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培训师的健康管理:身心交互、心力合一
一、从力不从心的感叹说起
即便我们愿意不断地提醒并鼓励自己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或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诸如此类的自我暗示和激励,虽然有其发挥正向效用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同时愿意理性地面对自己,也会在很多时候发出感叹,“真的是力不从心”。更糟糕的是,我们还可能曾经充满怜惜地、悄悄地议论过别人,“看看,他(她)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虽然笔者没有做过科学的统计,到底有多少人曾经自我感觉“力不从心”或者被别人看出“力不从心”,但是还是大胆地推测,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只是在“频率”上有差别。
培训师作为众多职业人中的一员,也不例外。
那么,到底什么是力不从心呢?为什么会力不从心?培训师的力不从心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力不从心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可以看出,无论有多么善良、多么崇高的心愿,都需要一份与之相匹配的力量作为基础支撑,才有可能会实现。而健康几乎是这份力量的唯一源泉和保障。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对于一名培训师而言,健康至少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
其中,生理维度的健康比较好理解,也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对于培训师而言,生理健康的基本表征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够适应各种交通方式、各种不同频次、辗转不同地方的出差行程。
二是能够确保每天至少6小时左右的有效睡眠时间。
三是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口味、不同档次和制作水平的饮食。
四是能够确保精神饱满地一天站立6~7个小时现场授课。
五是能够确保至少连续10天,在每天6~7个小时现场授课的情况下,嗓子不出现严重嘶哑。
上述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不同程度地让培训师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引发课堂现场的不良表现,可能的情形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至于无法捕捉到现场学员学习状态的微妙反应和不同的情绪变化。
二是精神萎靡不振,难以以身示范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三是声音沙哑,无法生动有效、有趣地演绎、呈现课堂内容。
四是引发身体的突然不适而影响课堂进程。
很显然,生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培训师在课堂现场的表现和职业品质。
那么心理健康呢?
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应该包含一些笼统的指标,即积极向上、热情大方、平和理性及开放包容等。因为与之相反的一些心理状态,至少会对学员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消极的心理状态有可能营造出沉闷的、懈怠的课堂现场氛围,继而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甚至降低学员的学习意愿;小气、拘泥的表现,很难激发出学员彼此交流分享的意愿;过于偏激、偏执的状态,很容易引发学员的不良情绪,甚至造成课堂现场事故;而固执、封闭的状态,根本无法与学员建立起平等交流、和谐共处、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
即便这些影响是隐性的、间接的,但也同样会严重影响课堂现场的效果,更可能对培训师的职业口碑形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通过上述阐述,相信已经足够能说明健康管理对于培训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