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经典:聆听交响音乐名作(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俄国作曲家1844——1908

管弦乐曲《野蜂飞舞》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曾写过许多童话诗,其中有一篇长诗,有着长长的题目,叫作:《关于沙皇萨旦、他的儿子光荣而威武的勇士格威顿·萨里诺维奇公爵及美丽的天鹅公主的故事》。这首童话诗叙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萨旦王喜获独子之后,因受人离间,将王子与王后装入木桶,放进了大海。

“星星在碧青的天空中闪亮,

巨浪在蔚蓝的海面汹涌;

乌云在空中浮动,

木桶在海上飘荡。

皇后好像痛苦的寡妇,

在木桶里挣扎哭泣;

婴孩在木桶里长大。

不是按照每一日,

而是按照每一时刻。”

后来,母子漂泊到一座孤岛。王子救起一只被野蜂袭击的天鹅。这时,奇迹出现了——天鹅变成美丽的少女。

“白天,她让太阳黯然无光,

晚上,她把大地照得通亮。

月亮在她的发辫下放光。

星星在她的额头上闪亮。”

这时,萨旦王也乘船来到孤岛,寻找受诬陷的皇后和王子,并返回钟声齐鸣的列杰涅茨城,欢庆全家团聚。

1899年至1900年,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普希金这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创作了歌剧,并保留了诗人原诗的长长的原名。

这首短短的管弦乐小曲《野蜂飞舞》,就是这部歌剧的第二幕间奏曲,并附有声乐声部。在总谱上,作曲家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野蜂,绕着天鹅盘旋飞舞。”

在弦乐组轻巧短促的拨奏背景下,第一小提琴急速奏出疾飞的半音乐句,它上下驰旋,没有休止,没有变化。就像从海上聚拥而至的野蜂,“嗡嗡”作声,围住了天鹅,突袭这只柔媚可爱的生灵:

其中,管乐以骤起的切分强音,推动野蜂蝉翼的旋动,渐次显露出了凶相。但很快又是一片蝇嗡之声不绝于耳。

中段,弦乐从伴奏声部拨奏出一个简洁的音调,演化成一个稍有对比的音乐形象。它那惊惶的节奏,急切的音调,像是天鹅在躲避野蜂时慌乱的步态,也像是王子奔向被困天鹅时的杂沓步履:

短短的中段,依然飘响着野蜂的啸叫,并直接转入描绘野蜂再现的段落。

这时,狂虐的蜂群,薄翅乘风,身轻尾毒,但还是富有韵律地在孤岛上鼓噪拥飞。这时,管乐声部再度响起强音,驱赶蜂群,让其沿着愈益轻弱的半音上升乐句,四散而去。

弦乐两声响亮的和弦,将野蜂驱散,留下一片寂静。但蜂群的不绝嗡响,仍萦回于耳,久难释去。

1900年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在莫斯科首演。这段管弦乐曲不胫而走,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小品,并被改编成各类乐器的独奏曲目,广为流传。

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沙赫里阿尔苏丹深信女人是居心险恶和不忠诚的,就下决心要把自己的每一个妻子在初夜之后都处以死刑。可是,舍赫拉查达王后因为善于用故事来引起他的兴趣,就救了自己的生命。她给他一连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这样一来,沙赫里阿尔被好奇心所促使,就不断地延搁她的死刑。最后,完全放弃了把她处死的意念。舍赫拉查达给他讲了许多奇异的事情,引用了诗人们的诗和歌词,编成了一个个的童话和一个个的故事。”

这是阿拉伯古代民间传说《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的序引。翻过这一页,书中展示出一个个奇异的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有寓言、童话、格言、谚语、恋爱故事、冒险经历、风俗人情、名人轶事等等。这部民间史诗是在六世纪古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基础上,吸收了埃及、希腊、伊拉克、印度等国的故事,一直到16世纪中叶才最后编成。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东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貌。这部巨作对西方各国文学艺术影响很大,许多作品都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的有趣故事。

1888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写成《天方夜谭》交响组曲,并把文字序引,写到总谱的扉页上。组曲的四个乐章曾各有标题,后来作曲家又删去了,他愿“让每一个人都自由地想象更详细的和个别的细节。”

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曾生动地记述了自己聆听《天方夜谭》组曲时的感触:“我想象到蓝色的海、遥远的岛屿、可怕的大鸟的飞翔、巴格达的节日的喧闹声、那条船被击碎时的暴风雨。一句话,我想象到作者自己告诉我的一切情景。”

与《一千零一夜》文学故事一样,在音乐故事中,王后舍赫拉查达作为主角,有一个固定的主导旋律,它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贯穿整部组曲。

在三个竖琴的清澈和弦伴奏下,这支旋律委婉起落于弓弦之上,充满幻想气息,洋溢秀媚情态;娓娓陈述中略带胆怯之态,侃侃铺叙中间有戏谑语调。一个美丽聪慧的阿拉伯少女,立于组曲各章门槛内外,讲述着《一千零一夜》中富于诗意的故事:

