着子产说道:“反省过去?要是真把过去反省出来,公诸于众,怕是愈反省愈抵触。说我违法砍掉一只脚,判的就正确吗?世上那么多受罚的人,就没有一个冤假错案?我因故受刑,有冤无处诉。幸亏我修养好,认了命。相爷,我如果修养差,早就去自杀了,也谈不上追随我的好老师了!”
子产听到这里,有些吃惊,现出窘相,无言以对。
申徒嘉接着又说:“我受刑砍去一只脚以后,成为某些人的取笑对象。两只脚戏弄一只脚,这可是最残酷的凌辱,我曾不止一次怒火中与人争吵,我不知道究竟,可是到了老师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怒火全熄灭了。我不知道,究竟是老师的善心感动了我呢,还是我自己认了命?回想这19年追随老师,他老人家似乎从来没有察觉到我是独脚人。你是来从师学道的,不是来执政的,我们同窗同桌,应该以心换心,而你却不理睬我的心,偏偏挑剔我的外形,这不是你的过失吗?”申徒嘉的一席话,终使子产深感惭愧,他尴尬一笑,说道:“别再讲了。”
顿悟
申徒嘉讲述了自己从师前后,对待别人取笑自己独脚的两种态度:就学前,一听人讥笑他独脚,就受不了,必与人争吵;自从跟老师之后,心情自然平静下来,再遇人讥笑,总不会发火,不会争吵,回想起来,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受这位修养好、精神境界高的老师的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申徒嘉的现身说法,指出一个做人的道理:长久地与学问深、修养好的人相处,自己也能受其影响,被其感化、同化而变得有学问、有修养。申徒嘉与人交往的智慧可以作为与同事相处的借鉴。
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公心爱物,不肯看到别人有所偏失而不加以纠正,所以能和而不同(公心爱物是和,以己正人是不同);小人则相反,不是盲目附和,就是阿比取媚,像别人的影子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见。
和而不同,就是恰到好处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儒家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把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庶人、小人一些等级,做到了和而不同就起码可以算个君子了。我们先说“和而不同”。“和”与“同”这两个字,看似很相近,其实却正相反,它们是互为对立的一组范畴。和是协调群众,把形形色色的人等捏成一个整体;而同是在各色人等的群众中认定意气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知音,同志,其表现是用单一代替统一。要协调群众,首先自己要超出群众,要具备服众之德。就是说,只有德操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在不盲从、不阿附中与别人达到一致。这个一致要以“义”为标准,义者宜也,宜者合乎情理也,以义为标准的一致是在合乎情理中与人和谐相处,因此和谐一致是为合情合理所决定的和谐一致,就是和而不同。古人说:“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就是说,要有原则(中正以训),要敢提不同意见(臧否损益),这样在切磋琢磨中结成同志。同就不是这样。因为只有单一,所以其他都是附属,但既有“其他”,实际上也就不是“单一”,之所以这些“其他”能来附属,不是因为愚蒙盲从,就是因为阿比图利——不管对与不对,只要能讨你欢心,他都会唯唯诺诺。
顿悟
关于和与同的问题,清末民初的康有为对此有过独到的见解,他说:“盖君子之待人也,有公心爱物,故和;其行己也,独立不惧,各行其是,故不同。小人之待人也,媚世易言,故同;其行己也,争利相忮,不肯少让,故不和。”可见和与同正相反,和就不能为同,同则妨害为和。
泰而不骄
泰是个很好的字,其基础意义是稳重、广大、高耸,在这个基础意义上,连带产生其他一些很好的意思:因为稳重广大,所以它的高耸并不逼迫人,甚至使你并不觉得其高耸;因为稳重,所以平安,不以危险惊人;因为广大,所以宽裕、能包容,轻易不发焦躁,不忧不烦。这一切合起来,就是心理、人格的从容、安详。一个人不自卑,也不自傲,不轻视人,也不盲目崇拜人,自己有自信,能自信,更能满怀信心地以自己的自信与别人平等自如地相处与交往。骄则恰与此相反。它的表现是自满。世界上容易自满的东西,必然狭小浅陋,像井,像堰塘,像小溪小河小湖泊等等,都是因为自身浅狭,所以容易装满。而真正广大渊深像大海,谁曾见它满过一回呢?而且,容易满的东西也容易“溢”,溢出来,没有管束,就放纵为害。所以心里有个骄字,很容易成为小人。
顿悟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也有人不是因为自满,而是因为自卑,唯恐失尊,心常戚戚,所以自己骄而不泰的同时,也有不骄而也不能泰,或者虽泰而仍难免于骄的。总之,求不骄较易,求能泰较难。泰是至高境界。
不念旧恶
孔子周游列国后,晚年要回国讲学了。他想起从前在自己的国家与一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想起别人对他回去可能表现的态度,他要先表个态,发表一个“宣言”。首先提出来“不念旧恶”,过去的都过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家都不必去说它。现在应该回去,为自己国家、为天下人,打一点文化的基础来教育后代。第二点,他提出“以直报怨”,这说明,虽然过去不问,但是好的还是好,坏的还是坏。并不因既往不咎,坏的就一下子变好了。连贯整个思想看起来,孔子是故意向当时鲁国一些因政治上的恩怨,而怕他回国的人,透露了一个消息——虽然对于你们,在我心里并不同意,但是没有仇恨,我们是各走各的路,你们不要怕,我要回来了。
孔子一方面提倡“不念旧恶”,另一方而又坚持“以直报怨”,两者是不是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从整体上阐明了孔子关于释怨与报恩这对矛盾的基本观点。孔子说这段话是有一定背景,而且是有所指的。
人世纷争,无非恩怨。因恩生爱,因怨生恨,导致人际关系的巩固或破裂。如何处理恩怨,尤其是如何释怨,着实是人生处世的重大课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有“以德报怨”一说,而儒家的鼻祖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两者之间也并不相悖,而有内在的一致性。他们把对往日恩怨,既不念旧恶,也不争一时之短长的基本原则,作为人生的应世谋略。
孟尝君一度被齐王贬斥,被驱逐出境,当再次得势时,齐人谭拾子在边境遇到他时问道:“你是不是恨那些得势时趋之若鹜,失势时四散离去的人。”孟尝君点点头,“我想杀了他们。”谭拾子说:“这社会本来就是谁富贵就靠近他,谁贫贱就远离他。犹如集市,早晨人总是满满的,到了晚上就空荡无人。这不是人们爱早恨晚,而是根据需要来的,因此希望你不要恨那些人!”孟尝君就把五百个刻在木板上的仇人的名字削掉,不再提起。(《战国策·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顿悟
不管孟尝君是否认同了谭拾子的道理,他的行为是以礼对待非礼,以仁对待非仁,这样所产生的道德感化力量往往超过以礼待礼,以仁待仁。其交往智慧原理在于,处于重视社会舆沦,强调道德自觉的社会中,以善待善,固然是善,如果以善待恶,通过恶的对比与反衬,善的形象更为突出,心理作用更为强烈。
交际以恭
陈毅生前与人交往,总是率直诚恳,恭敬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名医辛三仙的争取,就是如此。
新四军进入茅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重重困难,特别是缺医少药,陈毅心急如火。当他听说镇江神医辛三仙不愿给日本人治病,逃到茅山乾元观,专心采药,为穷人看病时,便立即决定前去争取辛三仙。
陈毅打听辛三仙有三好:好诗、好酒、好棋,且一身傲骨。这样的贤能,一般人前去是请不动的。于是,陈毅决定亲自去请。
他来到乾元观,进门见一老道,正在浇花。陈毅疑是辛三仙,便随即高声吟诵一联:
出家非出国,传道当传义。
老道闻声,抬头扬眉,见来者相貌堂堂,一身正气,穿着新四军的军服,威武潇洒,出口成章,便立即放下手中水壶,连忙上前接待。他合掌问道:“请问施主,到深山野观有何见教?”
