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20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增长

按照经典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如索罗模型),资本积累是经济赶超阶段提高人均收入的关键,而由于资本边际回报的递减,较低收入国家的收入增长速度应该高于较高收入国家的速度。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收敛假说”。但是,20世纪以来的经验事实表明,在多数情况下,高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高于低收入国家,因此,世界经济成长的基调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图1.1对比了1965年和2004年世界主要的98个国家(地区)人均收入的分布情况。图中横轴上的数字表示国家(地区)的收入排名,数字越大,排名越高;纵轴为按2004年购买力平价(PPP)美元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可以看到,在1965—2004年间,收入增长较快的国家(地区)是那些在1965年收入排名靠前的国家(地区),因此,2004年的世界收入分布比1965年的更陡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65年收入最低的20个左右的国家基本上没有增长。

图1.1 世界收入分布格局:1965年和2004年的比较

资料来源:宾州大学世界表(Penn World Table6.2。资料来源:宾州大学世界表7.0

因此,就世界整体而言,我们观察到的不是经济收敛,而是发散。这个事实引发了以保罗·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对规模经济及其作用的研究(如Romer,1986)。他们认为,由于干中学等原因,经济增长具有规模效应,因此高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可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是发散而不是收敛的。但是,随后的经验研究表明,在整体的发散过程中,一些地区表现出了一定的收敛趋势。

通过丹尼·关(Quah,1993)构造的转移矩阵,我们可以对世界各国的分化和收敛情况进行更详细的考察。转移矩阵所显示的是一个国家由一个收入组转变为另一个收入组的概率。我们考察从1962年到2008年世界的人均收入转移矩阵。为了构造这个矩阵,我们将各国按购买力平价(PPP)度量的人均收入表示为世界平均收入的倍数。比如,世界平均收入为4000国际元,一个国家的收入是1000国际元,则该国由世界平均收入所表示的收入就是1/4。然后,我们按照新构造的相对收入按年将国家(地区)分成五组:低于1/4,1/4到1/2,1/2到1,1到2,以及大于2。在表1.1中,纵列代表1962年的分组,横列代表2008年的分组,表中的数字代表1962年的一个组中的国家(地区)转移到2008年的一个组中的概率。可以看到,最低的第一组和最高的第五组是最稳定的组,分别有77.8%和94.4%的国家(地区)在1962—2008年间停留在本组没有动。在第一组上升的国家(地区)中,最高上升到第四组;在第五组下降的国家(地区)中,最低也就是降低到第四组。中间三组的流动比较活跃,保持在原组没有动的国家(地区)比较少,有变化的国家(地区)中多数是下降了一个组别。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可以得到和图1.1所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的结论,即世界倾向于发散而不是收敛。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低收入国家的赶超,特别是第一组中有2.8%的国家(地区)上升到第四组,而第二组中也有5%的国家(地区)进入了第五组的行列。

表1.1 1962—2008世界收入转移矩阵

更具体地,表1.2考察了五个地区及其代表国家在1975—2004年间的经济增长情况。这五个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和经合组织国家(发达国家)。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保持了年均2%左右的稳定增长;南亚保持了和发达国家相当的增长,因此它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没有改变;拉丁美洲的增长非常缓慢,1975—2004年平均只有0.6%;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表现最令人担忧,1975—2004年平均每年下降了0.7%。因此,世界上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在拉丁美洲和南部非洲还在拉大。相比之下,东亚一枝独秀,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一地区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幅度缩小,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东亚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东亚奇迹”,并引起了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和政策领域的广泛关注(参见世界银行,1993;斯蒂格利茨和尤素福,2003)。值得注意的是,南部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1990年以来的经济表现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改观,而发达国家和东亚的经济增长有放缓的趋势。在东亚地区,中国的表现好于其他国家(地区)。中国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后来者,但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国家(地区),且1990年以来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中国曾经在历史上领先世界一千七百多年,但在最近的五百年落后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为中国在21世纪的复兴开创了一个好的开端。在下面一节里,我们将回顾中国长时段经济增长的记录,将之与世界、特别是西欧进行比较,并给出对未来的一个预测。

表1.2 1975—2004年世界五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联合国发展署《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宾州大学世界表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