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缘起
我们使用的共同语或标准语,历来有诸多不同名称,如:雅言、汉语、官话、国语、普通话、华语等。
一物多名,难免有不便和弊端。近年来,为汉语“正名”的呼声不断。如:张拱贵、王维周(1987)主张“应该恢复使用‘国语’这一科学名称”,新加坡国立大学陈重瑜(1985)认为“‘华语’一词最为清楚、明确,涵盖面也最广,指的是华人的共同语,包括了汉满蒙回藏及其他的少数民族,又超越了地缘上的限制。因此,以‘华语’一词概括普通话及国语可以说是清楚又周全,更何况‘华文’一词已被广泛地使用了”。对此,国内不乏响应者,也认为“还是称‘华语教学’好”,并“期待着学术界能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关文新,1992)。笔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也对“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颇有异议,希望能“正名”(张德鑫,1990)。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名称术语的形成、变化、消亡,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约定俗成的,并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故在是否需要及能否实现“正名”之前,追溯一下这些不同名称的演变过程,也许能从中受到启迪,看来这是一项必要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