“打扰长者了!”陈毅忙答礼说,“特来拜访道长三仙真人。”只见老道歉意地笑笑,合掌朗声吟道: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原来辛三仙外出采药未归,故老道特以唐朝大诗人贾岛的诗句作答,以回敬陈毅的入门联。陈毅同老道聊了一会,就告辞回了部队。
陈毅第二次来到乾元观,原先接待的那位老道,热情地给他一幅纸。陈毅接过一看,上面以苍劲秀美的书法写道:鸦啼鹊鸣,并立枝头报祸福;这是对联的上半联,并将下半联的位置空下。这分明是要他属对,用意也一目了然:对得上就见,否则不见。陈毅不假思索,立即索笔挥毫在原纸上写下了下半联:
燕来雁去,相逢路上传春秋。
写完,告别老道就走,心里洋溢着喜悦。
原来辛三仙对新四军抗日十分赞同,只是听说新四军全是些目不识丁之人,为人粗俗,恐其成不了气候,不敢贸然支持,但又怀疑,假如真像顽固派说的那样,新四军又怎能把日本鬼子斗得提心吊胆、一败再败呢?所以他特留此上联以作试探,再作打算。想不到当即就得到了回答,而且对仗工整,气吞山河,辛三仙禁不住高声赞道:新四军竟有如此将才!老夫一草莽之人,竟也屈尊亲访两次,毫无怨言。他为陈毅诚心所感,也为其才气所动,从中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遂命小道当即下山请陈毅观内作客。
陈毅再次兴冲冲地来到乾元观,老远就见三仙躬身迎候于观门之外,连忙上前拱手施礼,并高声吟道:
三顾道观,三拜三仙山心动;
陈毅拱手,高声属对道:
四咏雄文,四仰四军事理明。
诉了自己对新四军的敬仰、崇拜之情。
来到三仙书房,陈毅如到了久别重逢的故友之家,边喝香茶边畅谈,针对三仙的家庭身世,又深情地吟道:
稼轩当年哭京口,三仙今朝笑茅山。
三仙对陈毅如此了解、器重、尊敬自己,十分欣慰,认为自己得了一位可喜的知音,对陈毅也更起敬,高兴地吩咐小道:“快拿酒来,请陈将军干杯!”
“我有病,不能奉陪!”陈毅忙推辞,乘势说:“今日特来请三仙诊治!”这一转折,真乃天赐良机。三仙未解其意,便即与陈毅诊脉,只见脉性宏大有力,便吟道:
药能治假病;
陈毅连忙脱口属对道:
酒不解真愁。
一个“愁”字,一下勾起了三仙的忧国愁肠,恨寇之愤遂向陈毅倾陈了自己内心苦闷与焦虑,陈毅十分敬佩三仙的爱国忧民、仇敌恨寇之情,进一步开导说:
灵丹可治亡国恨;
三仙被感动了,双手捧起酒碗泼酒于地,慷慨对道:
醉酒难壮灭寇胆。
陈毅见三仙的心已进一步贴到新四军身上,便乘势对三仙说:“好!”接着高呼警卫员拿棋。警卫立即铺下随身携带的棋盘,三仙更为高兴,对陈毅更为钦佩。俩人杀了几个回合,陈毅故意让三仙吃掉自己几个棋子,致成败局,便问三仙:“辛道长,当初制作象棋的人,为何只准双方将士战死,不让他们受伤治愈重返前线呢?”这一稀奇古怪的询问,不仅使三仙无法对答,更使三仙觉陈毅高深莫测。陈毅面对沉思的三仙,看着棋盘故意惜而吟道:
棋盘对战,无残则亡,败势无挽回;
三仙一时难以属对,陈毅巧妙地用下联表己来意:
神州交真,有伤即治,胜局有指望。
三仙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陈将军来观拜访是请自己给新四军伤病员治病。他为陈毅的恭敬之心所感,更为新四军赤胆报国所动,自己报国有门了。便决定立即献出自己一年来采积的全部草药,还同老道商量,把乾元观作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总医院。伤病员经三仙等的精心医治,很快恢复健康,重返前线抗日。陈毅以恭敬之心赢得了三仙的支持,一时传为佳话。
顿悟
陈毅本是驰名的儒将,其与老道交往,仍不失儒雅之气,恭敬有加。儒家传人孟子,他的学生问他:“请问与人交际的时侯,应该抱什么态度?”
孟子答道:“应该出以恭敬之心。”
孟子提出的“交际以恭”的理论,实上就是一种交往谋略。孟子要求贤明智慧者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必须待以恭敬之心。这样才能显示交际者的诚恳、真情、热心,使被交际者感到温暖、放心、心悦诚服,从而使双方融洽无间。古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的也是交际应有恭心的道理。孟子主张在交际中对人出以恭敬之心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陈毅与辛三仙的交往,正是出于“交际以恭”的态度,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交友以德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有位才德出众的贤人,一生不出仕,以织席为业侍奉老母。有一次,他去向晏子借粮。晏子侍臣对晏子说:“这个人是有名的贤人,不肯结交权贵,也不以违背道义的方法求利避祸。此次来向您借粮,一定是因为仰慕您的德行才来的。”晏子派人拿来了粮食和金钱,这位贤人仅受粮而去。
不久,齐国国君突然怀疑晏子,晏子准备逃走避祸,临行前向这位贤人辞行。这人却淡淡地说:“请你多保重!”晏子非常失望。但他想到贤人乃有德之人,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便匆匆离去了。等晏子走后,这位贤人对他的朋友说:“晏子曾借粮给我,等于是养了我的父母。我没能力帮他避难,但我决心以死相报!”说完自刎而亡。
此事震动了齐国。齐国国君明白白己听信谗言的错误,便亲自追回了晏子。后人赞叹道:贤人与晏子以德相交,无怨无悔,多么难得啊!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两位著名的人物,王国维和鲁迅,他俩的生活经历也很值得喜欢交朋友的人们借鉴。
王国维早年曾在上海参加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罗振玉发现王国维才华横溢,智力过人,非常赏识他,时常在经济上接济他,后来又资助他留学日本。俩人先为好友,后又结为亲家。王国维为了报答罗振玉的提携之恩,甚至将自己的著作和名誉卖给了他。可是,王国维始终都只看到了罗振玉的表面现象,却从未去深究过罗振玉的“德行”如何。他做梦也未想到罗振玉原是个卑劣无耻的小人,其帮助王国维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出一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1927年,王国维思想苦闷,生活潦倒,罗振王露出了他那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真面目。他不但宣布与王国维绝交,还在经济上横加勒逼。“朋友”的反目和落井下石,使王国维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最后自溺于颐和园昆明湖。
同王国维的遭遇相反,鲁迅却在一生中得到了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鲁迅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成为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与朋友的帮助和影响是分不开的。之所以如此,是与鲁迅注重以德交友密切相联的。鲁迅早年从师章太炎,后又与蔡元培结下了友谊。鲁迅还与共产党人瞿秋白、冯雪峰结为挚友,曾不顾生命危险,为营救瞿秋白四处奔走。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密交往,以及后来与左联革命青年的接触,都对鲁迅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产生了生重要的积极影响。郭沫若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历史经验与教训,他说:“王国维之所以戛然止步,甚至遭到牺牲,主要的也就是朋友害了他。而鲁迅之所以始终前进,一直在时代的前头,也未尝不是得到了朋友的帮助。”
顿悟
万章问孟子:“请问交友的原则怎样?”