这个主导旋律在组曲序奏中,跟在沙赫里阿尔王之后呈现。而暴君的主题在管弦全奏中,首先揭开了组曲第一页。

在雄浑厚重的音响与深沉强劲的音调交织中,暴君野蛮地矗立在他统治的世界上:

由沙赫里阿尔和舍赫拉查达两个对立形象构成的序奏,简洁概括出这部阿拉伯民间史诗中哀重的序引故事。

序奏之后,中提琴和大提琴有规律地浮动着,织出海涛翻滚的背景,把人们带到苍茫大海上。作曲家在《我的音乐生活》中提示道:“我在创作《天方夜谭》时所根据的标题,就是《一千零一夜》中的个别的、彼此并无联系的插曲和画面”,并首先提到“大海与辛巴德的船”。这便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第一乐章提示的标题。

水手辛巴德是一个勇敢的航海探险家,他乘一条简陋小船,七次远航,为时数十年,经历了数不尽的神秘而危险的奇事。这个乐章描绘了辛巴德在海上、陆上所遇一些“彼此并无联系的插曲和画面。”

弦乐组起伏的波浪发出奇妙的音响。由暴君沙赫里阿尔主题演化的大海主题,从小提琴和单簧管声部轻轻奏出。

在愈益强烈的音响中,海浪拍击船舷,海风鼓起桅帆。澎湃的巨浪之中,辛巴德望着大海中恍惚的航线,轻灵驾舟,穿浪而过。木管组递次奏出了重复乐句,像是小船从风浪中驶向平静的海湾,又像是舍赫拉查达用温柔的声音讲述:“从前,有一个水手,叫辛巴德……”:

这时,大提琴声部荡起波浪,圆号奏出大海的音调。长笛柔润地吹出一支轻盈的旋律,在阳光与水波中,它烁烁生光:

音乐巧妙地提醒人们,辛巴德的故事发生在永恒不变的大海上。而舍赫拉查达也从独奏小提琴上继续向人们讲述:一条奇幻的小船,在雪白的波花中缓缓前行。云层中透出阵阵海风,将渐渐低沉的阴影投在动荡的海面上。

这时,管弦在大幅度起落的三连音型上涂起斑驳的色调,大海的音符散落在风雨浪涛的轰鸣中。很快,它们就聚成大海主题的完整旋律,在烟水苍茫的天际,掀起了风暴。

“当一些白头的巨浪轰然向前,在达到陆地以前撞成粉碎时,似乎每一碎片中含有全部愤怒的力量,赶忙合成另一个怪物。起伏的高山变成深谷;起伏的深谷;掀成高山。大量大量的水带着森然的声音震动和摇撼海岸……乌云迅速而浓密地垂下来;我似乎看见天地在破裂,在掀起。”作家狄更斯在名作《大卫·科波菲尔》中所描绘的这个画面,且与这海的乐音有着逼真的相像。

狂烈的巨浪过后,辛巴德的小船从弦乐组摇荡而出,单簧管从断桅残帆中透出一线光亮。勇敢的水手终于战胜风暴,驾着小船,穿过巨浪,向水天茫茫的远方驶去。

第二乐章,据作曲家讲,写了“卡伦得王子的神奇的故事”。

独奏小提琴首先奏出舍赫拉查达主题,作为序奏,美丽的王后开始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一天夜里,三个身着僧装、剃光头发的人,敲开了巴格达一家房门。主人发觉每个人都少了一只眼睛。这三个卡伦得,原来都是王子。他们各自讲了自己失掉眼睛的不平凡的故事。

在第二乐章中,作曲家没有明确表现卡伦得王子们的奇异经历,而着意描绘了讲故事的王子形象和一些不具情节性的神奇的怪诞场面。

当舍赫拉查达出来讲述故事时,音乐中出现了故事中的故事——卡伦得王子开始用温和的语调讲着自己的故事。他的音乐主题由大管奏出,节奏轻快,富有宣叙风格,独特的东方色彩中,隐现着年轻王后主题的踪影:

接着,这个主题进入丰富的管弦调色板中,不断披上奇异的音响外衣。有时,他柔和地在双簧管声部踱出;有时,他又灵巧地在小提琴上跃现;有时,他在木管乐组强劲地挺立;有时,他又与舍赫拉查达主题相融。多彩变化,仿佛是三个卡伦得竞相向人们讲述自己奇妙的经历。

在卡伦得王子短暂休憩后,低音弦乐和大管奏出暴烈的刺耳声调,把人们带到一个童话般的神奇境界。

铜管乐奏出带有沙赫里阿尔音调的怪诞主题。这是大鸟鲁赫拍击羽翅的声音。据说,大鸟要用大象和骆驼来喂养自己的幼雏。人们认为,作曲家描绘了第三个卡伦得王子的故事——他叫阿治勃·伊本·哈第巴,想攀上高山绝顶去看一座美丽的宫殿。他无法登山,便把自己缝在羊皮口袋里,让大鸟鲁赫抓起带到山巅。

