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格追求与范型力量
域外学者说,陶属于自传性诗人。若确切说,则是袒露心理矛盾和困惑的诗人,他也是最擅长表达复杂心理的诗人,虽然落个“田园诗人”的美名。当然,限于时忌与安全,他心底秘密保留了许多。他的咏史与神话诗,以及《述酒》便属于这类。
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专从人格追求上展示挚友的高洁。其序言:“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又说他:“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欤!”其诔文指出他的归隐是“高蹈独善,亦既超旷,无适非心”;说他的生活“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子然其命”,“存不愿丰,没无求赡”。简远省旷是他的性格,独善超旷是他的人格,勤俭为生存方式,不忧贫病、不求财物丰赡为其价值观。
萧统《陶渊明集序》谈到陶的人格时说:“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认为陶作有强烈的净化人格的魅力:“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图12 明 佚名 陶渊明像
人物眉宇秀朗,神气祥和,略略仰首遐思,好像思索什么。如果去猜祥,或许正在构想他的“桃源境界”。在陶的画像中,虽然自宋李公麟造型上升为经典,后来所画,大致仿佛,然画者如读者一样,人人心中都有各自的陶渊明。陈洪绶的古拙,黄慎的村朴,都和这幅画所代表的清朗旷逸不同。
颜《诔》主要从“南岳之幽居者”的名士角度,肯定陶简远超旷的风度,实际上这是当时流行的名士风度,就像他赞美陶作“文取指达”一样,仅指出其中一面,倒是百年之后的萧统看到他的人格价值的全方面,如同他看准陶作的艺术个性一样。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真像萧统所言,犹如一副清凉剂,可以净化人的精神,清除思想上的垃圾。它引起古今学人多少思考,“不为五斗米折腰”形成一种人格范型,影响了不知多少人。
首先,陶渊明人格最为闪光处就是不事权贵的精神。萧统所说的“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使我们想起《五柳先生传》中的两句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而《宋书》本传的“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就是这种人格最显著的体现,所谓“乡里小人”颇带六朝名士的口吻,对做彭泽令的陶来说,也可以算作“权贵”或顶头上司了。所以,这话在后来便成了不事权贵的最为经典的说法。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这种说法滋生的代表。这应是陶渊明人格魅力最为璀璨的地方。
陶渊明原本拥有强烈的猛志与热烈的入世情怀,儒家淑世精神在他青壮年时起了主导作用。他所说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或如《拟古》其八所言“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远,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就是希望祖国南北统一,亦体现了儒家“大济苍生”的“立功”思想。他之所以三番五次地投入官场,甚至选择桓玄、刘裕这样的巨头,其原因亦当如是观。在入刘裕军幕的“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就是有所作为的流露。后来其所以咏二疏就在于看重功成身退。当他感到理想有变成幻想的可能时,便退身而去,绝不贪恋。如果他的入仕果真如他所说“为饥所驱”,那他就不会离开如日中天的刘裕。在东晋日益衰乱权力角逐的时代,他发现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决意去归隐。他的《悲士不遇赋》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了志士不遇、怀道不偶的历史规律,清醒地认识自己赶上了“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乱世。世家大族也好,庶族也好,行伍出身也好,人人争做军阀,人人都想冒险,以斫杀争权,诛除异己,窥视晋室。东晋衰败至灭亡的二十多年,特别是自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始,兖州刺史王恭等起兵讨伐王国宝,反对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东晋内乱自此发轫,至元兴三年(404)桓玄败死,这八年是东晋最乱的时期。隆安三年,陶入桓玄幕。元兴三年桓玄败死,陶渊明东下京口为刘裕参军,义熙元年(405)则为刘敬宣参军,就是说当东晋内乱最激化时,陶则走向仕途高潮。他选择了当时处于政治漩涡浪尖的桓玄和刘裕,是怀着他的“猛志”和理想,奔向“通衢”。东晋门阀政治进入昏乱,加速了世家大族的权力的膨胀与庶族势力的崛起。《宋书·武帝本纪》说:“晋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自斯以后,晋道弥昏,道子开其祸端,元显成其末衅,桓玄藉运乘时,加以先父之业,因基革命,人无异心。高祖(刘裕)地非桓、文,众无一旅,夷凶剪暴,祀晋配天,不失旧物,诛内清外,功格区宇。”守丧未满三年的陶渊明就在桓玄败死当年,投奔到他两年前上司桓玄的掘墓人刘裕幕下,确实带有冒险性。但他似乎也看到一种希望:“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驰,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而刘裕借机诛除桓玄,“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年届不惑的陶渊明“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宛辔”而奔千里之遥的京口,做起刘裕的参军。至于不到一年,就于义熙元年弃职离开刘裕而转入刘敬宣幕下,从陶之诗文中找不出任何的蛛丝马迹,而从义熙十年司马休之录事参军韩延拒绝刘裕拉拢时所言:“刘裕足下,海内之人,谁不见足下之心”,不由使人想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逆推陶之弃刘裕虽时隔九年,或许陶对此不会预知,然对于仕途亨通者,这不正是绝妙机会!刘裕军事上的胜利,必然在政治上膨胀,像陶渊明这样的名士,不是正可以派上用场?刘裕不拒绝从桓玄幕走来的陶渊明,不是再明白不过的吗?