孟子答道:“交朋友不能倚仗自己年岁大,不能倚仗自己官位高,也不能倚仗自己有着有钱有势的兄弟。所谓交友,是以品德相交,决不可有所依恃。”
明朝的苏浚,在著名的《鸡鸣偶记》中,曾将朋友分为四种:“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遂,昵友也;利则相合,患则相倾,贼友也。”因此,交友一定要慎重选择,多交畏友、密友,不交昵友、贼友。就是要注重将朋友的道德品质放在首位。
与师长交往
人与平辈交游,可得社交之乐;而与长辈交游,则可得到必要的帮助与提携。因此,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多接近能给我们知识和事业以帮助的师长。与师长相交,和与平辈相交不同,平辈相交,在嬉玩之间即可互相亲近,所以即令随随便便也无妨碍;而与师长相交,因为地位、身份、年龄等的差别,已经有了一层隔膜,所以需要自己的表现为对方所接受、所赏识。在态度上应该真诚而不轻率,亲近又不随便,就是说,在“真”与“亲”之外,还需加个“敬”字。
这里的关键,是真、亲与敬两方面要处理得好。有人为“差距”所阻,敬有余而真、亲不足,或是不敢去接近,或是接近之后无所表现,说话行事都太拘谨,这样,距离就始终是距离;相反,有人眼里又全无差距,行为过于随便,说话过于放肆,这样毫无差距,反而会把差距弄大。怎样克服两方面的不足呢?孔子说:第一不要抢话讲。师长并未准备好听你的话,或对你讲的话题无兴趣甚至有忌讳,你讲的话就不易带来好的效果。如果你出于一种爱出风头和爱表现的轻狂,抢话的效果就更坏。第二又不能当说而不说。自己的情况、学习的心得乃至不平与牢骚,及其有关的消息,都是建立真诚而亲近的感情所必有的话题,在这些话题中,就可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深化。第三,还应该注意时机和对方的情绪、兴趣。以上交下,在上者的顾忌就很少,所以也较少应酬的耐心,这就需要在下者长点眼睛,善察颜色与气氛,当留即留,当退即退,当语即语,当默即默。
顿悟
人们在交往中除了工作、学习方面的交流勾通以外,在生活领域里勾通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困难的地方,为师长或上司尽点力,分点忧,作为自己热诚与尊敬的一种表现,也是很好的。尤其是对昔日的师长,更应用赤子心肠,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长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是何等仰重!
选择师与友
久与良友交,自己会向良友与贤师学,则自己会得贤。反之则后果不堪设想。
墨子曾看到染素丝的而叹息道:“放入青色染料,素丝就变成了青色;放入黄色染料,素丝就变成了黄色;染料变,素丝的颜色也随着变化,染五次就会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色不可以不慎重啊!
不仅染丝是这样,国家也有类似于染丝的情形。舜受到许由、伯阳的熏陶,禹受到皋陶、伯益的熏陶,商汤受到伊尹、仲虺的熏陶,武王受到太公望、周公旦的熏陶。这四位帝王,因为所受的熏陶合宜得当,所以能够统治天下,立为天子,功名盖天地。凡列举天下仁士、显达之人,一定都推举这四位帝王。夏桀受到干辛、歧踵戎的熏染,殷纣受到崇侯、恶来的熏染,周厉王受到虢公长父、荣夷终的熏染,周幽王受虢公鼓、祭公敦的熏染,这四位君王,都因所受熏染不得当,结果国破身死,被天下人耻笑。凡列举天下不义,蒙受耻辱之人,一定都列举这四位君王。齐桓公受到管仲、鲍叔牙的熏陶,晋文公受到咎犯、堰的熏陶,楚庄王受到孙叔敖、沈尹生命熏陶,吴王阖庐受到伍员、文之仪的熏陶,越王勾践受到范蠡、文种的熏陶。这五位君主,因为受到的熏陶合宜得当,所以称霸诸侯,功业盛名流传到后代。范吉射受到张柳朔、王生的熏染,中行寅受到黄籍秦、高强的熏染,吴王夫差受到王孙雒、太宰豁的熏染,智伯瑶受到智国、张武的熏染,中山尚受到魏义、堰长的熏染,宋康王受到唐鞅、田不湮的熏染。这六位君王,因为所受的熏染不得当,结果国家都破灭了,他们自身有的被杀,有的受辱,宗庙毁灭不能再受祭祀,子孙断绝,君臣离散,人民流亡。凡列举天下贪婪残暴、蒙受耻辱之人,一定都举这六位君主。
顿悟
荀子说,人虽然具有好的素质又心智聪慧,但也一定要寻求贤良的老师,跟着他学习。选择好友交往相处,得到贤师而跟着他学习,那么所听到的都是尧、舜、禹、汤的道理;和他交往相处,那么所看到的就是忠诚、信用、恭敬、礼让的行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逐步懂得了仁义,这是环境的影响使得这样的。现在如果和不好的人相处,那么所听到的就是欺骗、诬陷、奸诈、虚伪,所看见的就是肮脏、欺骗、淫邪、贪婪的行为,自己遭到刑杀还不知道,这也是环境的影响使他这样的。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就看看和儿子交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就看看君主身边的人,也就明白了。”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以他人为师
敢于放下自己的面子,不怕被人冒犯,不怕自已不如人,不怕丢人现眼,不怕受屈受辱。一个成功者往往都是这样做的。
当唐丞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不无感叹地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并不是李世民的悲怆之言,而是集李世民做皇帝以来对魏征人品全部看法的总结。正是魏征的敢于以诚直言,和李世民的敢于以人为镜,虚心接受魏征的许多批评意见,才使李世民的事业得以成功。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掌呈奏章表的官员郑仁基的女儿,正十六七岁,是个容貌美丽的绝代佳人,当时没有谁比得上她。长孙皇后寻访到后,请求留在后宫,作为妃嫔。李世民得知后,便聘此女,并封为宫中女官。诏书已写好,持册封的使者尚待出发。此时魏征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一姓陆的人家为媳,就急忙进宫力谏李世民不要纳人妻,说:“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抚爱百姓,应当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自古以来有道德的君主,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所以君主身处楼台亭榭,便想到百姓应有房屋安身;君主吃着美味佳肴,便想到百姓应无饥寒交迫的担忧;君主眷顾妃嫔之时,就要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是做国君应有的一般道德。”
魏征说完这一开场白后,直言道:“如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以前已许配给陆家,陛下聘取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我听说的虽不准确,但深恐它会损害圣上的美德,不敢隐瞒此情。君王的一举一动,都一定要记录下来,我希望陛下特别留心考虑。”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非常吃惊,自觉不是,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征,深深地自我责备,于是停止派遣册封的使者,下令将郑氏女儿送还给他的原夫。
一次,魏征从城外扫墓归来,拜见李世民,说:“有人说皇上想巡幸山南道,外面全部装束完毕,结果却没有走,为何有这种传闻?”李世民笑着说:“当时确实有这个想法,后来怕你会生气,就取消了。”
顿悟
身为一国之君,能常以大直谏为自己从政为人的意见,并虚心接受,这不仅反映的是一种治国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为人的德性修养。一个领导知道以人为师,以人为镜,不断吸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就会事事谨慎,处处小心,因怕做出失误之事而遭人指责,便会防患于未然。
常以他人为镜,就可自觉清明,择善从之,见不善而改之。心有怕做不善之事的顾虑,就能将自己的行为始终校正在至善的人生之道上。
攻心为上
元朝的忽必烈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心理学家。
1278年(至元十五年)的蒙古天寿节上,祭祀完毕,忽必烈开始大宴群臣,他招呼董文炳坐在上座,并且告谕宗室及其大臣们说:“董文炳是个大功臣,理当坐在上座。”并且在宴席上不断亲自夹菜给董文炳。对此,同座的大臣们都羡慕得要死。或许一个皇帝对所亲信的大臣表示一下好感,是很平常不过的事情;过后,做为皇帝的忽必烈自然很快会忘记这件事,因为他设的宴席太多,赐食赏菜也是常有之事。然而,对于董文柄却意义非同一般,自然董氏的感激涕零是发自内心的。恰恰就在这天晚上,白天享受了皇帝无比皇恩的董文炳,或许是一生中还不曾受此殊荣的缘故吧,因而过于兴奋导致旧疾复发而逝世。从医学的角度讲,不是脑的问题便是心脏的问题,由于过于兴奋,导致血压上升,自然会导致此类旧疾的复发。很耐人寻味的则是董氏临终前的遗言,不妨在此叙述一下。董氏的遗言大意是这样的:“我因为先人们为朝廷捐躯,恨不得为国家死在边疆,今天到了这种地步,全是命运的缘故。我希望董氏家族世代有能骑马的男儿,勉力报国,这样我死后也会闭上眼睛。”董氏的遗言足以使我们领略到他希望世代效忠朝廷的美好愿望,这一愿望是忽必烈用对他的宠遇换来的,对忽必烈来说,实在值得了!