不协和的音调,显现出紧张的气氛。弦乐发出鸟翅的沙沙声响,长笛、短笛发出大鸟的呼啸。这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展开一张绚丽的东方地毯,上面绘有卡伦得王子与大鸟飞翔于山巅与宫殿之间的怪异场面。主宰这段音乐发展的,是一个由铜管乐奏出的急促音调,它极富动力,推动音乐迅速展开。年轻王后温柔地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都是故事中的场面。但音乐,依然将以大鸟为主角的恐怖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大鸟飞走后,舍赫拉查达与卡伦得王子先后在作曲家笔下浮现出来。两个讲述故事的人,巧妙地交融,仿佛在议论这个奇异故事的有趣的情节与场面。他们或絮语,或高谈,激动的心潮溢于言表。最后,他们汇成急骤的音流,奔向第三乐章。

根据作曲家叙述,人们往往在第三乐章的总谱上标写上“王子与公主”。

这是一个细腻动人的抒情乐章。王子戛梅禄和公主白都伦是一对绝代佳人。由于神力安排,他们在梦乡会面之后,立下海誓山盟,并经历了种种曲折与考验,终为伴侣。

在作曲家笔下,梦幻中的花园正演出一对佳偶的爱情幽会。乐曲开始,王子轻声召唤自己的恋人:“来,静静地坐在水池边,一轮明月正从我们背后升起……”。小提琴温柔唱出了王子的爱情心曲:

木管乐与弦乐飞旋的经过句,像一阵夜风吹皱一池春水,浸透在王子脉脉含情的语调中。

王子一声轻唤,铃鼓敲起活跃的节奏,公主带着浓郁的东方色彩翩翩起舞。她那娇媚袅娜的身姿,透出无限美感,深深刻镂在王子的心扉中:

而后,王子与公主亲密絮语。两个主题,音调近似,气质相仿。在不断呈现中容易让人认错,就像是美丽的王子与公主,连仙女迈野姆娜、恶魔代赫尼庶也无法判定谁更美貌一样。

在第三乐章中,两个主题构成美妙的爱情二重唱。只有当舍赫拉查达华丽地奏出自己的主题时,人们才恍从梦中醒来,忆起这不过是《天方夜谭》中的一段故事。

第四乐章作为终曲乐章,形象丰富,气氛热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经标注道:“巴格达的节日和触到立有青铜骑士造像的峭壁的船。”

暴君沙赫里阿尔的威严主题,以紧缩的节奏由弦乐和木管乐急剧奏出。这里,正如大海主题中有它的踪迹一样,暴君的音调,已变为巴格达节日的喧声:

沉寂中,舍赫拉查达王后以温存的语调打断节日的气氛,告诉人们,这也是她的故事中的场面。当独奏小提琴第二次用华丽技巧奏出舍赫拉查达主题音调时,她的激动心潮预兆了这个故事将是无比辉煌与壮伟。

中提琴声部,急速地涌出了同音节奏型,掀起一股不可遏止的热情与喧嚣。管乐组旋风般跃出一个狂烈的音调,将各个乐章已呈现过的主要主题聚在一起,参加巴格达的盛大节日。

最先来到节日场面的,是卡伦得王子,他踏着有力步伐,跳起刚劲舞蹈,迎接白都伦公主从第三乐章中姗姗走来。在巴格达节日中,她跳起辉煌的东方舞蹈——3/8节拍的主题旋律与6/16节拍的伴奏背景巧妙结合,格外引人瞩目,仿佛整个巴格达人都来观看公主的美丽舞蹈。

此刻,人们又去瞻望长空,云天中掠过了大鸟鲁赫的巨翅。这时,巴格达节日的喧声又远远传来。

聚首于终曲的各章主题并不具有标题的细节含义,它们汇合一起,只是表现出巴格达广场上五光十色的狂欢的场面。

高潮之中,画面变幻。管乐的强烈长音,在弦乐组掀起狂澜。海上风暴涌入终曲乐章。辛巴德小船在风浪中起落,与盛怒的自然力奋战搏击。但是,小船前面是带有磁性的峭壁,上面矗立着青铜骑士的塑像。风暴愈烈,勇敢的水手已无法控制小船,在锣鼓的猛烈敲击中,管弦强有力的和弦响彻天地,辛巴德小船触礁粉碎了!

暴风雨平息了下来。无涯的海面上,微波荡漾,涟漪泛动。威严的大海主题变成悲哀的啜泣。

当辛巴德小船的主题最后浮现时,已不过是对葬身海底的勇敢水手的回忆。

这里,作曲家写出一个与《一千零一夜》不同的杜撰的故事。在文学中,辛巴德从海上平安地返回巴格达。在音乐中,他却触礁死于海难。美丽的舍赫拉查达主题旋律为交响组曲合上了最后一页,也宣告了故事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