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

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但是,管理实践却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中国、罗马等都早在几千年前就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且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组织,完成了许多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巨大的建筑工程。中国的长城、秦朝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都可证明,在两千年前人类已能够组织、指挥、协调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劳动,历时许多年去完成经过周密计划的宏大工程,其管理才能不能不令人折服。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理念和方法等。进入21世纪,高科技迅猛地发展,需求和机会都在不断地变化,创新和技术推动着全球经济。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年代,空前的机遇和空前的不确定性是并存的。管理科学需要研究两方面的前沿问题: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这部著作中,高瞻远瞩地分析了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及管理者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是使组织成为“变革的领导者”。

一、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一)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里所说的组织是名词的组织。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任何管理工作也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中进行并为该特定组织服务的。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管理的内涵,有必要先了解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指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合成的有机整体。组织不但是人的集合体,而且所有参加组织的人必须按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够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组织之所以存在,目的就是要借助组织的配合力,以完成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种任务。根据组织的概念,可以看出组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组织的标志,在实践中不存在无目标的组织。

2.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构成

无人不叫组织,一个人也不能称为组织,组织是由超过一个的人构成的。

3.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

组织中的个人不是简单的相加,组织内部的各种要素要通过某种机制组成一个整体,实现组织的聚合效应。

例如,一个人要搬运一块石头,搬不动,需要其他人帮助。这时,又来了一个人,两个人要搬走石头,于是就形成了组织。组织的目标是搬运石头,这两个人要想搬走石头,必须齐心合力,这就是一种协作机制。

(二)组织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组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组织的规模分类,可分为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可分为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政治性组织;组织必须有目标,按组织的最终目标分类,可分为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中间性组织。这里讨论最后一种分类。

1.营利性组织

营利性组织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核准登记注册的以营利为目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如企业、公司及其他各种经营性事业单位。

2.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个人筹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分布在教育、医疗、文化、科研、体育以及各类社会团体中。具体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行政部门的服务性单位;第二类是行政主管部门与民间资金相结合组成的单位;第三类是自治性的民间组织。

3.中间性组织

中间性组织是介于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之间的组织,指既有营利目标,又有非营利性目标的组织。

二、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虽然自古就有,但对管理的理解,不同组织和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管理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所接受的统一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管理进行了解释,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是通过其他人的工作来达到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的出发点是:社会上之所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组织或集团,是因为集体劳动能收到个人单独劳动所不能取得的效果,例如载人火箭的升空。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基础的专业职能。管理是一种新的组织机能,一种新的规律,一种新的职业。德鲁克认为,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使产出大于投入。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组织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任何管理工作都必须经过一系列决策才能完成,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如果决策失误,轻则使组织受到损失,重则使组织破产。因此,任何一项组织管理工作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决策的好坏。

美国学者康纳利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我国学者周三多认为,管理是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实际上,任何一个组织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果不能有效识别机会和威胁,组织就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但是如果仅具备外部条件,组织内部资源不相匹配,组织的发展目标也不能达成。

综合以上观点,可把管理的概念表述为: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内涵

1.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部客观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任何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并受到客观环境的约束。例如,企业的存在离不开外部的原材料供应和顾客的需求,其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国家政策、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生存取决于学生求学的欲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必须注重组织内、外部的客观环境并适应环境,利用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有利因素,并根据其变化不断创新。与此同时,管理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服务的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服务的,没有明确目标的管理是不存在的。例如,企业的目的是提高组织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果,不断开拓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创造条件促进员工发展;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增强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3.管理有效性的标志是效率和效果

管理工作要通过有效地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目标。管理有效性的标志是效率和效果。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管理只关心效率是不够的,还必须关心效果。效率只涉及活动方式,与资源利用相关,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好坏之分;效果涉及活动的目标和结果,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好坏之分。高效率只是在正确地做事;好效果则是在做正确的事。例如,三峡大坝必须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效率与效果是相互联系的,在管理中缺一不可。电影公司若只考虑效率,多产影片,没有观众欣赏,也就是没有效果,则同样不能实现创造效益的目标。只有“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组织才能具有最大的有效性。

4.管理职能是开展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

管理要最终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开展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管理工作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的重要标志。这些管理职能是每个管理者都必须要做的事情,是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重点,不为社会制度、组织规模和管理者的喜好所左右。