说忽必烈精明,也绝非虚言。在对待老臣与有才能的人的言谈举止上,忽必烈颇能使人感到融融的暖意。至元十二年,老臣窦默八十华诞,合朝公卿官员全都前往恭贺;忽必烈也拱手相贺,并且说:“像这些贤人,怎么能向上帝请求一下,减去他们数年,留在我的身旁,共同来治理天下,可惜今天全都老了呀!”并且当时他的脸上还表现出一副惆怅的样子,这言谈,这举止,使当时在场的老臣无不感动。是否感动得流下眼泪,我们就无从查考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忽必烈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人才的痴爱、眷恋之情,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政治效果。
还有这样一件事也很使文士们感动。忽必烈曾经在闲暇时与大臣闲谈,忽然看见李昶来到,便收敛了笑容,以一种尊敬的口气对大臣们说:“李秀才来了!”足见他对文士儒臣的尊重。
顿悟
对一般人来说,名利和高位都是自己所贪求的,而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放松警惕和斗志。正如吕不韦所言:“加其官爵,予其名利,使其麻痹。”权力场中此举仍然是非常奏效的一招,这足以使我们领略皇帝任贤使能手段的高明。同时说明了作为领导者或一个老板来讲,关键在于攻心为上,又不忘诚信仁义,当能让员工为你卖力。
适应对方
玫瑰大师栽培的玫瑰四海驰名,他布置的玫瑰大厅堪称欧洲大陆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这么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却是个爱挑毛病的人,他对雇员们总是因一点小事唠叨个没完没了,尤其是在客人面前,客人看到这种情况,有的上前劝说,有的则快速离去。
有一次,英国女王和荷兰女王慕名前来观赏,到了约定时间却见不到这位大师,就让皇室文员去找,原来他正在厨房里与四个女佣吵架。见到本国的皇室文员,他诉苦不迭:一个女佣买菜账目不符;第二个女佣与大厨有染;第三个女佣偷吃了他给女王准备的布丁;第四个女人说话用了脏字。
皇室文员为了尽快让女王欣赏到玫瑰,便上前劝说:“男子汉大丈夫,何必跟女人斤斤计较,让了她们这回吧。”然后转过身来对四位女佣说:“以后干活注意点就是了。”大师一看有人向着他说话,更加来劲儿:“不!绝不能让步,决不!你让她们一回她们就会骑在你的脖子上拉屎!她们会认为你怕了她们!女人?女人又怎么样?女人恶起来更不得了……”他用了几分钟让皇室文员听完了他的苦处,同情了他的境遇,又附和谴责了四个该死的女人之后,才洗脸梳妆更衣打领带。当他来到玫瑰大厅时,女王早已离去。
以后,又有一些贵宾来访,不是遇到大师在厨房里与人争吵,就是在厕所里与人打斗,还有一次是在牛栏里对牛乱吼。大师见人便说,他的牛糟蹋了他的草料,要不就是这牛犊长得太慢,更可笑的是一只蜜蜂爬在牛背上,任凭牛怎么样都无法赶跑那只该死的蜜蜂,蛰得牛狂奔乱跑,他非说他养的牛得了疯牛病……
经过大师的几次折腾,佣人们实在受不了啦,于是准备集体辞职去另谋职业。大师一看自己要成为孤家寡人了,才着了急,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向佣人们道了歉,并发誓要改变原来的坏毛病,这才留住了人。
佣人们感到大师确实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美丽的玫瑰大厅恢复了往日的光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顿悟
在人际关系上经常出问题的人,多数是缺乏坦诚,而只是一味地顾及自己的尊严,总以自己的习惯去对待别人,没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对方。不做出让步,却一味地批评别人“那个人有缺点……”、“这个人令人讨厌……”这样,就不可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对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对方。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说变就变,这是交往的智慧。
“愚”人之心
哲人李聃说: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宠。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似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在山东省沂蒙山区,有一位受到农民群众交口称赞的艰苦创业的带头人。他曾经是一个穷汉子,凭着勤劳奋斗,成了“百万富翁”,可他却又在别人为钱“红了眼”时把600多万元的个人资产无偿献给了村集体,带着全村1600口人苦干实干,在短短六年间,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300元增加到6000元。
王廷江只进过一天小学。他讨过饭,捡过煤渣,14岁开始干农活。1968年,刚满18岁的他就拉起地排车四处奔波,卖陶瓷挣脚钱,结婚以后,王廷江驾辕,妻子拉套。他干了整整10年拉地排车的苦力活。
1980年,王廷江与别人承包了村里的代销店,走南闯北运销陶瓷,一年多下来,靠辛勤劳动挣得近万元。接着他又先后买拖拉机、买汽车搞起运输队,到1986年他积攒下30多万元家产。一些亲朋好友劝他:“钱挣得不少,吃利息也够了,该享享福啦。”“树大招风,万一政策变了,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于是,王廷江变卖了汽车和货底子,把30万元存进了银行。
后来,在镇领导的开导下,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动用30万元存款,再贷款60万元,开工兴建一座白瓷厂。
王廷江的厂子越发展越大。到1989年,已拥有固定资产420万元,流动资金180万元,并且还清了全部贷款,形成年产日用瓷1000万件的生产能力,每天盈利近万元。
王廷江富了,但沈泉庄的大多数人依然受穷。几年了,现实使他产生了困惑:自己先富了,父老乡亲们仍在穷窝里打滚,全村有13个老光棍娶不上媳妇;村东头王自俭一家五口住一间破土房,下雨了,只有锅台那块不漏雨,只好把孩子放在锅台上睡觉。
王廷江萌生了把白瓷厂献给村集体、自己与大伙一起共同致富的念头:党的富民政策让俺先富起来了,俺要知党情,报党恩,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镇上组织村于部和企业负责人到胶东参观,王廷江被许多村走上共同富裕的业绩所感染。在参观返乡的路上,他向镇领导坦露了自己献厂子给集体的想法。镇党委书记愣怔怔地说:“廷江,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没有变,共同富裕也不是平调,你献哪份子厂?”“党的政策没有变,但政策里不是还有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吗?”镇党委书记说:“几百万元来之不易啊!是你的血汗钱,你还是回家商量商量再说吧。”
当王廷江把自己的想法征询亲友的意见时,许多人都不理解,有的说他太傻。王廷江坦然地说:“人活着没钱不行,光为钱活着也不行,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1989年9月29日,王廷江执意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拥有420万元固定资产和180万元流动资产的白瓷厂献给了沈泉庄村。
后来,成为沈泉庄村主任的王廷江,非但没有以乡亲们的“恩人”自居,而是继续一心一意地为乡亲们谋幸福。
王廷江对集体、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出差很少在宾馆吃饭,总是找个小饭店吃碗面条或几个包子。即使出国,他也总是带些煎饼、咸菜和方便面。许多人对此一不理解,王廷江却认准一个死理:“人一馋就变懒,一懒就容易变坏,这样的人是不会为大伙做事的。”
顿悟
王廷江,这位被江泽民主席誉为“大字不识几个,却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的农民,实际上是悟出了很多文人墨客没有悟出的做人道理。他怀着一颗“愚人之心”,甘守淡泊情素,决不纵情于声色权利,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却得了升华,从而由商致官。在当今,不少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勾心斗角时,从王廷江的所作所为中,是否能得到一点启示呢?
