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甲骨文——刀笔共存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确凿的汉字材料,主要通行于殷商时代的殷墟故地,即今河南安阳一带。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殷王室的占卜记录,殷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凡事大都要以占卜来判断吉凶。龟甲兽骨则是他们用来占卜的材料。先是在甲骨的背面凿出一些小坑,再用火灼烤小坑,使甲骨表面因受热而爆裂,产生裂纹,这就是占卜的根据——兆。在这种占卜的过程中,占卜者把占卜的事由、吉凶、应验与否等情况契刻在甲骨上。这是中国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之外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契刻。
甲骨文的书写者是贞人,这是为殷王占卜负责具体操作记录的人,也就是甲骨文的具体书写者。与占卜相似,甲骨文的书写也是非常特异。用来书写这种文字的“纸”是坚硬的龟甲和兽骨(多为牛肩胛骨),“笔”则是青铜或硬玉的刀锥。很显然,用这样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文字书写,不但费力,而且难度很大。甲骨本身面积很小,而甲骨文的书写又必须将文字契刻在兆纹的旁边,同时又不能让文字触碰兆纹,所受到的限制是很大的。甲骨文的字形特点正与这种书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具有早期文字共有的图画性,但是与它同一时期的金文相比,其图画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契刻龟甲的书写工具——刻刀只能产生比较细致方直的线条,而难以形成块面等绘画性的形态。这种用刀锥作为书写工具的方式,被隐含在后来毛笔的书写之中,“书贵瘦硬方通神”、“锥画沙”、“入木三分”等,就是毛笔书写所要追求的表现效果。
作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汉字材料与书写方式,甲骨文为什么主要只用于占卜这一非常特殊的用途?占卜文字又为什么非要“写”在甲骨这种坚硬无比很不好“写”的“纸”上?《史记·龟策列传》:“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龟之言久”。也就是说,因为龟长寿无比,所以古人以为神异。使用牛肩胛骨是因为牛在祭祀神灵的祭牲中地位最高,也是通灵之物。联系甲骨文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占卜书写用甲骨,并不是一种偶然的选择,而是与特定时代的文化观念和习俗心理相关,质料耐久和通灵的神性,加上对文字本身就具有的偶像意义,使得这种选择理所当然。这种文化观念和心理也深深地浸透在了后来用毛笔、墨和纸作为工具材质的书写之中了。
从甲骨文这样一种文字使用来看,浓厚的宗教意味是其最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当时分享宗教权力与事务的巫史阶层在政治上的作用很大,文字的书写运用就是这个阶层的权力保障上的象征。考查众多的殷墟卜辞,其书迹现在仍然可以目睹。至于他们或书或刻的心理意识,在今天我们只能仿佛其意。这种巫觋之风中所呈现出来的宗教书写行为,给予我们以考古人类学上的绵邈的想象。
从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朱书、墨书残存未刻,而在甲骨文中有笔字(即聿),像以手持笔之形,由此可见殷商时期已经在使用毛笔了,因其没有实物出土,具体式样和制作工艺尚不清楚。学者们由“笔”字的字形确认,商代的毛笔是把兽毛捆扎在笔杆的外围,这可从战国楚笔中得到印证。依照商代墨迹文字的书体式样分析,其时的毛笔锋颖柔健,性能和战国毛笔差不多。由于毛笔和竹木材料是易朽物,所以至今没有实物发现,而甲骨文却以它的耐久材料使得早期文字书写得以保留至今,而取得了殷商文字代表的地位。
甲骨刻辞在甲骨文时代并非是唯一的书写方式。《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是指殷商的先人用典册记载了他们推翻夏王朝的历史。以韦编简就成了“典”和“册”二字的古文字形态。这表明,殷代史官记史,使用的是战国秦汉时期通行的简牍材料。可以推测,在殷商时代毛笔已经使用。而且,甲骨文的朱书、墨书即为毛笔所作。