三、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管理实践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过去几千年中,管理始终只是一种零散的经验和某种闪光的思想。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工商企业的大量发展,管理才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和普遍的重视。全球性的管理发展热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各国在寻找恢复本国经济途径的过程中,发现了美国制造业在战争期间的惊人绩效,认为学习美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可能成为复苏本国经济的良方,所以纷纷开始学习美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十多年时间内,这股管理热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和日本,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20世纪60年代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墨西哥、土耳其、伊朗、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国,也都先后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大力培养本国、本地区的管理人才,加强企业的管理工作,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效。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性的管理热潮因石油危机而冷却了。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全国掀起了加强管理的热潮。全国各省、市都纷纷成立了企业管理协会,全国有120多所正规大学先后设置了管理专业,许多省、市政府部门都组建了专门培训经济管理干部的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或培训中心。1990年10月,全国十几所院校开始试点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在全国迫切需要管理人才的背景下,1997年全国MBA试点院校增至56所。1998年国家经贸委又制订了对全国国有企业管理干部开展大规模工商管理课程培训的计划,并把系统培训企业管理干部素质作为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措施。

在中国,企业管理热潮的到来尽管比发达国家晚了25年至30年,但毕竟来了。管理热潮的到来,不只是由于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推动,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人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管理故事

1841年10月5日在马萨诸塞州至纽约州的西部铁路上,两列火车迎头相撞,造成近20人伤亡。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对铁路公司老板低劣的管理工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了平息公众的怒气,在马萨诸塞州议会的推动下,铁路公司不得不进行管理改革。老板交出了企业管理权,只拿红利,另聘具有管理才能的人员管理。马萨诸塞州铁路火车对撞事件引发了美国的“管理运动”,第一次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社会开始出现职业管理者。

(一)管理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忽视管理到意识到管理、由意识到管理到重视管理的过程。这种认识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战后“管理热潮”的兴起。这股热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它使管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曾派一些专家小组去美国考察工业方面的经验。他们很快就发现,英国在工艺和技术方面并不比美国落后,导致英国工业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由此可以看出,管理是可以使经济恢复并能促进其发展和取得成就的一种力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总结战后管理热潮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首先就意味着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早期就明显地显示出,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管理是决定性的因素。”

事实上,一个国家繁荣与否取决于该国生产率的状况,亦即该国是怎样有效地利用其人力、财力、土地、原材料、技术和其他资源。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取决于其管理效率的高低,企业的情况也一样,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决定了管理的效率。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企业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管理可以使各类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更有成效,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管理有助于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能像从前那样,仅从个别的专业领域出发,而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加以掌握,是系统工程。一部小汽车包含2万个零件,汽车的柴油发动机要经过15000个加工处理过程。系统工程可以说是技术与管理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充实了管理的内容,也对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与管理三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管理的发展同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管理故事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伟大一步。

(三)管理有助于凝聚目标

组织中成员的目标是千差万别的,通过管理有助于把每个成员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的目标,把无数分力组成一个方向一致的合力。如果管理不善,国家及任何组织就会像一盘散沙,内耗不止,毫无活力。不仅预期目标不可能实现,而且与强手相比距离会越拉越远,最后可能因找不到立足之地而被淘汰。

(四)管理是21世纪的制胜法宝

1.信息技术将会给管理插上翅膀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大大推进了中国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使人们亲身感受到现代管理的巨大能量。

2.管理在新世纪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日益明显。如果说简单的组织只需要简单的管理,因而管理的重要性还不十分突出的话,那么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和经济已获得高度发展,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作业活动越来越现代化。在新世纪中,管理就越来越成为影响组织生死存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非常强调管理的重要性。例如,有学者把管理看做是工业化的催化剂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成为社会的“四种经济资源”,或者同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一起构成组织的“五大生产要素”。还有学者把管理、技术和人才的关系比喻为“两个轮子一个轴”。如同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业活动乃至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地开展一样,没有高水平的管理相配合,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科学技术越先进,对管理的要求也越高。

管理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内涵。21世纪,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劳动的社会化决定的。它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

(2)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

2.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会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管理的二重属性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与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相适应;而管理的社会属性又会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与制约作用。