玫瑰战争
好的爱情是好的归宿。美国总统里根夫人南希说:“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仍然不知罗纳德身上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产生了他是最适合我的人的这样的念头。他从不谈他自己,从不谈他的电影,他是南非战争迷,喜欢骑马,对葡萄酒有着很深的研究,总之,他的一切我都喜欢。”
里根与南希约会两年后,他终于向她求婚。3个月后,也就是1952年3月4日,他们在圣费尔南多谷小布朗教堂里喜结连理。
从1954年到1962年春天,里根主持一档名为“通用电器剧场”的电视节目,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充满了欢乐和幸福,一旦离开双方便感到孤单、寂寞。里根一个人在各地跑,当孤独袭来时,他就想起了南希,他就提笔给南希写信,一来是可以减轻自己的孤独,二来是安慰同样忍受着孤独的南希。
他有一封信这样写道:“如果我们是在家里的话,我们会生起炉子,一起翻一翻连环画,不接电话,也不希望任何人来打扰我们。可是我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身边是无尽的孤独,但呆多久也无关紧要,因为我爱你,只要多写几个‘想你’,我就会感觉孤独里面有一种奇妙的温暖,就像望着一个明亮温暖的房间。这个时候多冷多黑都没有关系,你知道那个房间在哪里。”
在家中,南希和里根很少出现不同意见,但在一些大事上也会发生分歧。正像下面这封写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信中反映的那样,里根在与南希争吵后总是大半个夜晚无法入睡,不是说睡不着,而是忙着给夫人写信,表示自己对夫人的爱,请求谅解。
有一次,因一件事俩人大吵后,里根便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里根夫人:
你之所以是里根夫人,是因为里根全身心地爱着你。每一次里根先生看到傍晚的星星,或吹熄生日蜡烛时,他就想起同样的心愿——真心祈祷,希望幸福永存。
有时候里根先生也会情绪失控、摔门,那都是因为他不会大喊大叫或跺脚叫骂,他真的不是那种人。但里根先生总是和里根夫人同喜同悲,他简直无法想像没有她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他爱她。
顿悟
玫瑰战争发生后,不妨用信的方式交流感情,因为这是婚后的情书。
你从这些情书中找不到总统与第一夫人,只会被一位名叫罗纳德·里根和他所深爱的女人南希之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情书为你勾勒出一位具有奉献精神的妻子和一位顽固而温柔的丈夫的笃深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之间在处理一些矛盾时,总是用原则,从而使玫瑰战争得到和平解决。
当你爱上一个人之后,你就始终如一地把这种爱情维持到底,不管前方出现任何危机,只要你坚信,你仍然爱着他(她),这样你的爱情才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倾心“厚爱”
一个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包,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去,站在旁边的戈尔曼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姑娘当即对戈尔曼嫣然一笑,接着拿起鲜花和杂志转身走了。
戈尔曼伫立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对姑娘向他投来的嫣然一笑久久地回味着,心里感觉甜丝丝的,并在心中勾勒着与姑娘相识、相知、相爱后的那种美妙的情景。
想到这里他立即向站台走去,恰好火车到了,他便上了火车,真是太巧了,戈尔曼又碰到了那位姑娘,她的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里有人坐吗?”戈尔曼问她。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
这样戈尔曼便满心欢喜地坐在她的旁边,但两只手不知放在哪合适,显得非常局促。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可笑。于是戈尔曼就抬头看行李架。好在那束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他还看见小提箱上印着姑娘姓名的缩写字母ZY。他当时就觉得这个字少见。
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来推窗子。“等等,让我来。”戈尔曼说着,赶紧站起来把窗子打开。
“我本来是想把窗子关上的。”她微笑着说。戈尔曼又连忙道歉,并把窗子关上了。从这以后就随便多了,他们开始交谈起来。
“你去度假吗?”戈尔曼鼓足勇气,首先寻找话题。
“不”,她回答说,“只是去和父母住几天。”
列车员推着食品车走过来了。戈尔曼提出请她喝咖啡。“谢谢”,她说,“从早晨4点到现在,我还没喝一口水呢。”
后来他们又交谈了一会儿。当火车到达某站时,她站起身来,从行李架上拿下她的东西。戈尔曼问她是否要下车,她说“是的,要换车了,”戈尔曼连忙说:“希望能再次见到你。”她也说希望如此,然后下车走了。
火车重新启动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太笨了,连姑娘姓名也没有问,也不知道她住在哪里,更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因此他觉得再也见不到她啦。
戈尔曼还是很想见到她。但有什么办法呢,关于她,他又知道多少呢?当然,戈尔曼知道她姓名的缩写字母是ZY,这又能告诉他什么呢?
看来希望是没有了。他努力回忆着,有关她的情况什么也不知道,除了她的一只印着她姓名字母的小提箱,她还拿了一束花。
花!她不可能是早上买的花,因为花店要9点钟才开门,而他们乘的火车是8点50分开的。对了,火车站的西边有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花店。要想看得见这家花店,那她必须从西边进站。
他还能想起什么来呢?书摊,她在那里买了一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呢?他使劲地回忆,记起了她挑选杂志的那个书架,于是他又去了火车站走到那个书架前看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护士?
“对!”戈尔曼突然记起来,在火车上她说从早上4点起就一口水也没喝。早上4点,说明她刚刚下夜班。
戈尔曼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英国皇家医院。他赶紧来到这家医院,站在大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他看到有一间房上写着“问询处,”正想往那里走去,突然被一辆飞驶而来的救护车刮了一下,以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躺在床上,便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你在医院。”一位护士告诉他。“你们这里有没有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的人?”他问护士。“我就是”,她说,“我名叫泽娜·耶茨。有什么事吗?”
“你不可能是”,戈尔曼说,“任何一家医院不可能有两个姓名首个字母都是ZY的人。”
戈尔曼经过思考之后,他向泽娜·耶茨讲述了火车上相遇的事。她为他解开了那个谜:“我把自己的小提箱借给了另外一个护士,她的名字叫瓦莱里娅·沃森。”
戈尔曼想见的那位姑娘终于出现了。就坐在他的床边,嘴角带着一丝愉快的神情。“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问道。
“运气”,戈尔曼微笑着说,“只是一点小运气。”
姑娘很激动,抓住了他的手,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从此,他们真的走上了醉人的恋爱之路。
顿悟
戈尔曼自始至终为开始的那一美妙想法,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是因他先设定了美好的结果,才有了美好而浪漫的开始!
