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人

【说明】

本篇旨在论述君主“论人”的方法。“论人”就是衡量、识别人。文章指出,君主“论人”,最好的方法是“反诸己”,其次是“求诸人”。所谓“反诸己”就是向自身求得,就是让自己顺乎自然,处于“无为”的境界。这样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事理的玄妙,就能“得一”,无往不胜。所谓“求诸人”,是说向别人寻求。文章指出,“论人”要听言观行,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加以考察识别。对外要用“八观六验”,对内要用“六戚四隐”,这样“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

 

四曰:

主道约[1],君守近[2]。太上反诸己[3],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4],其推之弥疏[5];其求之弥强者[6],失之弥远。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7],节嗜欲,释智谋[8],去巧故[9],而游意乎无穷之次[10],事心乎自然之涂[11]。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12]。无以害其天则知精[13],知精则知神[14],知神之谓得一[15]

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知一[一][16],则应物变化[17],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18],比于日月[19],不可息也[20];豪士时之[21],远方来宾,不可塞也[22];意气宣通[23],无所束缚,不可收也[24]。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25],嗜欲易足,取养节薄[26],不可得也[27];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墨也[二][28];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29],与时周旋,不可极也[30];举错以数[31],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于肌肤[三][32],不可革也[33];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34]?何物之不应[35]?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36],致远复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四],故日杀僇而不止[37],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38],以至于王。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五]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39],贵则观其所进[40],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41],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42],哀之以验其人[43],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44]。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45]。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46]。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47]。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六]

 

【校勘】

[一]众本“知”下不重,今据王念孙校本补。

[二]墨,众本作“量”,今据陈昌齐说改。

[三]众本“集”下无“于”字,今据许维遹说补。

[四]在,旧校云:一作“存”。

[五]主,旧本皆作“王”。

[六]李本、张本“所”下无“以”字。

 

【注释】

[1]约:简约,简单。

[2]守:指所遵守、奉行的原则。

[3]太:最。

[4]索:寻求。之:代上文“主道”、“君守”。弥:益,更加。

[5]疏:远。

[6]强:用力。

[7]适:用如使动,使……适度。

[8]释:舍弃。

[9]巧故:伪诈。

[10]无穷之次:指无限的空间,即道家所推崇的虚无境界。次,泛指所在之处。

[11]事:等于说“立”。自然之涂:指无为的境界。自然,天然。涂,同“途”,路。

[12]天:指天性。

[13]精:精微。

[14]神:指事理的玄妙。

[15]一:指道。道家把“一”看作数之始,物之极,故称“一”为道。

[16]知一:等于说“得一”。

[17]应:适应。

[18]昭:明亮,光明。

[19]比:并列。

[20]息:灭。

[21]时:随时。之:至。

[22]宾:归顺。塞:遏止。

[23]意气:指精神、元气。宣:疏通。

[24]收:疑当作“牧”。牧,守。

[25]朴:指本性。

[26]养:指养身之物。节:节制。薄:少。

[27]得:这里指被人占有、支配。

[28]墨:染黑。

[29]当(dàng)务:与事合宜。

[30]极:穷,困窘。

[31]错:通“措”。安放。数:礼数,礼仪。

[32]集于肌肤:与肌肤相接为人所感知。集,至。

[33]革:改变。

[34]何事之不胜:这是宾语前置句。宾语“何事”置于“不胜”之前,用“之”复指。胜,任。下句“何物之不应”句子结构与此句同。

[35]应:相应,适合。

[36]利:疾,快。

[37]僇(lù):通“戮”。杀戮。

[38]功:用如动词,建立功业。

[39]通:显达,处境顺利,与下文“穷”相对。

[40]进:举荐。

[41]喜:用如使动,使……高兴。下文“乐”、“怒”、“惧”、“哀”、“苦”都用如使动。

[42]特:出众,卓异。这里指卓异的品行。

[43]人:通“仁”。

[44]四隐:指四种亲近的人。隐,私。

[45]邑里:乡亲,邻居。门郭:当作门郎(依孙诒让说)。门郎,指左右亲近的人。

[46]情:真情。

[47]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大意是,就像是避雨,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之,往。是,指代“雨污”。

 

【译文】

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要奉行的原则就在近旁。首先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越向远处寻求的,离开它就越远;寻求它越花力气的,失掉它就越远。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就是要使耳目适度,节制嗜好欲望,放弃智巧计谋,摒除虚浮伪诈,让自己的意识在无限的空间中遨游,让自己的思想立于无为的境界。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天性了。自己的天性不受到损害,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够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做得道。

天下万物,得道而后才能生成。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适应事物的变化,博大精深,不可测度;德行就会彰明美好,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豪杰贤士就会随时到来,从远方来归,不可遏止;精神、元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可拘守。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返璞归真,嗜欲容易满足,所取养身之物少而有节制,不可支配;就会超脱世俗,怡然自乐,内心洁白,不可污染;就会威武不能使他恐惧,严厉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举动与事合宜,随着时势应酬交际,不可困窘;就会举止依照礼数,取与遵循事理,不可迷乱;就会言无过失,感于肌肤,不可改变;就会奸人窘困,贤者显达,不可隐匿。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像天地一样,那么,什么事情不能胜任?什么事情不能得当?这就像驾驭马车的人,反躬自求,就会车轻马快,即使跑很远的路再吃饭,中途也不会疲倦。

过去,古代亡国的君主认为罪在别人,所以每天杀戮不停,以至于亡国仍不醒悟。夏、商、周三代兴旺发达的君王,认为罪在自己,所以每天勤于功业,从不松懈,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业。

什么叫向别人寻求?人同类而智慧不同,贤与不肖相异。人们都用花言巧语来替自己防范,这是昏君惑乱的缘故。

大凡衡量、评定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观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采纳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窘,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爱心;使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衡量、评定别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了。就像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别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