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本土企业VS外资企业
中国医药发展三十多年,市场参与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外资医药企业;另一类为本土医药企业。在过去多年的市场PK中,外资和本土药企都找到了自己生存之道,各自确立了自己的主战场,但这种竞争的平衡关系现在正悄然打破,本土药企已经占得了先机,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一、外退内进,三七格局必将演变成二八格局
从五大终端市场来看,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均远高于外资企业,本土企业占据中国医药市场75%以上的份额。随着进口替代国策的强行推进,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最终市场比基本会维持在二八格局。
从市场增速来看,受到医保控费、控制药占比、临床合理用药等核心政策影响,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增速均大幅放缓,外资企业同比增速低于本土企业。如图2-2所示。
图2-2 本土与外资企业在中国医院市场增速
数据来源:IMS,时代方略整理
从市场增长动力来看,本土企业市场增长原动力在一线城市,而外资企业在中小城市。一线城市受药品费用控制及仿制药替代的影响,外资企业在一线城市的增速仅为2.6%,而本土企业的增速达到7.8%。相反,在合理用药趋势影响下,外资企业在中小城市较本土企业稍具优势。如图2-3所示。
图2-3 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各级城市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IMS,时代方略整理
二、外资企业忙瘦身,本土企业爱并购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年后,也开始遭遇了“中年危机”,在华的日子不好过!面临重磅药物专利到期、药品降价、合规审查、销售增长乏力等多重压力,外资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在华战略。“换帅、裁员、卖业务”成为外资企业瘦身三大做法!更换中国区主帅,调整在华战略思路,大幅裁员削减人员成本开支,剥离成熟业务聚焦优势领域。外资企业集体瘦身对本土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大量训练有素的外企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及营销人才开始回归本土企业,抛售的非核心业务也不断有本土企业接盘。
除了向外资企业挖人才、拿产品外,本土企业的并购热潮一浪接一浪。2016年,医药健康行业的并购案超过400起,金额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国家政策推力和企业变革升级的原生动力共同促成本土企业并购高峰。有些本土企业更是目光放眼海外市场,“出海扫货买买买”的记录一刷再刷,从复星医药84亿元收购印度制药企业Gland,再到上海莱士97亿元收购德国生物公司Pan Biotech,中国新兴的领军企业已经站在国际化视野发展医药产业。这是全球优质资源掠夺时期,有资本的企业应当尽快抢占那些有研发能力或者仿制能力强的企业。
三、优惠政策跟进能力,旗鼓相当
医药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颇深,政策的风往哪里吹,医药行业风口就在哪里。越是能紧跟国家优惠政策的企业,越容易先人一步占领市场。因此,在政策跟进能力上,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孰强孰弱?
2016年国家开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药品审评审批速度明显提升。哪家药企能跟进国家优先审评的风向标,抓住绿色通道,就能加快药品上市提前获利。
优先审评的目的之一是要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上市。从过去一年创新药优先审评分布来看,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旗鼓相当,品种数量都是38个。说明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抓政策红利能力不相上下。如图2-4所示。
图2-4 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创新药优先审评对比
数据来源:时代方略整理
但优先审评政策还留了一个优惠口子给本土企业,首仿药和境外上市仿制药的申请同样享受加速审评的红利。过去一年,本土企业共有24个首仿药和7个制剂国际化的品种获得优先审评。首仿药和制剂国际化将是本土企业未来获益的两大突破口。
四、资本撬动研发新玩法,本土企业跟得快
过去二十年,本土企业在研发上给人的印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新药含金量不高。现在这样的印象已经大为改观,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研发差距在缩小,甚至某些本土企业的研发实力并不逊外资企业。近几年,外资企业在华研发动作开始有所收缩,艾伯维、葛兰素、礼来等跨国巨头纷纷关闭了在华研发中心,诺华、罗氏也解散中国生物制剂研发团队。外资企业研发策略的改变,一方面出于药品研发越来越严重的不确定性与高额投入,更多的是因为本土药企研发实力的提升倒逼外资企业研发撤退。回首十年,可以说绝大多数在华研发中心研究成果乏善可陈,中国研发中心基本没有独立开发的新药上市,反观这几年由海归科学家创立的新药研发公司却硕果累累。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换思路搞研发,一揽子工程正逐步变为外包合作研发。把风险高的早期研发环节剥离,外包给高效低成本的小型研发公司不失为上策。此外,跨国企业用风险投资撬动新药研发的方式在国内市场悄然兴起,并获得不错的效果。例如礼来公司专门成立亚洲基金,投资优质的本土研发企业。先后投资信达生物、再鼎医药和誉生物等多家创新医药企业,投资的信达生物成功将3个在研的PD-1单抗转让给礼来公司。这种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轻资产研发模式让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大大提升。
本土企业同样也有一批先行者,不再选择重度布局自主研发,他们放眼国际市场,引进海外技术嫁接中国市场。例如华海股权投资韩国Eutilex公司获得免疫抗体新药,舒泰神股权投资德国InflaRx Gmbh公司获得单抗新药,海思科股权投资美国Microbion Corporation获得新型抗生素新药等。用股权投资换来产品和市场,这种新模式比一次性地买断产品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实现“产品收益+股权收益”双重收益。
相对外资企业而言,现在是本土医药企业最好的时代,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成为历史的产物,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已经上升到国策。未来在外资和本土药企的大PK中,我们一定能看到一批优秀的本土药企脱颖而出,担负起振兴中国药企的历史重任,祝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