当你第一眼看到倾心的异性,你就会对自己说:“他(她)如果能和我结成百年之好,那可真是天作之合了。”戈尔曼,把人家报之一笑的感激,上升为喜欢、爱慕的感觉,并按自己的意见、意志去思念,去行事。这其实是主观态度的厚爱。正是他先有了这样近于痴狂的“厚爱”,为了这个结果便开始努力去印证自己由单相思到两情相悦,从而在穷追不舍、持之以恒中,发生了奇异的转化,实现了戏剧性的追求。
爱需要勇气,那就是厚着脸去追寻爱的勇气。
送礼
送礼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应注意下述几个原则。
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地位、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的人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受礼人家中不甚宽裕,无异于给人出难题。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只会徒增许多烦恼,落个“花钱找病”,实在冤枉。所以说,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经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如果受礼者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他当面会说你好话,背后说不定会妒忌你的大手大脚。说你坏话正派的人,虽不会说什么,但却可能会怀疑你这样大方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不再与你深交。另外,礼尚往来,人家必然还情于你,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人家的经济负担。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话“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别人结婚时,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送去有猪的形象做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给意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外宾的反感。
礼物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祝贺、或孝敬、或怜爱、或爱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物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物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小礼物。比如,我们为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鲜花,定能使其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远方的同窗寄一册母校的照片,定能唤起他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给爱好文学的朋友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为心上人送去一条漂亮的纱巾,她会含情脉脉地依偎在你的怀中……
顿悟
礼物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礼物本身的意义来体现的。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到它的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礼送得好,你会事半功倍。礼送得不好,你会适得其反。礼不在贵贱,重在是否投其所好,是否为其所喜欢。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不是出于贿赂目的,一般说来,在礼品的选择上,应该做到:
其一,贵在巧。即用意巧妙,具有特定的意义;东西精致或精巧,高级、名牌、特产一般是选择的目标。一般的东西是很难拿得出手的。
其二,贵在小。送礼没有送傻大粗笨东西的,一般以能够随身携带、小巧玲珑的物品为佳。如果礼物不易搬运,送时兴师动众,弄得四邻皆知,反会使受礼者大为尴尬。
其三,贵在少。送礼一般没有送几大包几大堆的,多数都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其四,送礼最好在私下进行,切忌在人多眼杂的公共场合送,特别是给上司和异性送礼,更是送礼大忌。
握手
握手礼据说最早来自欧洲,最初是用来表示友好、手中没有武器的意思。早在刀耕火种的野蛮时代,人们在狩猎或战争时,手中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以防不测。陌生者相遇,倘若互相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武器,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摸摸掌心,以示友善。这种风习,经千百年来的流传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适用于社交场合中的欢迎、欢送或初次见面相识时的礼节。对中国人来说,见面握手也是很普遍的礼俗。
握手礼节虽然简单,但因场合、对象不同,所以握手时要注意遵循不同的要求和习惯。最常见的是见面时的握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熟悉的朋友久别重逢或多时未晤,一旦见面,便上前相互握手,然后交谈。这种握手可以比较随意,不必过于拘泥。另一情况是,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经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后,才可以伸手来互握。两个人是不是要握手,要由那位在介绍中占优先的人来决定。比如把年幼的人介绍给年老的人,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时,年老的人或女子伸出手来,对方才可以伸出手。而一般社交场合的宾主之间,主人有先向客人伸出手的义务。
握手的方式,有几点细节值得注意:握手要用右手相握,如果右手相握后,左手也握,也可以说是用双手握手,这是中国人常用的握手礼,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这种礼节一般多在熟识的老朋友之间用,但也不必每次都用,女子的手套,如是长及臂弯的礼服手套,或白手套之类,跟人握手时,可不必脱下,因为它是礼服的一部分。握手时一般是站着握,因重病或其他原因不能站立者除外,一般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不过,如果俩人都是坐着,可以微曲前身握手。握手时要自然地注视对方,如果跟人握手时,左手却插在口袋里,或者眼睛不看着对方,而看着别处、东张西望;或是伸出的手给对方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或是握得太紧叫人手疼,或是生硬地摇动,等等,都是对对方不礼貌的表现,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恰到好处的握手应该是简短认真的一握,两眼愉快地注视对方,表达你的温和、友善的心意。此外,在人多的场合,注意不要交叉式地握手,可待别人握完再握,有时在热烈兴奋的气氛中有些人容易忽略这一点。有时候,用微笑或点头致意要比握手自然些。
顿悟
人际交往中,难免不握手,但交往中相互握手的智慧体现在与陌生客人、朋友握手时,宁可被动,不可主动,否则有尬尴之虞。
敬酒与祝酒
大凡宴会离不开饮酒,为了制造主客同饮的气氛,作为主人,应该怎样敬酒、祝酒呢?
宴客的形式和规模,一般有正式宴会、普通宴会两种。普通宴会,又可分便宴和家宴两种,各类宴会,又有早宴、午宴和晚宴之分。一般早宴为早餐,是招待留宿客人的,更多的较为隆重的宴请宾客是午宴和晚宴。因此,宴请宾客时,在不同的场合,如伺敬酒、如何祝酒,是各有不同讲究的。
一般人们经常有机会参加的是普通宴会。你或者是在酒店,餐厅及其他场所举行便宴请客吃饭,或者是在家中设便宴招待客人,作为主人,你都有向客人敬酒,祝酒的义务,这里面是有一番“学问”的。
作为主人,要首先为客人斟酒。上酒在左,斟酒在右,这与上菜不同。在西方社会,常把酒瓶送到桌上,请客人自便,男客自斟,并代为女士斟酒。在中国,则习惯上由主人,或下首“知客”(主人请的陪客),或服务员,按宾主的要求斟酒,喝白酒或红酒,应该由客人自择,不可强人所难。酒瓶要当场打开,酒杯大小要一致。如在座的有年长者,或有长辈,或有远道而来的客人,或职务较高者,要先给他们斟酒;如无此种清况,则应从主宾的右侧开始,自右向左按顺时针方向依次逐一斟酒。斟酒时,斟酒者应右手持酒瓶,中指齐瓶签处,食指朝上抵住瓶顶,徐徐倒出。斟完一杯,应把瓶口向上转一下,以免瓶口的余酒滴到桌布或宾客的衣服上。中国有句俗话:“酒满茶半”。斟酒以“满”为宜,但要满而不溢。斟得过“满”,溢酒出来,弄污了桌布,又不易让客人端杯饮用。其实,白酒或葡萄酒,均斟到酒杯的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即可。除了盛香槟酒的细长高脚杯外,斟酒时,酒杯不端离餐桌。给自己斟酒,则右手按瓶,左手拿杯,高脚杯用三个手指抓住杯脚,无名指按小指抵在杯子的底托上。
当你给客人斟酒时,如果有的客人表示不会饮酒,尤其是女性的客人,经再次敬斟仍表示不饮酒时,则不必强人所难,你可让其选用香槟、橘子汁、可乐之类饮料代替。葡萄酒只有在喝完杯子里的酒时才能重新“满上”,客人喝一口,便添满,会被认为是硬灌酒,是对客人的不敬。中国人往往不在意这一点,尤其在家宴上,除了“干杯”之外,常是边饮边添。对临时离席的客人,应待其回座后再为他斟酒。不应趁人不在给人家斟酒,更不要趁人不备偷斟酒,这会有灌人酒之嫌,同时也失去敬酒的意义。
一般说来,宴请宾客,在酒宴上总有一个核心话题。因此,在饮第一杯酒之前,需要致祝酒辞,为大家祝酒。祝酒辞要紧紧围绕酒宴的中心话题。而且必须是简短的、凝炼的,含有很多内涵,能为后面的畅饮创造美好伪气氛。祝酒词还要带一点幽默的色彩,词藻可略加修饰,富于文采,但不可过分矫揉造作。祝酒辞可以事先有所准备,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临场发挥,根据具体的场合、环境、气氛和宾客的情绪、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等方面,选择独到、新颖的祝酒角度,发挥适当的想象力,来“创作”出别具一格而又贴切恰当的祝酒词,这样,就能使你的宴客给各位宾客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顿悟
