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弗洛伊德:赤裸的肖像画

2011年7月,英国著名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去世,英国《电信报》(The Telegraph)以“卢西安·弗洛伊德的死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为题登载了关于他的纪念文章。(注:Charles Saumerez Smith,“Lucian Freud’s Death Marks the End of an Era,”The Telegraph,28 July 2011.)与培根一样,弗洛伊德生前被认为是战后最重要的具象画家。2008年,当培根的画在艺术市场创造了新的高峰时,弗洛伊德紧随其后,他的真人大小的油画《睡着的救济金监督者》(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创下3360万美金的纪录,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在世的艺术家中作品价格最高的一位。

《睡着的救济金监督者》描绘了一位裸睡在沙发上的肥胖女人。在这幅描绘精细的画面上,画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现实中的这位女主角——英国社会福利中心的负责人苏·泰利(Sue Tilley)并不像弗洛伊德描绘的那样笨拙慵懒,她曾经为英国的澳大利亚籍前卫表演艺术家利·保瑞(Leigh Bowery)写过传记,现已提升为伦敦工作中心的负责人,算得上社会中的成功人士。然而,弗洛伊德的作品总是坦白地展现出让人无法正视的一面,他笔下的人物通常是丑陋、粗鄙甚至变态的,毫不掩饰地暴露出人性本质的脆弱。在他看来,这就是生命的真实存在。

弗洛伊德,《睡着的救济金监督者》,布面油画,151.3cm×219cm,1995年,私人收藏。

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作的肖像画,或者用艺术家本人的话说,是“赤裸的肖像画”。弗洛伊德早期的肖像画《女孩和一条白色的狗》(Girl with a White Dog,1950—1951)描绘了他怀孕的第一任妻子。与他后来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笔触并不清晰,在风格上甚至还可以看到安格尔所奠定的学院派肖像画的传统,但是已经显示出了存在主义的风格。弗洛伊德所表现的存在感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这种存在主义的感受一直贯穿在他的人物画中。

弗洛伊德,《女孩和一条白色的狗》,1950—1951年,布面油画,76.2cm×101.6cm,英国伦敦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与他著名的祖父、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一样,卢西安·弗洛伊德也十分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活动,只是他的探索和研究是通过画笔来完成的。弗洛伊德的模特多是家庭成员、朋友和他所熟悉的人,他画得很慢,常常用几个月的时间面对一个模特研摩,用浓重的笔触捕捉人物的心理特征,他的这种感觉细腻的人物画被称为“心理学写实主义肖像”。

在《双重肖像》(Double Portrait,1988—1990)中,弗洛伊德描绘了他的女儿和宠物。画家抓住了一个非常私密的瞬间,他的女儿斜靠在床上,怀里躺着一只熟睡的小狗,似乎已经沉浸在一种半睡半醒的冥想状态之中。人和动物身体弯曲的动态相互呼应,形成了平行的韵律感,画家用这种方式强调了人物身体自身的存在感和人与动物共享的生存空间。画面上,色彩和笔触构成的丰富的层次感映衬出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在1999年的肖像画《赤裸女孩的头像》(Head of a Naked Girl)中,那位年轻女子硬朗的脸部轮廓和裸露的肩膀表现出中性的粗犷。她凝望着观众,眼中透出弗洛伊德的画中人物常见的疲惫与忧郁。

弗洛伊德,《双重肖像》,布面油画,113cm×134.5cm,1988—1990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收藏。

同为英国的具象画家,培根和弗洛伊德在绘画技巧和风格上并不相同,但他们在对人性的关注上却有着共同的追求。弗洛伊德和培根早在1945年就已相识,各自都曾为对方画过肖像,可见其艺术上的相互认同。在经历了20世纪世界范围和地方局部的各种战争、种族灭绝和恐怖事件之后,培根和弗洛伊德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共同的反美感、反理想主义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他们那个时代的非理性现实的自然回应。然而,培根和弗洛伊德这两位具象绘画大师的相继去世是否标志着具象绘画时代在西方的结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