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威法伏熊:我有威势游说才能成功
【阐微】
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重具象而轻抽象,导致中西文化概念体系十分不同。中国文化多动态性、整体性的概念,如时与机、威与势等。
威与势是联系在一起的,势(位)的发动就是威。
“分威”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发己方威势;二是散他人威势。本篇主要讲发己方威势,下篇《散势法鸷鸟》主要讲散他人威势。
《管子·禁藏第五十三》言及谋攻敌国的手段,第一条就是“分其威”。上面说:“一曰视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内必衰也。”旧注云:“令敌国之所爱者各权,则其威分。威分则每人各怀二心,心二则力不齐,故内衰也。”
从本篇中能看到,心力起动,发已方威势,是游说成功的基础。陶弘景题下注云:“精虚动物谓之威,发近震远谓之分。熊之搏击,必先伏而后动,故分威法伏熊也。”
明代高金体注云:“伏者,藏也,静也。静藏者,明以乘彼暗,无物不可得而攫也。物皆有威,不可相犯。我乘其暗,则其威势忽然分散。譬如餼卵(餼,音kòu,餼卵犹言鸟卵——笔者注)在彼盲手,我从攫之,无不得者。故善伏熊之法,万物虽有威势,莫不分散如彼盲者也。”(转引自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217页。)
发己方威势的根本在心力的强大,先要“静固志意,神归其舍”,使心不散乱——内圣为本,修身为本,推重心术,发扬心术,这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根本特点。
【经文】
分威者,神之覆也[1]。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2]。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3]。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4]。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5]。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6]。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7]。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8]。
【译文】
发己方威势,要以旺盛精神为依托。所以志、虑安静坚定,精神不外驰,心的威力才强大。心威力强大,心本身也充实坚定。心充实坚定,做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事事成功,也就能分散他人的威势,发出的威势撼动别人,犹如人所敬畏的上天一样。以实击虚,以有取无,这就好像以“镒”称“铢”一样轻而易举。所以,只要一动便有人跟随,一唱便有人附和。只要弯一个指头,发个命令,便可看到事物的渐次变化。威势一发出就可使情况发生变化,没有谁能够阻挡。懂得这个道理,通过蛛丝马迹去发现对方破绽,就可以散发自己的威势了。在自己有所动作之前,必须先培养自己的志、意,待机而动。知晓自己志意充实坚定,是修行者。懂得行礼让的人,能以德服人。所以精神力量强大可以不再行使武力,根据形势去应变就行了。
【注释】
[1]陶弘景注:“覆,犹衣被也。神明衣被,然后其威可分也。”此言发己威势,是神所依托下的发用。近人尹桐阳(1882~1950年)注:“神藏于内,乃有威以奋于外。”
[2]陶弘景注:“言致神之道,必须静意固志,自归其舍,则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静意固志,为修行根本。
[3]陶弘景注:“外威既盛,则内志坚实。表里相副,谁敢当之,物不能当,则我之威分矣。威分势动,则物皆肃然,畏其人之若天也。”内外(表里)相副、身心相副,这是中国人心物一体观念的反映。
[4]陶弘景注:“言威势既盛,人物肃然,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故能以我实取彼虚,以我有取彼无。其取之也,动必相应,犹称铢以成镒也,二十四铢为两,二十四两为镒也。”此喻散发己方威势,以重驭轻,轻而易举。
[5]陶弘景注:“言威分势震,靡物犹风,故动必有随,唱必有和。但挠其指,以名呼之,则群物毕至。然徐徐以次观其余,众循性安之,各令得所。于是风以动之,变以化之。犹泥之在钧,群器之形,自见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谁能间之也”此仍言以内动外之理。《礼记·中庸》云:“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和,唱和。挠,弯曲。
[6]陶弘景注:“言审识唱和之理,故能有间必知,我既知间,亦既见间,即能间,故能明于动变,而威可分也。”间,间隙,犹言破绽。
[7]陶弘景注:“既能养志伏意,视知其间,则变动之术可成矣。”志、意的培养是分威的前提。
[8]陶弘景注:“谓自知志意固实者,此可以自养也;能行礼让于己者,乃可以养人也。如此则神存于内,兵亡于外,乃可为之形势也。”这里的形势,谓“兵亡于外”的和平形势。纵横之术本于王道,它主张:“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为:运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就不必用武力征服来处理一切;在朝廷上运筹帷幄,就可以不必到边境上去厮杀。)
【谈古论今】
苏秦之志与孔子之议
真正的纵横之士,必定志、意安静坚固,只有这样才能“威覆盛”,否则谈不上由内圣而外王,“精虚动物”。
苏秦在游说秦王屡屡失败的情况下,面对自身的失意,家人的冷眼,他昼夜不辍,苦苦研习《阴符》,锻炼自己的志、意,终成一代纵横大家。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记此事:苏秦游说秦王,奏章一连上了十多次,他的建议始终没被采纳。黑貂皮袄破了,百斤黄金用完了,费用花光了,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老家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破书,挑着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面孔又黄又黑,十分失意。苏秦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他不禁慨叹:“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自己的罪过啊!”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自此他就趴在桌子上发奋钻研,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当他读书疲倦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了脚上。他自语道:“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自己得到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他修习成功,不禁自言:“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由内向外发的威势,是自然的,也是强大的。《韩诗外传·卷九》描述了孔子如何与人谈论,使两千年后的我们一睹先圣的“威覆之盛”!
有一次孔子去访问康子,弟子子张和子夏一同前往。孔子入座后,二人相互讨论问题,辩论了一天也没有决出胜负。子夏说话的时候言辞激切,语气强悍,面目表情变化很大。子张于是说:“您听说过夫子如何议论吗?夫子说话的时候言辞缓慢,态度平和而表达清晰,仪态威严。在没有弄明白别人的意思之前先沉默静听,心平气和而又谨慎小心地把看法说出来,推己及人且谦让有礼。他言说巍巍若高山,荡荡若大川,大道由此得以弘扬。”(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议论邪?徐言躢躢〈音yínyín,说话和悦又能辩明是非之貌——笔者注〉,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荡荡乎,道有归矣!”)
巍巍乎,荡荡乎——这不正是纵横之士游说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