在酒席上向人敬酒最好站起来,既显出你的大方,又展现了你交往中彬彬有礼的风姿。
与人寒暄
交际场合的寒暄,是指经初次见面的双方出于礼貌而使用习惯用语互致问候,或进行简单交谈。有的人由于性格内向,有怯生心理,或出于其他原因,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与人相识后往往不大善于与人寒暄,有时会容易给对方造成某些误解。如果了解了一些在交际场合与人寒暄的适当方式,会有助于你在交际场合变得从容自如、落落大方,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寒暄,主要是使用习惯用语来应酬,在交际场合,贵妇与人寒暄一定要把握适度。如介绍双方相识后,最基本也最简单的寒暄是:“您好!”比如,介绍一男一女互相认识时,首先对女方说:“让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某某某。”然后转向男方说:“这是某某某,”女方应站起来先伸出手来和被介绍的男方握手,致问候:“您好!”如果介绍人把被介绍的其他简略情况,如职务、职称、工作、爱好和特长等也附带作了介绍,对方就可以作更周到的寒暄:“您好,李某某(称谓)!能够认识您,很高兴。”显得更大方,更有亲切感,也比较容易记住被介绍人的姓名和身份。但如果对刚刚介绍认识的朋友也表示“能够认识您很高兴”,往往给人以过于客套的感觉。
在寒暄中为了显“文雅”可以说“久仰!久仰!”或者“久闻大名”,但也得看对什么人。如果对方是个有名望或知名度较高的人,甚至用“如雷灌耳”也是不过分的,也显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如果对方是一般学生或职员,用“久仰”来寒暄就非常不适当,会使对方感到很窘,倒不如实实在在、平易随和地寒暄问候更好。
与人寒暄,对刚认识的人直呼其名说:“你好,晓华兄。”这也很不恰当。应当连姓带名称呼,最好是称呼对方的姓氏加身份称谓(或职务),如“李先生”、“陈老师”、“王校长”、“杨经理”、“陈小姐”、“吴阿姨”、“黄伯伯”等等。
顿悟
与人寒暄,一定要把握适度,即是说要寒暄适度。有一种不恰当的寒喧方式是,在刚与对方认识时就直愣愣地问:“您在那里混得很得意吧?”如果这寒暄带有点玩笑语气,一般人也许还不大介意,但假若对方工作正好不得意,或是刚巧遭遇不顺心的事,这样的寒暄就往往容易让对方感到心理上不大愉快,自己也感到没意思,这是交往中寒暄的大忌。
与外国人交往
随着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增多,尤其是加入世贸、主办2008年的奥运会,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也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比如在大街上,在商店里,在学校、在影剧院或体育场馆……都常常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相处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与外国人交往,要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在马路、公园、公共场所遇到外国人时,可以自然地点头或招手致意,相互问好。如果外国人主动与你招手、询问、交谈时,要以礼相待,不要羞于见人,故意回避。如果你有机会与外国人做更进一步的交往,在具体行动上,除了要真诚友好相待,言行举止注意文明礼貌之外,还要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外国人不同的礼节、习俗和忌讳。
与外国人交往的一些基本礼节,包括握手、拥抱、致意、老人和妇女优先,等等。在交际场合,握手是大多数国家人们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与我国的握手礼大致相同。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在社交场合,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在迎宾、祝贺、感谢等场合的官方或民间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如果在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
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注意遵守时间、不得失约,这是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侯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用适当方式表示歉意。
如果去到外国朋友的办公室或住所,都应谈预先约定通知。如无人迎候,进门先按铃或敲门,经主人应允后才进入。因急事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须前往时,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则应该在见到约见人时立即致歉,经主人允许或应主人邀请,可进入室内。西方习惯备有小吃和饮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绝,应品尝一下,接受的饮料要喝掉。在室内,不经主人的邀请或没有获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参观主人的住房,即使是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除书籍、花草以外的个人物品和室内的陈设等物。
与外国人交往还应当注意尊重外国的谈话习惯。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交谈,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要与某人说话,应等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谈话场合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如外国朋友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以转移话题。在社交场合,可多谈论涉及天气、新闻、文艺、体育、工作,业务等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情,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要询问年龄、婚否,不说妇女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察觉对方反感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在谈话中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对方国家的内政,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谈话出现分歧意见,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不要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简称“阁下”。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则习惯称先生,不称阁下。
对教会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如“福特神父”、“牧师先生”。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大夫”、“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士可称爵位,如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便服与礼服。服装的种类、样式、花色,因场合不同、季节变化、个人的爱好等等,而在穿着上有所差异,原则上讲,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多着深色礼服,一般场合则可穿便服。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是中国人惯常去的地方。此前你必须熟谙美国的晤谈礼俗。美国人以不拘小节著称。大多数情况下,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即使是与人首次见面,通常都直呼对方的名字。与人见面时,甚至常常不握手,只说一声“Hello”而已。与美国人交往时,一般情况下可以入乡随俗,但在一些正式的社交或公务场合,除了相互熟悉或地位相当的人以外,还应以姓氏加先生(或小姐、女士)或职务(或职业名衔)相称。对于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不要冒失地称其为夫人。
在约定会晤时,与美国人联系很简单,打个电话即可,他们会高兴地同意在很短的时间内会面,不像日本人那样得有人介绍或推荐,也不像德国人那样会提出一个几天甚至几周后的会面日期,并希望以后再最后确定一下。
美国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国家,各种活动通常都正点开始,约会迟到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在多数情况下,美国人衣着通常较为随便,但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官方仪式、重要会议与会谈、堂礼拜以及赶晚宴等,必须“衣冠楚楚”。
一般来讲,在莅临某个商务场合时,多数商界人士都随身带有名片。但是,他们的名片通常并不是在会面时而是在认为有必要以后再联系时才交换。因此,美国人在接受别人的名片时常常并不回赠。
