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三界的基本构成
三界:主体生命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佛教所说的三界,主要包括两种世界的概念:有情生命世界及无情环境世界。生命界主要是指生活在世界上的各种生命,包括人类在内,所有具有心识的动物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生命有人类可以看到的,也有人类看不到的;有处在水深火热痛苦煎熬中的,也有安于条件优越幸福快乐中的。但佛教认为,必须具有心识者才是有情生命,把草木等植物都纳入无情世界范畴。时下,很多误解佛教的人认为植物也是有情,也可以轮回和成佛,这并非佛教传统的观念。
从佛教教义来说,具有心识的有情生命是一个续流,即生生死死、不断延续的一个生命续流。无论是轮转于三界的凡夫生命,还是解脱成佛的圣者生命,都不会永远消失,只是在刹那刹那地变化着。在被称为佛教教义巅峰的密乘法门中,更是直接把讲述密宗的经典命名为“续”,正是建基于这生生不息的生命规律基础上的。
而有情生命赖以栖居的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山河大地、高山河流、树木灌丛,则构成了三界中的环境世界。随着畜生、人类、天界等有情生命的不同差异,他们所栖居的空间也是各种各样的。但佛教认为,生命生存的环境与生命本身,并不是各别孤立,而是息息相关的。在佛陀的教诫中,甚至禁止比丘随意砍折树木。因为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生命本身也会尝受带来的恶果。在佛经中记载着一个故事,一位比丘由于滥砍滥伐树木,最终投生为一个树状怪兽,承受着各种痛苦。以现代科学研究而言,人类很多奇怪的疾病也大都可能源于环境的破坏造成的。
三界生命轮回图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三界中的有情生命都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但由于在三界中,前一秒的精神是后一秒的延续,六道众生都遵循着同类相属性的规律,所以,不会背离各自的生存环境。
这幅唐卡中生命之轮被阎魔死主抱在怀中,说明了六道生命都逃不掉命运的轮回。并且,轮回的过程中人类的子女只会是人类,不会是其他几道的生命。这就是同类相属。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在饱受破坏环境所带来的苦果后,也开始注重生态的保护了。虽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但如果在极端私欲的驱使下,以远远高于生命生存底限的方式,疯狂地掠夺资源、破坏环境,那么,在听不到鸟鸣蝉噪、花谢叶落、流泉欢吟声音的麻木中,人们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的家园。
在地球来说,栖居的人类、各种海陆空动物都属于有情生命界,而地球、山川河流、高山平原、草木植物等都属于生存环境界。
三界生命界概说
有情生命界也叫有情世间。在佛教的《阿毗达摩》哲学中,曾以不同的角度,将纷杂无序的世界万物进行归纳分类。从万物性质来说,总有两大类:由于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产生的存在(有为法)和并非因缘条件形成的存在(无为法)。前者主要有三大类:物质、精神和其他(与物质和精神都不相应),有情生命则属于其他。属于非关精神和物质——其他的事物有很多,佛教也列举了一些,比如时间、寿命等。
无论是人,还是牛马等生命,都是物质身体和精神的组合体。没有了精神,生命将不成为生命;没有了物质基础,精神也无从依附。既然生命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体,那么就不能简单地把生命定义为物质或者精神。或许有细心的读者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生命都是物质和精神的混合体,那么佛教所说的无色界生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佛教不是说无色界的生命没有物质的身体吗?是的,无色界的生命的确没有粗显的物质性身体。但无色界的生命,仍然有极为细微的物质基础存在。在小乘的教义中,把这种物质存在称为“物质的种子”,因为它太细微了,甚至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佛教称为“无色界”。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完全否定无色界生命具有物质基础。否则,将难以解释从无色界死亡后如何转生到有粗显物质身体的下界。
三界的基本构成(局部)
这幅唐卡清晰地描绘了三界基本构成,其中有情生命,如人类、各种海陆空动物属于主体生命,而主体生命赖以生存的空间,如山川河流、草木植物是生存环境界。有情生命与生存环境共同组成了三界,此图为第29页三界生命轮回图的局部图。
佛教哲学认为,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遵循同类相属性的规律。比如人类的子女仍是人类,不会是动物;后一秒的精神,来自于前一秒的精神延续,不会来自物质。如果说无色界生命没有一点物质基础而是纯粹的精神,那以后也不会转生为有物质身体的生命。
在佛教的显教教义中说,转世的是精神,这不过是就主导而言。在密乘教义中,佛陀直接阐释转世的不单纯是精神,还有其细微的物质载体——气或能量。在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的观点上,佛教与唯物论不谋而合。
三界环境界概说
