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与中国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执笔姿势与以纸代简

毛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几次重要的变化,文字变易、纸张发明甚至坐的姿势,都是影响笔和用笔方式的重要因素。自战国秦汉至唐代,人们写字采用席地跪坐的姿势,即坐在铺在地面的草席上。要求曲腿,膝盖着地,臀部坐在双足的后跟,以左手执简,右手握笔书写。湖南博物馆藏有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对坐书吏青釉瓷俑,可以看出书吏作跪坐状,左手执简,右手执笔。从战国直到东晋,简牍一直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在尺幅很小的竹简上写字时,用笔的幅度小,所以书写简牍的毛笔是一种硬毫短锋笔。由于书写用笔的幅度小,一般用大指和食指执笔,以中指和无名指并抵于笔杆下,在手持的木简上书写时,毛笔和木简的角度呈45度角相交,这与西晋对坐书吏俑书写时的毛笔和木简的角度相同。在《北齐校书图》中一群老者执笔校书的图像也是这样,他们的执笔姿势都是以大指和食指握笔,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抵笔。

这种坐姿而形成的握笔方式以及笔制曾经主导了两汉魏晋和唐代的书坛,直到由跪势书写变为垂足坐势书写才完全改变了这一方式。这一改变的直接原因是桌椅的出现。据史书记载,直到晋代,才逐渐有了胡床(东汉时,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形如交椅)演变而成的最初的椅子。唐代兴起坐椅,在高元珪墓的壁画上,有人坐着靠背椅子,双腿下垂,不跪不摇。直到北宋时期,汉族已不再席地跪坐,而是坐在较高的凳椅之上。随着人的坐姿的抬高,高大的桌子代替了矮小的几案。河北钜鹿出土的北宋木桌,桌高85厘米,桌面长度88厘米,宽66.5厘米,桌面的宽度比以前增大了一倍。与此相对应,北宋法书的纵长也相对增加,书法中单字的字形也增大,用笔的空间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长锋软毫也因之出现。

由于长锋软毫的笔锋具有松软虚散的特点,这就促使书写者强化了毛笔中锋的调控。采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握笔,以无名指抵笔的执笔法,能更随意地运腕使用中锋书写。所以书法家也大力倡导以大指按笔,食指与中指勾住笔管,无名指抵笔的执法。黄庭坚在《跋与张载熙书卷尾》中说:“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丛书集成初编》本。在《论写字法》中进一步阐明了这种执笔法的优越性:“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宋)黄庭坚:《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357页。这一书写姿式的变化,影响了毛笔的形制。

东晋时期,书写材料由原先以竹木制成的厚重不便的简牍,被轻薄的纸张所代替。东晋末年,桓玄下令用纸代替木简,于是纸就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由于纸可以连接而尽量延长横宽,就突破了汉简窄长的书法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书写的随意性,为行书和草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使行书和草书中字的大小粗细有了明显的变化。东晋法帖中最大的字长和宽在3厘米左右,而且出现了纵行中二字或三字连笔而下的现象,这使得运笔的舒展、回旋、提按有了充分的余地。

由于纸张的质地轻薄柔软,起初出于捧在手中的书写习惯,变成了后来将纸平铺于几案上进行书写,这就改变了用笔的方法,加大手腕转动幅度,以适应俯首书写的新的用笔要求,丰富了用笔的技巧,对笔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这种变异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制产生了影响,但笔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锋短毫硬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