顿悟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举手投足比较严谨、内敛、彬彬有礼,这种表现以“谦谦君子”为主流,与西方的“绅士风度”者大同小异,不过,这两者皆是传统文化礼仪,与新潮的礼俗文化不尽相同。假如在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工作的男士女士,一定要注意讲究国际间约定成俗的传统交往的礼仪。如果你是外交使节或是某跨集团总裁的夫人前往异国,请你一定要记住“入乡随俗,出国问境”的格言。尤其是新生代的所谓“新新人类”,为面临重大的交往,一定要秉持恪守本土文化的礼仪和迎合异国的礼俗。不然,你可能会闹出愚且鲁的笑话来的。
以礼攻心
极尽礼仪,取悦对方,自古皆然。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里,刘备巧妙运用以礼攻心的谋略,从张松手中赚到了西川地图,从而为创立蜀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曹操打败马超之后,占据汉中的张鲁认为曹操不久将领失来攻打汉中。为了与曹兵对抗,张鲁准备首先攻取刘璋据守的西川,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刘璋平生懦弱,闻得此信,心中大忧,于是立即召来部下商议。谋士张松说:“主公不用担心,我可以说服曹操即刻起兵消灭张鲁,使其不能为害西川。”刘璋闻言大喜,于是令张松立刻去见曹操。张松见曹操势力强大,认为西川迟早会落入曹操手中,于是暗中带了西川地图,做为投靠曹操的见面礼。
张松原是益州的“别驾”(州官的秘书长),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但长相却很丑陋:“生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张松到了许都,在馆驿中住了三天,打通守门官的关节方能得到曹操的接见。曹操见他长得猥琐,出言不逊,一言不合就拂袖而去,后来曹操的主簿杨修与之辩论,他口若悬河,舌如利刃,滔滔不绝。杨修取来《孟德新书》,他一目十行,“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还讥笑曹操:“此书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次日见面,又当面讥笑曹操,恼得曹操令乱棒打出。曹操以貌取人,怠慢张松,张松自然不会向他献图,使曹操失去进取西川的大好机会。
当刘备得知张松带着西川地图投靠曹操碰了一鼻子灰的消息后,恨不得马上从张松手里把西川地图抢过来。然而刘备很有心眼,他知道张松虽然貌不出众,但心高气傲,最怕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刘备并没有直接向张松要地图,而是采取间接迂回的办法,故意非常隆重地接待张松。刘备虽然没有张口要地图,却让张松主动地把地图拱手相送。当张松往荆州界上而来时,早有大将赵子龙在远处恭候,“军士跪奉酒食,云敬进之”,当赵云随他到荆州界首时,“见驿门外人侍立,击鼓相接。”原来是威震华夏的关羽,他“洒扫驿庭,以待歇宿”。第二天早上,张松上马行不到三五里又看到刘备、诸葛亮、庞统“早先下马等候”,这三番五次的隆重接待,使得饱受曹操凌辱之苦的张松真有点受宠若惊,感激涕零。刘备一贯礼贤下士,但他这次对张松的礼遇可有点儿特别。原来进取西川是他的既定目标,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要有一个智仁之士替他做向导,那该多好!张松正是他企求的对象!令人寻味的是刘备对张松饯行最盛情款待,殷勤备至,几次酒宴上“只说闲语,并不提西川之事”,即使张松“以言挑之”,刘备仍拱手相谢说:“公言太过,备何敢当。”直到刘备为张松饯行时还未提及要取西川的半点意思,在十里长亭设宴送行时,刘备以“潸然泪下”,难舍之情终于打动张松,使得张松主动提出:“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刘备仍然作谦:“深感君之厚意。奈刘季玉与备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骂。”当张松说到:“……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时,刘备这才求向入川的良策,张松于是主动地献上入川地图。
顿悟
刘备以前对张松的特别礼遇就是要使张松感其盛德,主动献出地图。他向张松索图的一番表演,采取的是“用而示之不用”的谋略。世界上的逻辑有时竟这样怪,你愈是豪取强夺,别人愈是不给。特别中国旧时的知识分子,多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脾气。你“来者不善”,他“嗤之以鼻”;你“恩宠有加”,他便“肝脑涂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进攻西川地形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收买西川智仁之士的心。刘备有了张松这个活地图,其影响比死地图要大得多。当代老板,不妨将此用到来投奔的人才身上。
名利场派对
派对是每个人寻找机会的机会主义者,是纵情声色的享乐主义者,是寻找猎物又装作猎物的城市猎人,熟悉的人以频频点头来确立自己的社交地位,不熟的人争取早日混个脸儿熟,还有躲在角落里的酒鬼不动声色地喝了一杯又一杯。派对的本质是交际,一位评论家叫吴亮的说,“派对”是一群熟悉的人加一群陌生的人,一群男人加一群女人,一群搞艺术的人加一群爱艺术的人,一群风雅的人加一群附庸风雅的人,一群忙里偷闲的人加一群游手好闲的人。
私人性质的派对的形式有:生日派对、结婚派对、离婚派对、乔迁新居派对、纪念日派对、开业派对、开幕派对、闭幕派对、周年派对……
但列出的这些只能算作是常规派对,如果想让自己的派对被人铭记于心,一个惊世骇俗的主题就必不可少。惊世骇俗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可行又出效果的莫过于由奇装异服所制造出的视觉冲击,专业的派对策划者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这方面做文章。
例如肚兜派对、纹身派对、皮草派对,盛装派对等。
派对活动要事先定好主题。不过,会定主题只是第一步,会包装这比主题本身难度还高。包装的主要材料有几种,一是时尚,一是文化、一是艺术。这三者分别列出,但之间并不矛盾。
大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大把可供自由消费的时间,消息灵通,赶场子般地频频出没于各种各样的派对之间。他们嗅觉灵敏,有足够的经验依据报纸上的预选就判断出是为了赚钱的商业派对还是答谢性质的招待派对。
如果说派对是代表城市时尚的概念,那派对中的人要有体面的身份、地位,他们看起来有入时而且体面的外表。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化交际派对异常频繁。特别是,对于派对时,参与的外国人的多少,在私底下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一个派对高级程度的标准。
外国人的出现不只意味着外国人出现这个事情本身。通常而言,哪里老外多,那里美女就多;哪里美女多,那里人气就旺。
据说在上海有七万常住的外国人,又有一说是只有三五万,不管怎么样,和上海1300万的常住人口比起来,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小数目。但就是这个小数目,却主宰着这个城市的娱乐走向、时尚概念。
注意,像类似这种高级派对邀请中,无一例外全是中英文对照的。派对的组织者们都无限欢迎老外的到场,哪怕是一次私人性质的派对,主人也会乐于有几个从未谋面只是闻风而动的老外,这可以充分说明主人交际的国际化。
有一家英文杂志组织的盛大派对,是有免费招待酒会的,一位以组织各种派对为业的朋友看着满场子的老外说:看来我做的派对还是比较适合中国人的胃口,因为许多参与派对的人,白吃白喝,临走还能白拿一袋礼物,这样的事谁不喜欢?当然,老外比中国人跑得还欢。老外在上海,个个都跟大爷似的。白吃白喝白拿还理直气壮,要是中国人,好歹还会有点害羞。
招待酒会的言下之意是:免单。白吃白喝的事,人人喜欢。有人愿意摆阔就有更多人乐得混吃混喝,城中凡有这种派对召开的场所,必是摩肩接踵、人满为患。想要判断一个派对是否免费,其标准非常简单:派对名称、主办单位还有召开场所。所有画展的开幕会酒会、产品的新品发布会一定都是免费的。还有一个标准,有大批记者被邀请参与的派对,买单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另有一种名人派对的。名人是点缀在派对上的装饰品。其装饰意义,不像派对动物和老外那样是哄场子、造人气之用,他们作为符号出现,文化名人是文化的符号,艺术名人是艺术的符号,时尚名人也是时尚符号。虽然他们此来既不准备发表一番关于文化或者艺术的演讲,也没准备来一个现场秀,众人没有从他身上得到任何启发和信息,但他们通过媒体所建立的知名度,就足以成为这个派对的艺术、文化水准及时尚号召力的证据。文化不必真文化,艺术不必真艺术,时尚也不必真时尚,只要点缀几个相应的人物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一种叫打招呼派对。说“打招呼”而不说“谈话”,并非只是措辞上的不同,在一个派对上你可能碰到很多熟人,但你只能和他们打招呼,而不能谈话。
在派对上碰到的熟人越多,和某一个人谈话的平均时间就越短。某先生曾在一个派对上碰到一个朋友,他正好说起一个他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即便如此,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有那么一点心不在焉,四只眼睛各自在可视范围内游移不停,从面前晃来晃去的无数张面孔中辨认熟悉的那一张,叫得上名字的和一下子想不起来的名字,打个招呼就一回生、二回熟了。不过参加派对的时候,你可以忘记带钱包,但千万不要忘了带名片。
对于任何一个派对,总会有一个圈子的核心人物和外围人物,不管是商业派对、艺术派对、媒体派对或者私人派对,你总有机会通过你认识的人去结识不认识的人,所以名片总是有用的。
因此,聪明的中国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名片是机会主义者的敲门砖,给搭上话的每一个人发名片,说不定过几天就会接到他打来的电话,约你一起喝杯咖啡,或者说有点什么事,想要跟你合作。
顿悟
对于中国人来讲,举办与参与派对沙龙活动,这是一件再快乐不过的事了。但有的人追求的是一种热闹的氛围,而有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机会。例如打招呼派对,就永远是交往智慧者的机会领地。派对,是当今最时髦的名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