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中的三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三界:佛陀的世界观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句在中国民间流传了上千年并脍炙人口的诗偈,相信很多人都在《西游记》或者《封神榜》等各种神话小说中听说过。但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可能除了朦朦胧胧地感觉属于超脱生死的境界外,并没有太多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其实这句话并非纯粹佛教的观点,而是民间糅杂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后,所产生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虽然三界是佛教术语,但五行理论属于道教思想。

三界,是佛陀的世界观。佛教认为,在宇宙中,以性质分类,存在两种世界——凡界和圣界。圣界是指罗汉、佛陀等超世的世界,而凡界就是指三界的芸芸凡夫。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目前人类的认识能力,对宇宙、生命的了解,可以用沧海一粟来形容。我们甚至无法承认人类感官所认识不到的事物,当人们发现越来越多不能解释的现象时,才刚刚开始怀疑地球之外是否真的没有生命,怀疑是否人类真的是宇宙中最高级的生命。佛教认为,只有佛陀的遍知智慧才能与所知的知识完全覆盖,这是因为佛陀彻底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一切负面心绪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佛陀的智慧观察下,所呈现出来的凡夫世界就是三界。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具有以性爱、贪欲为主要欲望的众生,就属于欲界。

色界:没有性爱、忿怒但仍有物质性身体的众生,属于色界。

无色界:不但没有性爱等欲望,甚至连物质性的身体也不存在,只有纯粹的精神,属于无色界。色界、无色界的“色”是佛教术语,并非色相的意思,而是物质的别称。

可以说,三界几乎全部涵括了宇宙普通生命的生存形式及状态。

三千大千世界观的须弥山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整幅唐卡的上部表现的是天界快乐之地,下部表现的是地狱苦海,须弥山矗立在大海中央,这准确地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观。在一个小世界中,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的四周是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和东胜神洲四大洲。三界中的大部分欲界都生存在须弥山之下,色界脱离须弥山生存在天空,无色界则没有居所。而其中我们所居住的南瞻部洲最容易通过修行佛法,脱离六道轮回之苦。

三界的划分

在佛教中,根据阐释重点不同,三界有多种划分法。从生命的高低层次划分,三界可以分为九地(九类),分别是:

(1)五趣杂居地:主要是欲界的生命,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及欲界天。由于这五趣的生命都没有脱离以性欲为主的各种欲望,而混杂居住在欲界,所以被称为五趣杂居地。

(2)离生喜乐地:是指色界的初禅天。据说修持禅定达到一定的层次后,由于身体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会产生一种欲界生命所无法体会的快乐感受。这种快乐感受远远超过了欲界的所有快乐,所以被称为离生喜乐地,是色界的初禅天。

(3)定生喜乐地:是指色界二禅天。当禅定进一步深化,达到二禅的境界,会从禅定中产生更为快乐的感受,所以被称为定生喜乐地。

(4)离喜妙乐地:是指色界三禅天。住于三禅的生命,由于禅定更加稳固,所以二禅以下相对较粗的喜的感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微细的、难以言表的快乐。所以被称为离喜妙乐地。

(5)舍念清净地:是指四禅天。当达到四禅的时候,连最微细的乐感也渐渐隐退,内心无比的安稳、清净。由于即使是世界末日的火灾、水灾和风灾都难以破坏,所以四禅被认为是最稳固安定的禅定状态。

(6)空无边处地:是指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天。色界的生命由于还有物质性的身体,所以在无色界生命看来还是累赘,通过修持更高层次的禅定,把身体也空掉了,所以被称为空无边处地。

须弥山图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张唐卡中的须弥山表现了三界中的九地,倒梯形最下层是五趣杂居地,居住的是包括四大洲、四天王天等在内的欲界生命。欲界往上是色界,由黄、白、红、黑四色块组成,四种颜色分别代表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和舍念清净地,这里虽然远离淫欲和食欲,但是仍然具有清净色质的有情居住世界。唐卡倒梯形最上部的蓝色部分是无色界,从下往上依次是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和非想非非想处地,仅有与心相关的知觉和感受。三界九地,虽各有优劣,但都难逃轮回之苦,唯有修行,才能脱离三界,最终求得解脱。

(7)识无边处地:是指无色界识无边处天。当禅定深化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只剩下精神。

(8)无所有处地:是指无色界无所有处天。这里的生命试图将精神——识也空掉,空无所有,所以被称为无所有处地。

(9)非想非非想处地:是指无色界最高层次,也叫有顶天,意思是三界的最顶端,是依靠佛法以外的世间禅定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位居于此的生命,连意识也非常微弱,似有似无,所以被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地。

从轮回形式划分,可以分为五趣或六道,分别是:

(1)地狱趣:生存状态最恶劣的生命,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各种痛苦的煎熬。

(2)饿鬼趣:略好于地狱,但也长期经受着没有饮食的各种痛苦。

(3)畜生趣:相对于地狱和饿鬼来说,算是境况较好的恶趣,也是人类承认存在,可以目睹耳闻的恶趣。这三个地方被佛教称为三恶趣,是生命最苦的地方。

(4)人趣:主要是指我们人类,但佛教所指的人趣并不局限于地球上的人类,因为还承认其他星球也存在人类,这点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会具体述及。

(5)天趣:这里的天趣包括了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的所有天界。从三界总体来说,天界的生命状态最为优越。

六道是指在五趣的基础上,加上阿修罗道。阿修罗是指生性好斗的众生,因此有时候佛经会把他们分化到五趣中而省略不说,但有时候会为了突出教育重点而独列一道。五趣和六道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三界还有另外一种分法,就是以人为中心,上面是天界,下面是龙界,中间的是人界。这三界在佛教内部也叫三地,并不是三界的传统含义。

六道轮回图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佛教一般将三界划分为五趣和六道两种形式,两种形式的主要差别就是六道在五趣的基础上加上了阿修罗道。这幅唐卡描绘的即为六道轮回图,唐卡将三界划分为六道,上半部为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三善道,下半部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恶道。

三界内外的界限

前面提到的,无论是五趣还是六道的众生,都是三界内的生命。那么,是否在三界中的所有生命都是三界内的众生呢?读者需要注意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佛教认为,只有那些随着无明烦恼及业,而被动轮回转生于三界中的生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界有情。以特殊智慧破除了无明,不因烦恼和业,仅因无尽的菩提爱心而自愿投生在三界中的佛菩萨等生命,并不属于三界内轮回的众生。他们受慈悲爱心的催动,背负着救助三界众生的崇高责任,而无数次转世在三界内,以各种身份和形式,默默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和承诺。

如果把牢狱比喻为三界,那么三界众生是指狱中那些因犯罪而入狱的人,狱中的警察等工作人员及教育者,并不属于牢狱的人。清晰了解了这点,便不会混淆系属三界内外的差别。

三界六道犹如一个完全封闭的轮盘,所有受无明及善恶行为支配的凡夫俗子,无始无终地轮回于中。佛经中说:“高者必定堕落,有聚定有分离,有生就有死亡,形成必定坏灭。”这朴素的物极必反的规律,正是三界状况真实的写照。

莲花生大师

布本设色唐卡 18世纪 西藏

这幅唐卡的中央主尊是莲花生大师,大师白色身,身穿藏袍,外披僧服,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杵,怀抱天杖,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相传莲花生大师诞生于海上莲花,虽身在三界之中,但是却被认为是佛陀的化身,不属于三界有情,转世来到三界内,超度受苦受难的众生,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往生美好的佛界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