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从2016年7月23日开始,在其“经济学简报”(economics brief)栏目连续六期推出了“六大经典经济思想”系列介绍,其中的第二期文章是解说经济学家明斯基(Hyman Minsky)的金融不稳定性思想(Economist,2016)。从20世纪50年代开启学术生涯到1996年去世,明斯基基本上在默默无闻中辛勤耕耘。尽管他因金融危机的研究吸引了一些忠实拥趸,特别是在金融界小有名气,但却几乎没有受到主流学术圈和政策圈的关注。该杂志在他生前仅简单提过他一次,美联储网站在2007年次贷危机之前也只提及他两次(Economist,2010)。然而,这种情况在2008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爆发之后,却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仿佛每一个试图理解这场危机的人都纷纷转向明斯基的著述。经纪人在发给客户的提示中提及席卷金融市场的“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中央银行家等政策制定者在演讲中引用他的理论。他顿时成为一名风靡全球的媒体明星,几乎每家重要媒体都为他的思想留出了专栏空间和广播时间。而该杂志自这次“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以来已经至少在30篇文章中提到过他。
如果我们给这场危机之后复兴和流行的明斯基经济思想配上歌曲背景,那么歌曲的名字多半是“明斯基时刻”这五个字。歌曲的开头应该由单人清唱,以符合这五个字最初的单纯本质;歌曲的结尾则应由众人各唱各的调,以反映这五个字后来被诠释成各式各样充满争议乃至错误的意涵。的确,“明斯基时刻”是明斯基思想最为人所知的“标签”,尤其对那些读过关于明斯基的著述远超过阅读明斯基原著的人而言,肯定是熟悉得无以复加。如果我们按照它受到世人瞩目的程度来衡量其重要性,那么它的确至关重要。但是,备受舆论关注并不一定表示它真的很重要,更不一定意味着它就代表了明斯基的经济思想而被人们所真正理解和应用。事实上本书研究并发现,虽然明斯基的经济思想在危机之后被贴上“明斯基时刻”和“明斯基危机”(Minsky crisis)等诸多标签,在金融媒体、时事评论和学术出版物中广泛传播,但是他的思想却遭受了“简单化”、“浅薄化”、“碎片化”和“庸俗化”的风险。以至于,不仅他的著名理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被歪曲和误读,而且他的核心思想图景(vision)也被肢解和无视。
正如明斯基本人曾致力于反对凯恩斯《通论》的“庸俗化”一样,我们也必须坚决反对这种把明斯基的思想“简单化”和“庸俗化”的行为,应当对其进行“历史重建”(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本书正是这么一部系统研究明斯基经济思想的专著,旨在通过对明斯基文本的解读和重建,还原明斯基的本意和要旨,廓清已有的争议和误读,以期增进对明斯基思想的理解和应用。秉承这种进路,本书研究得出了以下诸多不同于流行的明斯基思想解读的看法:“明斯基时刻”并非明斯基本人提出,在明斯基的思想图景中也并不重要;“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核心并不在于“对冲型融资”(hedge finance)、“投机型融资”(speculative finance)和“庞氏融资”(Ponzi finance)这三种融资阶段的演进,它的论证既非依赖于非理性行为假设而缺乏微观上的有效性,也未在微观上升至宏观之间缺失宏观经济环节;明斯基不稳定性的金融理论,并不意味着影响着不稳定动态的经济的实体面就被视而不见,也并非表示仅金融部门自身构成了不稳定性的来源和渠道,从而只是从金融层面抓住了危机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危机的本质;明斯基并非仅关注金融领域而忽视实体部门的生产和分配,他毕生所致力于发展的宏观不稳定性经济动态,并未忽视家庭等经济主体构成不稳定性的潜在来源,也并非不适用于当今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明斯基从未声称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不会重演,也未曾断言它就必然会发生,并且不只是诉诸限制金融部门发展来“稳定不稳定的经济”;明斯基的经济思想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资本主义,但也并非完全不适用于当前我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表明,过去所有的经典文本都需要重建,因为这些文本的含义并非全无晦涩之处,也并非只可能有一种解读。因而,重建不可避免蕴含着个人的选择和诠释,从而必然带有研究者自身的视角和理解。鉴于作者视野和能力所限,书中关于明斯基经济思想的解读难免有偏颇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李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