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无论如何解读水瓶座的特质,里面总会有一条提到“独特”,所以我也想献给诸位一本不一样的书——关于如何解读精益的书,并不是专门针对那些专业人士,而是献给所有行业的朋友,那些即使没有精益基础的人都可以看懂的关于精益的书,重要的是里面部分角色来源于现实中的朋友,有十足的代入感,相信你也可以找到共鸣。
2013年,当我从咨询行业回到制造业的时候就打算写点什么,可是每每提起笔来,写了开头就放下了,最多时曾写过3万多字,但却依然没有坚持下来。那个时候精益已经如同当前的综艺节目,逐渐形成了商业套路和模板,似乎一夜之间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少有人关注实施精益的企业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故事,才导致现在的样子,假如真正实施精益,工具和方法可以解决其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所有问题?但商业化的浪潮已经等不及我们做出这样的反应,冰山下面的那些内容似乎永远被掩盖了,而冰山之上的部分却依旧。
对于这种现象,大野耐一先生似乎也早有预言,这就是为什么丰田一直开放参观,即使对汽车同行也是如此,但并没有多少学习丰田生产方式或者精益方式而非常成功的案例,因为外在的东西虽然可以随时看到或者拷贝走,但只要内在的东西变化,外在的东西势必会随着变化,看到或拷贝走的仅仅是那一个时点的东西,若想真的可以持续,就应该去探究内在的东西,以便更好地解决依旧存在的冰山。
你一定会画圆,例如,用一支笔,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一个圆,或者你还可以借助一个模板,画出不错的圆。精益也是如此,如今“×步法”盛行,套路也在所难免,你也可以借助这些画出不错的圆来,可以很容易就上路,但为什么是这样开始?该走向何处?你或许并不清楚,因为显性知识容易获得,而隐性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毕竟知识是具有黏滞性的,而它们都依附于个体和背景之上,涉及技能、窍门和长期积累的个人工作能力。这也是我在做咨询顾问时的最大困惑。一个人若无法获得隐性知识的分享,其成长速度便会很慢,职场中亦是如此。个人的成长基于精益隐性知识的获取以及对于以前的一些思考,是我想写出点东西的第一个动因。
其实这一点对于组织也一样,现在的世界变化飞速,唯一确定的是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以如何维持竞争优势便成为组织的一个难题,而这包含了隐性知识的传递。不过,当前组织中对于人才育成的部分稍显不足,对于可持续性的人才培训缺乏创新,这也正是因为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解释,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并大部分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学习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所以组织必须解决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难题。正因为如此,本书采取了3条不同的主线,分别通过原则、系统和工具来描述精益变革中的难点和要点,力图用简单的语言、通俗的故事把其中隐含的逻辑揭示出来。在一般性层面,让从未接触过精益者见识到精益变革这座冰山之下的内容,进而探知,少走弯路;在专业层面,让已经实施精益的组织可以继续识别和探讨,提炼精益变革中有效的隐性知识和方法,以帮助组织建立持续的精益模式。在书的最后,我也对这些原则、系统、工具分别给出了提炼的What、Why、How的解释,亦是对书中故事的补充。这是写作本书的第二个动因,亦是我现在在亚新科集团精益推行坚持的原则之一。在吴映雪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运营体系,优化和创建了8个支柱,从不同的角度来支撑组织转型,以建立卓越企业,而关键的一点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以及人才育成的持续。当然,我们也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本书在微信公众号连载正值《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书中的3条主线之一,正是“精益堂人”如何协助“轩辕帝国”开启巨变,但希望由此引出大家对制造业的关注,对精益的关注,形成一个真正的“匠人”文化,可以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馈社会,让精益这样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被更多的行业认同并运用,因为不管是工业4.0也好,工业5.0也好,基础层面都是必须的,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商业化中寻求对基础建设的智慧和执着,都需要每一个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我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也一定可以实现,并超越其他国家。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分享的世界就被构建起来了,而未来的世界也基于此,唯此才能生长。只有与人分享,才能得到别人的分享,进而可与之讨论,与己思考,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进步,再学习,别人亦是一样。现在是一个基于互联时代的信息世界,没有什么是神秘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所以,此书和我的公众号都是以此愿景来指导的,分享于心,关注成长,如果这里的一点经验能够让精益的知识传播得更加广泛,让精益的分享更加良性,那么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鉴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性,书中的观点难免会有偏颇,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