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反讽”体现了自传者的怀疑与求真精神,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具有了哲学视野,呈现出知识爱欲——关于自身的知识——的上升阶梯。“反讽”也正是苏格拉底最擅长使用的话语修辞,这种对智慧与真理的爱最终会战胜现实的各种名利纠葛与世俗追求。自传,由此或者可以视为自传者的“第二次远航”,在现实的人生体验之后,他们又在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经历人生,好似处在洞穴之外进行审视。无怪史密斯指出:“在文学性文类中,没有什么比自传更接近于哲学了。”注19而笛卡尔之后,许多哲学家不仅写作自传,其哲学大多也是自传式的,他们通过自身来探究关于人的普遍规律:“大部分现代哲学确实是认识论和心理学……哲学家在他们自己身上做实验的激进和勇敢程度,丝毫不亚于科学家对自然的实验。”注20如帕斯卡尔、卢梭、克尔凯郭尔、尼采、萨特、波伏娃等。
自然,我们不能忘记那位隐居在波尔多城堡最高处的塔楼中,时时剖析自我与人性的哲人蒙田。他依照“怀疑”思想来探索“凡俗”自我,《随笔集》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负面性、否定性、解构性”,或曰“反讽”意识。他致力于描述人性的背面和缺陷,众多人物在他笔下,和他自己一样,都呈现为凡俗的存在,暴露了自以为是者的不智之处。《雷蒙·塞邦赞》是一篇长文,主旨可以看作是对人性的剖析,破除对人的盲目赞颂或崇拜,指出人性中的低劣之处。如谈到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他指出,“因为帕里斯好色多情,让战火烧遍了整个亚洲”注21。他从人之本性角度将帝王降格,认为“皇帝与鞋匠的心灵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注22。针对这句话——“人若不超越人性,是多么卑贱下流的东西!”——蒙田提出了辩驳,如此回答道:“这是一句有价值的话,一种有益的期望,但同样也是无稽之谈,因为拳头要大于巴掌,伸臂要超出臂长,希望迈步越过两腿的跨度,这不可能,这是胡思乱想。人也不可能超越自己,超越人性:因为他只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看,用自己的手抓取。”注23蒙田还提到,在当初纪念庞培入城的仪式上,雅典人曾送给庞培一句铭文:“正因为你成了神,更应该认清自己是人。”这就是脱冕意识。蒙田对人生的态度,最后说得很恳切:“依我看,最美丽的人生是以平凡的人性作为楷模,有条有理,不求奇迹,不思荒诞。”注24这同样也是在表达自然平等的人性思想,没有必要去模仿不可模仿的人,将自己陷入人生的虚妄之中,要认清自己,首先要承认自己的肉体性和局限性。
蒙田善于从反面入手,不动声色地解构英雄的虚假面目,将其还原为人,以此来高扬普通人的权利与身份,其中有一点颇值得注意:消极自由。人不应违背本性去热望政治权力、财富利益或地位荣誉,个人应当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独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而不受干扰。蒙田在城堡避世10年,书写自传认识自己,体验的就是这种自由。比如在一段经典的关于生活习性的文字中,蒙田就运用了多个否定词语,从反面来界定自我:
我白天睡不着觉;两餐之间不吃点心;不吃早饭;隔了很久才上床,比如晚饭后要整整三个小时;总是在睡觉之前繁衍后代,也不站着做爱;有了汗就要擦;不喝纯水或纯酒;不能长时间不戴头巾;不在晚饭后理发;不戴手套就像不穿衬衣一样不舒服;饭后起床要盥洗;床上的帐顶与帐篷,都像是生活必需品。注25
概而言之,蒙田给后人的启示或其自传人生的哲学隐喻或许就在于:“人的全部任务就是根据其自身的本性法则和需要来塑造自我……用蒙田的方式,在自传中建立自己的全部哲学;像蒙田那样,全身心地、热情地投身主体之中;拒绝任何其他主体,像蒙田所做的那样完全只接受自我……”注26通过自身的“理性之光”,蒙田在反思与质疑中剥离了传统、定见的假面,在这个意义上,奥尔尼说,蒙田不再单纯是16世纪的人,他也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其哲人形象由此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