三界中的环境界也可以说是佛教的宇宙观,佛教称为器世间。从佛教的主体思想来看,佛教并不着重揭示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具体大小范围等知识。因为了解这些对解决生命的终极意义并无太大的帮助,甚至会给人们带来迷茫。但从辅助佛法修持,作为众生步入解脱所必须了知的知识角度,佛陀在经典中讲述了三种不同的宇宙观。在接受常规知识教育的一般人看来,这三种宇宙观的说法可能并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和互相抵触的地方。但如果抛开固有的观念,以广阔的心胸和高点来研读,或许会对重新认识宇宙有所启发。因为受智慧、感官、科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浩渺的宇宙并不可能以一种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在人类眼中,水可以饮用、滋润万物生长,但在鱼类眼中,水则是它们栖居游玩的宫殿。如果一定要给水一个固定的定义,那么它只适用于一类生命。同理,人类并不是宇宙生命的唯一,更不是宇宙高级生命的唯一,呈现在各自眼中的宇宙,自然也不是固定单一的一种状态。
三界的生存环境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从佛陀的角度描绘了三界众生的生存环境。唐卡中由四色宝石构成的须弥山高耸着,须弥山上端坐着五方佛,在须弥山的周围,有以地球(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等有生命居住的生存环境。地球在须弥山的南方,由于须弥山的南面是琉璃宝石构成,所以我们地球上空被琉璃宝石辉映为蔚蓝色。
佛陀的第一种宇宙观,记载在《俱舍论》、《阿含经》等佛教典籍中,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千大千世界学说。在宇宙中,有一座巨大的须弥山,这座须弥山是由四种宝石构成的。在须弥山的周围,有以地球(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等有生命居住的星球为主的很多星球。地球在须弥山的南方,由于须弥山的南面是琉璃宝石构成,所以我们地球上空被琉璃宝石辉映为蔚蓝色。
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日月绕行。由这样一个须弥山、四大洲、八小洲、一对日月所组成的世界,被称为宇宙的最小单位“一世界”。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四大洲中的南瞻部洲。一千个一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由于一个大千世界中包含三个千数,所以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说与现代宇宙观相差较大。
佛陀的第二种宇宙观,是记载在《华严经》等典籍中的华藏世界说。此说认为宇宙广大无边,依众生的业力所现的器世界也形状各异,多如微尘。华藏世界体系主体是雪海遍照如来,在此如来的每个毛孔内都有亿万个世界存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比雪海遍照如来手心中的一个微尘世界的亿万分之一更小的微尘世界。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在华藏世界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在这个世界观内,佛陀认为世界及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乃至太阳系、银河系,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罢了。在2500多年前大家都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没有任何先进观测仪器的时代,这种世界观的理念是非常大胆、令人惊奇的。
佛陀的第三种宇宙观,是源自《时轮密续》的大瞻部洲说。此说重点阐释地球及相关世界,用时轮天文中的日月蚀测算,其结果与现代天文完全一致,这也是令当今科学界非常惊奇的一件事情。虽然说在佛陀三种宇宙观中,只有时轮的大瞻部洲说最接近现代科学,但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与华藏世界说也有各自对应的众生,不必完全割裂来看。无论是哪种宇宙观下的环境界(器世间),佛教认为都并非至高无上的神或上帝所创造和操纵,而是有情生命的虚构愚昧意识及这种颠倒意识下的所有善恶行为共同创造的结果,与“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颇有类似。
佛陀的宇宙观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是根据《白琉璃》的记载而绘制。整幅画面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坛城,中心红黄蓝白黑五色圆,分别代表了火大、风大、水大、土大、空大的五大表象,而宇宙和生命也正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整个坛城以东西、南北为坐轴,被分割为与各个天体相连接的十二个部分,代表十二宫。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天体十二宫相似。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仅仅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这种观点在没有观测仪的时代提出来,可谓非常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