(二)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

管理是独立于作业活动进行的,是为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服务的活动。只有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不过对于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概念区分,并不意味着这两类活动一定要由截然不同的两批人分别去做。事实上,组织中有不少被列为“管理人员”的人,在有些时候也做些作业工作,如医院院长有时也做些外科手术,学校校长有时也搞教学工作,企业销售经理也可能参与业务谈判和签订销售合同。在某些时候,管理者参与作业工作并非坏事,这样往往有利于促进领导者与下属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但是,如果一位管理者把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从事作业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刚从基层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易于出现这种情况),那他要么忘记了自己的管理者身份,要么还不了解管理工作与作业工作的区别。这样,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三)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究竟该从哪个角度、什么层次去理解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意义,人们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反观管理实践领域,很多问题和差距恰恰反映出对管理二重性的理解和把握不当,因此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1.管理的科学性

科学是经过整理的知识。任何科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展知识。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通过观察确定事实,对这些事实进行分类和分析后,找出因果关系。如果这些概括或假设经过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也就是反映了或说明了实际,从而有助于预测在类似环境下将发生什么情况,这些概括或假设就称为原则。理论是将概念和原则系统地组合起来,从而构成重要知识的框架或组合。在管理领域里,理论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手段,对重要的有关的管理知识进行分类。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管理作为一种活动,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要在管理活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并升华和抽象出管理理论、原则与一般方法;然后,利用这些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丰富。管理的动态特性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没有科学规律可循。管理活动尽管是动态的,还是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二是非程序性活动。所谓程序性活动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便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所谓非程序性活动就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实际上程序性活动也是通过对以前非程序性活动与管理对象规律性的科学总结转化而来的,这体现的就是管理的科学性。而对新管理对象所采取的非程序性活动也要依据过去的科学结论进行,否则对这些对象的管理便失去了可靠性,而这本身也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

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一方面,由于管理对象的千变万化,导致了对每个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个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不像有些科学那样可以单纯通过数学计算去求得最佳答案,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模式,特别是对那些非程序性的管理对象,它只能使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灵活地实施创造性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如何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较合适的用于管理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同时,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活的、模糊的因素,即那些无法度量甚至无法言传的,需要依靠个人的经验、感觉、魄力、权威等来处理的,被人们称之为“艺术”的部分,这部分也正是管理学应该开发的处女地。正是由于管理的艺术性或创造性的存在,才使得管理创新成为必需。

美国学者迪克·卡尔森说:“管理技巧是所有技巧中最大的一种技巧。”现代管理者应该掌握的管理艺术很多,但应重点掌握好三个方面的艺术,即对人、对事、对时间的管理艺术。

(1)对人的管理艺术。对人的领导和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因为所有活动如果离开了人就无法进行。而且,管理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技巧,就无法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员工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2)对事的管理艺术。管理者除了管理人还要管理事,如果方法不得当,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应把握以下原则:抓主要矛盾、抓典型事例、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等。

(3)对时间的管理艺术。时间是最特殊的资源,时间具有绝对的刚性,丝毫没有弹性。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是善于管理时间的,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用于那些需要亲自处理的事情上,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交由下属来完成。

从上述阐释可以看出,管理的艺术性与管理的科学性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最终会导致失败。虽然管理理论是实践的概括与抽象,具有较高的原则性,但是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又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展开的,因此要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管理。

管理故事

李嘉诚认为,想当好的管理者,首先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项重大责任,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这种“化学反应”由一系列的问题开始,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中,要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挑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资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恰如其分处理的心力?你的答案可能因时、因事、因处境,审时度势而有所不同,但思索是上天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自我管理与交厄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和在某一程度上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其次,成功的管理者都应是伯乐,伯乐的责任在于甄别、使用“比他更聪明的人才”,但绝对不能挑选名气大但妄自标榜的企业明星。挑选团队,有忠诚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谨记光有忠诚但能力低的人和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同样迟早要累垮团队、拖垮企业,是最不可靠的人。要建立同心协力的团队,第一条法则就是能聆听得到沉默的声音,问自己团队和你相处,有无乐趣可言,你是否开明公允、宽宏大量,能承认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创造的能力,有原则和坐标而不是费时费事矫枉过正的执著者。

最后,李嘉诚认为,好的管理者,其真正的艺术在于将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人的认知力是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贯通,我们永远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义也同样重要,要保持企业生生不息,管理人要赋予企业生命,这不单是时下流行的在介绍企业时打上使命或是懂得说上两句人文精神的语言,而是在商业秩序模糊的地带力求建立正直的方针。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网,http://www.ccbo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