对此,陶渊明并非不明白其中的奥妙,然而他决然弃掷了这个“机会”,像刘裕那样炙手可热的人物都可以摒弃,而又何止于彭泽令呢?所以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之五官三休,要在对刘裕一休,正是这种“真个能不要”的精神,显示出人格最本真的品位,才能放射出恒久永在的光芒与魅力,成为魏晋风度最为显亮的高峰。
陶渊明人格特征的第二方面,就是人生价值的确立:“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由西晋贵族追求物欲演变为门阀社会的东晋,视政事为世务,至于作务田间则是细民贱业。陶之隐居,非关居于名山之肥遁,实为安道苦节之贫隐。他在英年欣奔家园,毅然扛起锄头,铁了心做起庐山下一介农夫。农夫要“四体诚乃疲”,这在当时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而且要熬受贫穷饥寒的考验。他像“飞盖入秦庭”的荆轲一样,永不回头。他身边的人也曾有异议,也有劝他再出仕,晋室和后来的刘宋都征辟过,他从来没有动摇。不仅种豆刈稻,《陶征士诔》说且要灌畦浇菜,还挑担叫卖。农闲则织草鞋编席子,连带搞些副业,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这就是他的人生之道。庄子所说的目击道存,道在瓦砾稗草屎尿之中,儒家所言衣食为民之天也,君子固穷,在陶渊明这里得到双料丰收和兑现。他用满身的汗水刷洗尽门阀贵族与清谈家的“作达”气息。庄子的大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能像“齐物论”所说的那样,愿意把自己看做路边的小草,任风摆布,让车马践踏?所以道家人物张良有过博浪沙之击,陶弘景长期为“山中宰相”。儒家君子之穷固然可贵,然像颜回的穷法,受得了的人不多,加上不重视细民职业,那就够呛了!陶渊明真正把儒道融合起来,而非清谈和纳贿的“儒道兼宗”。他用先秦农家“并耕而食”的思想,剥离了道家的浪漫与儒家的迂执,真正调节到儒道互补的境界。农家思想以不耕而食为耻,儒家则“富贵不能淫”,道家崇尚自然,可以把简陋残缺的事物看出美来,三维拧成一股,使矛盾困苦的陶渊明兴致萧散地守护他的精神家园,听鸟鸣而欣吾庐,看稻苗起伏则与良苗同样“怀新”,采菊而人淡如菊,见山而有仁者之乐,细民职业和高人情怀,平凡和伟大,这和谐的多重奏交融在他的田园诗和咏怀诗里,浇灌出与道污隆的大贤笃志,而成为魏晋风度的最值得瞻仰的高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如此人生观与价值观,非儒非道,亦非儒道兼宗者所乐意。这在门阀社会属于卑之无甚高论的“田家语”、不屑一顾的农夫活法。以躬耕为常业,因饥寒而“肆微勤”,虽然也有“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的大憾,有“贫富常交战”的苦恼与矛盾,但也有他的“道”,而且能迈向“道胜无戚颜”的境地。朱熹说:“陶渊明说尽千言万语,说不要富贵,能忘贫贱,其实是大不能忘,它只是硬将这个抵拒将去。然使它做那世人之所为,它定不肯做,此其所以贤于人也。”陶之道即不做违心事,要做干净人,站稳自家脚跟,故能把世俗欲念“抵拒将去”。他以四体疲累耕凿出田园诗,也在辛苦劳作中讨出洁净的人格与欣然的生存方式,这不仅迥异于魏晋名士,也高出同时的隐士。
图13 清 上官周陶渊明画传(晚笑堂画传图)
上官周塑造了许多古代文学家的形象,此是其中生动的一幅。线条凝练,流畅顿挫;人物表情祥和。陶渊明好琴,此图使人想起史传上陶渊明的一句率意的话:“我醉欲眠,卿可去。”还有李白据此所写的两句诗“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除了不为权贵折腰与不怕贫穷折磨以外,剥离昏乱败坏的政治而又未忘怀世事,则是陶渊明人格的第三方面。他归隐以后,加入了农民的行列,远离了政治漩涡的中心,但社会与人生并未在心中淡去。可以说,他始终保持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他理想中的社会蓝图——“桃花源”,正体现了他对东晋后期争权角逐的反感厌恶,企图寻求一个安宁和谐而且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模式,它代表了千百年农夫们的渴望,他的设想实则是以农民代言人的热情凝结而成。他厌弃晋室昏败而归隐,但当处于刀俎任刘裕宰割之下,却作了非常关注世事的《述酒》,不乏对处于弱势晋室予以同情。还有以他最熟悉的田园题材,却写起了《拟古》其九“种桑长江边”以感喟时事,他对晋室可以说是哀其不幸,也怨其不争,就像辛弃疾处于南宋,或者如阮籍处易代之际,他的思想感情复杂而又矛盾。如果要说冷眼旁观晋室的衰败以至于灭亡而无动于衷,那倒不像陶渊明其人;然而要说他如何忠愤,也不见得。因为毕竟和杜甫所处的唐代有别,亦与屈原至死不悔的性格有异,陶渊明倒近于处于战国中期的庄子,面对以斫杀为能事的时代,他只能外冷内热。他也有自己外和内刚的个性,促成既疏远世事又关怀社会的政治人格。正是这种看似相反而矛盾的人格,无论只看到哪一面,都会引起人们的景仰。这也是他的人格富有魅力的一方面。言及陶之人格,论者仁智之见不一,自然、真淳、淡泊、率性、旷达、休闲等等,所见不同。陶是务实的人,故以上三端更贴近他的本真,这也是影响后世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处于多元化选择的时下,我们需要屈原、杜甫,同样也热爱李白、陶渊明。而在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时候,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不是更具有一种降温泻火的功用?如前所言,庄子之道好听不好做,陶渊明之道平实可亲,比起庄子就容易得多了。所以,我们希望能读陶渊明之作的人多起来,我们的生活当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